长城学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需要加强长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具体而言,需要做好统筹协调,更需要打造人才高地,培养以合理梯队结构形成的新生力量。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创办《长城学研究》,就是要推动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迎来长城研究的新发展。长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长城学研究》将发表对相关学科的长城学术研究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长城学的学科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述的学术文章,努力阐述长城学的框架和学科内涵。
长城学的发展,需要有引领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长城研究需要高素质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长城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建设长城研究的基地平台,也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基础工作。有了平台,有了人才,就会有研究成果。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保证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起来,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
《长城学研究》组编稿将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没有一流的学者队伍建设,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加快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研究长城的学者群,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当然,一个学校形成学科的研究优势,需要培育过程。不管选择什么路径和方法,这都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目前长城学的学科发展,还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仅靠社会组织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学科建设研究的深化,还有待更多的专业力量参与和投入。长城学的学科建设主体,应该是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内部组织能力的提高问题。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和逻辑,遵循规律就是根据学科特点探索适合学科发展的路径。
展开全文
一、为进一步推动长城研究走向深入而提出长城学
首次提出研究长城学是在1987年,徒步考察明长城结束后,我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专业跟随侯仁之先生学习时,是我和侯仁之、罗哲文两位先生碰出来的一个想法。当时,我们把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通过不同学科长城研究之间的交叉融合,揭示跨学科长城研究的特征和规律。
加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先将长城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这是当时确定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长城学纳入国务院学科目录。当然,我们也知道,让长城学有合法的学科身份,一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困难越需要有人去做,这条路肯定会很漫长,需要做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罗哲文先生让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我思维活跃,对长城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同时,他也认为我具有开创性,一定能做好这项工作。我也信心满满地认为,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好。我和罗哲文先生一起完成了一篇论文,对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若干理论认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这篇有关长城学科建设的文章《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先于1988年由中国长城学会印发,并在学会内部专家学者中广泛征求意见,后于1990年1月被《文物春秋》采用。长城研究工作需要长城学,而作为一个新学科也需要相关理论积累和体系化研究。学科体系建设要从若干理论认识问题入手,这个方向没有问题。我们提出长城学问题,想以此研究为契机,从横向和纵向进一步推动长城研究走向更深入。
此文从学科专业建设认识方面作出思考,应该是长城学迈出的关键第一步。文章正式发表后,我又发表了《长城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长城学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创建长城历史研究认识体系》等文章。经过我和罗先生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长城学研究性文章后,在进入深度研究时,才发现这件事情暂时还不具备做下去的条件。主要困难有两方面,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
客观上来说,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构建起长城研究的队伍。长城研究的成果,也还不足以支撑长城学的发展。这是一个悖论,长城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长城学的学科平台,由于缺乏这样的学科平台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城研究人才的培养。而长城研究队伍的薄弱,又制约着长城研究取得更好的成果,也制约着长城学科的发展。
从主观上来说也有问题。我发现自己的学术积累极为不足,更缺乏对长城研究的整体把控能力,无法对长城研究的全局和理论进行把控。也就是说,我还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和足够的思辨力对长城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更无法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梳理、归纳和分析。特别是在如何找到长城学科建设的各个切入点,如何能展开研究并进行逻辑阐述方面,处于一筹莫展的状态,基本上没办法推动这项工作。
那时候处于很痛苦的状态,因为无法提出长城学的学科建构轮廓,无法科学地界定长城学相关学科分支的内容,也无法理清长城学研究领域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更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学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工作根本就深入不进去。这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决定暂时先放下长城学研究的原因。
不过长城学科建设的研究路线,我还是一直在思考。毫无疑问,当时的努力并不是无功而返,寻求在厚积薄发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这是永远的追求。要加强长城学术研究,迟早还是要讨论长城学科建设问题。长城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长城学的研究,离不开对长城的学术与学科建设的讨论。只有建立在学科体制之上的学术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学术成果。从另一方面说,有了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长城学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天长城学的提出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已经到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程度。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即使今天,这件事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时隔三十年,我们再谈长城学还是要继续推动在国家学术体系将长城学确立为学术相对独立的一个分类。将长城学逐步确立为一种教学科目设置,做到这一点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做艰苦的不懈努力。
河北省秦皇岛市板厂峪长城 关欣 摄影
二、长城研究的发展需要建立长城学的学科体系
今天,长城研究的发展和社会对长城研究的需要,已经到了更需要建立长城学学科体系的时候。长城学作为一门研究长城的学科,主要以长城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长城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事。讲清楚和理解好长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点故事相关史实,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归纳总结其中的经验和精神价值,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知史明鉴、察古知今的借鉴。
加强长城研究的学科建设,提出并深化研究长城学的内涵与功能是需要抓紧并加强的事情。长城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其学科建设与其他现有学科存在着很大不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都带有更强烈的应用性。长城学作为长城研究方面的学术理论的统一体,主体是服务于长城研究、服务长城事业发展的社会需要。长城学的认识主体是长城,客体是社会发展对长城研究成果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主体与客体形成了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的互动体系。
长城学作为一个学科有特定的学术规律和规范。对长城学的学科内涵作出表述,首先要围绕知识层面的学术研究分类进行。关于长城研究的学术领域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构成了长城学具有逻辑性联系和独立体系存在的完整体系。
长城学术研究和长城文化的传播都需要组织系统,长城学会是从事长城研究者和传播长城历史文化知识者的组织。仅有长城学会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还需要有高校和科研单位构建起以围绕长城相关问题进行科研、教学的组织机构。所以,我推动和参与多所高校成立了长城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包括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设立的中国长城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共建的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甘肃省委宣传部和西北师范大学共建的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
这些在高等院校设立的长城科研机构,其任务是聚焦长城研究的学科方向,形成长城研究的学科优势。他们的工作为建设内涵丰富、学科体系完善的长城学奠定了基础。我们需要发展长城研究的专业人才,要为长城研究队伍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将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建设成长城学研究的学术基地,学校制定了相应规划,明晰了长城学的学科建设目标。
实践证明,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学术资源组织展开长城学术研究活动,是长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来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力量以支持学校科研是一条新路。在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初期,围绕学校内设研究机构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来确定可行的方案很重要。长城学科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科方向的确立、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的开展、学术环境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三、长城学科建设需要在高校搭建学术研究平台
长城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是要有队伍。就如同打仗,没有队伍只有计划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计划得再好也不行。学校从事与长城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都是潜在的长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能力代表着高校在该领域的地位和学科水平,但是由于此前很多的教师没有关注过长城研究,更没有承担过长城研究的项目,所以需要做好发动和培养工作。河北地质大学过去没有出过长城研究成果,长城研究院成立后已经培养出一些高层次人才,发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辽宁省绥中县锥子山长城 刁鹏柱 摄影
2019年6月5日,河北省检察院联合河北地质大学,举办了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讨会。在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这个研讨会,从立法司法、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针对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加强诉前程序的作用、推动落实行政监管职责、优化公益诉讼提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很强可执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后的几年,长城沿线省级检察机关开展“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运辉,带领一批专家学者深入参与了这项工作。据河北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丁顺生介绍,河北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一年多来,有长城的各市县级检察院通过办案,一批受损的长城本体得到及时维护修缮,一批重点长城点段得到有效保护,一批侵占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非法建筑被彻底拆除,一批丢失、破损的长城保护警示标识设施得到重新设置,一批被破坏的长城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治理,一批损害长城的违法行为受到了依法惩处,一批长城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完善。
长城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长城研究开展工作,既有互补又能相互启发。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的参加,他们特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长城研究补充了新生力量。加强长城学的学科队伍建设,也对高校内涵建设任务起到了助力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长城研究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文化 和经济发展战略的人才。
长城研究机构的任务是要培养长城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科、项目、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目标。依托大学成立起来的长城研究机构,要遵循长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提升自组能力和研究水平。随着长城学的发展,将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长城研究的队伍中来,提升长城研究队伍的质量,优化长城研究队伍的梯队结构,形成长城事业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内设的长城研究机构,有利于优化长城学的学科结构,提升长城学之学科发展的整体实力。
在高校搭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平台与学术研究基地,既是科研平台也是高校长城学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发展是以高校为依托,或设立在高校开展长城研究的各类型、各层次的科研机构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目的。在高校搭建长城学的研究平台,深化研究多学科协同机制,是学科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整合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既不是现有学科的学科点建设,也不是现有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其建设模式是一种平台建设模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有利于各学科资源的交叉融合。这样做与高校现有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一般的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也难以形成学科建设优势。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远见。我相信搭建长城研究平台,有助于学校各学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校多学科交叉发展。
教育部门体系内的学术评估制度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也是教师们科研工作的“指挥棒”。不同行业作为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很正常。但是,如何让老师们在现有的学术评价框架下作出研究长城的选择,这是需要做细致工作的事情。我没有在高校工作的经历,对高校学术评价的过程和具体实施层面的做法都不很了解。实际上按照既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去推动工作,我能做的也很有限。我讲得更多的还是情怀,而不是以学术评价作为管理手段形成良性的资源配置。
河北地质大学是一所以地质类和经济类见长的大学。之前在长城有关的研究方向上,缺乏学术积累,也基本没有年龄、职称和学历层次都较高的长城研究者。没有一支很好的学术队伍,出不来好的研究成果,至少在短时间内出不来好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把主要研究内容定位于服务河北省长城保护与利用。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长城研究院成立之初,在了解和分析学校学科建设、院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着眼于发挥既有的师资优势,突出确立长城研究的重点方向。根据河北省乃至京津冀长城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学校科研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院教研的学科特长,突出服务社会发展的研究特色,确立了校级长城研究课题的申报原则。
设置校级长城研究课题,旨在孵化省级及国家级课题。最初的申报工作,采取敞开的方式,任何的研究方向都可以申报。但是,实际上我们早已确定了一个整体方向,希望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力争在河北省长城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方向取得突破。课题申报收上来之后,长城研究院再与老师们商量,以服务于河北长城保护利用为出发点,对原有申报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做出调整和充实。最后,在所申报的42个项目中,选中了20个课题,形成了长城历史文化、长城和平价值、长城文旅融合、长城文物本体保护、长城区域综合发展等较为有优势的特色项目。
2021年12月18日,在燕山大学召开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河北工作站的揭牌仪式,这是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河北搜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任务,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大学科研院所的长城研究机构,逐渐把研究领域相对固定下来、专业化程度提高起来,是一种富有成效的选择。
五、长城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传统的相关学科
长城研究涉及很多学科的交叉,我在这里想以历史地理和历史文献为例,说明一下长城学理论的实践。我是学历史地理专业的,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本身就与历史学的沿革地理密切相关。这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不论历史学还是地理学都是相当古老的学问,历史地理则是一门相对新的学科。长城学与历史学、地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历史的联系更紧密。不同历史时期长城走向的变化,既有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长城内外政权力量发展变化的原因。很多时候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认识其规律有助于人们理解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长城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种人地关系,长城是人修建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军事防御工程,就是人和地的关系。地是自然环境,人是人类活动。我在北京大学跟随侯仁之先生学的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地关系。历史地理以时间和地点为坐标,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包括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学本身是一个人文与自然的交叉学科,这两个学科是相互渗透并且相互影响的,渗透和影响不是可以简单分开的。
历史地理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历史人文地理则属于人文科学的范围。长城研究本身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学问。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毫无疑问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研究长城离不开研究人地关系的变化,自然的、历史的问题都要研究。环境气候与长城有很大关系,土壤、河流、湖泊、山脉、沙漠等各种自然要素都与长城有关系。自然的变化非常缓慢,人类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为缓慢,这种影响我们要关注,却不能过度地夸大解读。
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当然首先要找出来基础史料。就个人而言,我的长城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长城史研究,我的史料功底比较差。著名学者傅斯年曾对历史研究的本质进行过概括,他认为历史学研究要务,“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所谓第一手材料,主要是历史文献。由于长城的历史很长,不论你持有什么观点,想找出支持你观点的史料并不难。毫无疑问,长城资源的调查,主要是运用考古的手段确定长城遗址遗存。用传统考古和现代研究手段,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用碳14测定、遥感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忠实地恢复历史时期的原貌。
恢复长城的历史原貌,才能从原貌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发展演化的规律。所以一般讲来,长城遗址调查、长城考古发掘是一门实证学科。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这期间不讲理论。长城的历史文化乃至长城的精神价值研究,则是一件与当今社会、与当前现实联系非常密切的研究内容。可以说这样的研究,就是一种实实在在为当前、为现实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研究要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我们对长城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要对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包括研究与长城相关的地理学的基本课题,都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做。
长城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这些资料都与历史上具体的地名联系着。基本上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记载着在一个具体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具体的事。使用这条史料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名来分析,离开了具体的地名,这个资料就基本上没有办法用了。而这个具体的地名在哪里,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地名是有很大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一个地名的错误认定,很可能导致结论的南辕北辙。
六、长城学术研究促进高校科研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建设
在大学成立长城研究机构,连续出版《长城学研究》都是在搭建推动长城学发展的平台。在高校建立长城研究机构是推动长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没有可替代方案的环节。做好这件事需要高校的领导有价值追求,需要形成以专家为主导力量、自下而上开展工作的局面,需要处理科研与教学、社会成果与学术评估的关系。
山西省偏关县地椒峁长城 杨峻峰 摄
高校追求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都要推动文科学科发展的理念,这是在学校可以推动长城研究工作的基础。长城学术研究可以促进高校科研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建设,而高校在支持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也重点建设了长城研究的学科方向。这几年依托大学成立的长城研究机构,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且在整体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的同时,学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其中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拓展,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大趋势。
目前,在工科学校中文科多处于较弱的学科,尽管其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式已经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的团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汤羽扬教授的团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邬东璠教授的团队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来说,长城学术研究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工科高等教育领域对学科建设的研究,聚焦于工科、理科的多,聚焦于单一学科的多,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特别是文科方向的加强,对实现多学科交叉研究,适应新的学科发展有很大益处。
目前,在大学设立长城研究机构还只是初创,与长城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还没有真正的起步。河北地质大学和燕山大学相继在本科生中开设了“长城文化”的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成立了大学生的长城社团组织。但推进长城研究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推动与长城研究相关专业建设,推动长城相关课程建设,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还任重道远。任何学科都是由学科、专业、课程共同组成,这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建设内容。推动三位一体的长城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长城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七、长城学要关注长城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
长城数字化,即数字技术运用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首先是有关信息的采集获取,第二是信息或者数据的处理。采集信息很重要,有了这些信息或数据之后便是处理信息,使其结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文化遗产领域,最早的高科技运用是从一体化的遥感技术开始,接下来是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目前可以通过卫星导航系统,随时获取长城遗址的现场信息。通过全过程的信息获取,可以做到动态地监测长城每一个段落的变化。信息获取的动态性和实时性,能够满足长城保护的全要素要求。
长城作为特殊文化遗产,其保护要求很复杂。长城遗址体量之大,长城保护涉及面之广,长城遗存类型之丰富都是其他文化遗产不可比的。借助多种多样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全要素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可以涉及空间的维度,也可以涉及时间的维度。
我们做《中国长城志》时候的需求是长城建筑的制图,要有某一段长城总体平面图,还要有单体建筑平立剖及详图。这些绘制图纸所需要的信息就是固定的要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李哲教授的团队,还有住建部文化遗产研究所的团队,在给《中国长城志》做建筑实测之前,我们就先 进行了这方面的需求研究。
最后的成果除完成了建筑本体的测量,还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个地方的环境整体信息和面貌。对长城建筑的一些细节构件的数据,甚至对某一块砖的病害程度都有数据。这样的数据对长城保护利用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信息采集可以有多个服务目标,最后通过这样一种技术方法,能够服务于长城这种线性的文化遗产。
北京计算研究院为中国长城学会做过数字化支撑下的长城文化遗产3D扫描。我们做的是紫荆关长城,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一个热爱长城的人士王一舰推动的。王一舰在长城圈里的网名叫老陪,他介绍我们和北京计算研究院的领导认识,我提出请他们的团队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测完了紫荆关长城之后,也把数据给了保定易县文物管理单位,建议他们再做长城修缮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下虚拟修缮,这样可以看到效果好不好。
清华大学设有国家文物局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空间信息研究基地,重点做空间信息技术方法研究的课题。我们参加这个研究基地的工作,成立河北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数字化参与长城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将分布在十五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长城做资源整合。长城多处于野外,对实际调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长城的数据采集量和处理量十分巨大,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有难度。
中国历朝历代长城的修建跨越两千多年,长城保护和利用急切呼唤新的技术方法。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展示,怎么样认知这种新的技术方法,信息技术如何引入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来,这是拓宽对长城本体保护和文化阐释的一个跨学科的开拓。把信息基础运用到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数字基础信息的应用促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构建一套技术方法体系。
长城数字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对长城典型的传承段落进行样本信息采集,技术方法包括多源的遥感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构建。第二在虚拟空间中对实体空间做三维仿真,这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是最大的一个进步,从被动的记录到主动的模拟,这就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采集模型构建,进行定量分析为主的服务系统搭建,服务于长城的保护和利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析和科学推演,用于长城保护修缮已经成为常态工作。长城的虚拟修缮和展示传承,为长城保护传承提供了技术体系。这也是长城数字化信息空间技术研究成果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利用。
八、长城学要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成长壮大
长城学的发展源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这一点在长城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反映得最充分,长城相关问题的科研也有了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等,都对长城相关的科研项目给予了较大的支持。这就极大地推动了长城学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的参与,也加速了长城学的学科发展。长城研究不同的相关学科,在现阶段都要尽量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长期服务于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服务于长城区域经济、文化的社会发展。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以此为契机带动区域发展,所以安排的项目一定要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起步阶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将来的后续项目将会引入竞争机制,在长城区域适当地淘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低的项目。所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需要,促进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建设工作,如何支持长城文旅融合项目发展,如何更多更好地扶持文化和旅游主体企业做好这项工作。利用产业化手段发展文旅融合项目,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业态给予差异化的支持政策,通过政策支持激发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有创新的精神,支持因地制宜地探索多样化的政策实现方式。这些方面都需要学校的科研机构进行深化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重大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为抓手,研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紧迫或长远问题。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同金融街(遵化)房地产开发公司签约,开展遵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合作,进行遵化金融街·古泉小镇文旅融合项目的长城文化植入,打造遵化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样板工程就是有益的尝试。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五大工程,其中就有研究发掘工程。通过对长城历史文化的研究来支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们长城研究者的使命和任务。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长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盖房子,不仅是搞土建工程。地上长房子容易,房子里长什么,这是我们长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期待在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长城学能给予学术支撑。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付瑞红研究员撰写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高质量建设下文化旅游生态链的政策创新路径》,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学术支撑。中心常务副主任陈玉教授题为《关于完善〈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草案)的建议》的咨政报告,也获得了主管这项工作的副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从学术方面保障了立法的科学性。
总之,长城研究需要讨论宏观的问题,也需要研究学科建设。对于交叉学科的内涵、功能、队伍、模式研究较少,多学科资源融合以及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等研究更是亟待拓展。长城学的发展亟待增强,还需要在更多的大学建立研究机构。长城研究离不开高校的学术力量参与,长城学需要根植于一流的学术科研机构。近年来长城研究不断走向深入,长城学科的建设也逐渐在加强。现在参与到长城研究队伍中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令人欣慰。长城学的发展,长城学的未来,主要靠年轻人了。我期待《长城学研究》的创办,能够助力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走向分工更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董耀会/文)
注:本文系作者为《长城学研究》所作序言。
董耀会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中国长城志》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