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 华蓥山 宝鼎 明教 光明

朱元璋非汉人2.4:华蓥山宝鼎,或为明教总坛光明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21:18:03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第一部分 朱元璋并非汉人(已发,此处仅保留标题)

1.1:朱元璋修《元史》,为何那么急?

1.2:《元史》里的奇怪记载——钦察与土土哈(朱元璋先祖)

1.3:西南多个姓氏为蒙古后裔,先祖同指元朝宰相

1.4:盛极一时的元朝宰相家族

1.5:朱元璋也是元朝宰相家族后裔

1.6:元末宰相家族的衰落

1.7:朱元璋作诗露“马脚”,早年在川东

第二部分:与朱元璋耦合的川东秘密(2.1——2.3已发,此处仅保留标题)

2.1:定远(武胜)县令为何被朱元璋下令秘杀?

2.2:朱元璋大军入川,几乎杀绝广安人

2.3:华蓥山下黎梓卫,传为朱元璋命名

【本期话题】2.4:华蓥山宝鼎,或为明教总坛光明顶

华蓥山宝鼎,旧时常记录为“宝顶”,上有古刹光明寺。而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元末时期,国内有明教,其总坛设在光明顶,朱元璋起初便是明教教徒。两相比较,人们常觉诧异:莫非华蓥山之宝鼎,就是金庸笔下的光明顶?

华蓥山宝鼎。

一、华蓥山,全国八大佛教名山之一

华蓥山,原名华银山,清代华银山伏虎寺僧人释昌言所著的《华银山志》记载:“华严洞外,左右石壁,横广五六里,其白如玉,日光晃耀,望之如银,疑山之命名以此。”

展开全文

华蓥山被郭沫若冠之为“天下第一雄山”,是全国八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古有“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之说,在佛教界的地位曾与峨嵋齐名,清康熙年间广安知州邵仲礼在《华银山记》一文中对华银山的描述可见一斑:

(华银)山跨二州八县,绵亘五六百里,其路险峻,其顶高耸,其峰屴崱,为郡邑之最。传闻唐至德间,普贤大士曾现身显圣,明嘉靖朝,复著灵异,勅建铁瓦殿于山巅以祀之,不减峨嵋,洵賨(广安俗称“賨城”)之一大名胜境也。自铁瓦而外,围楼丛刹,凡十有二层,迨叠遭兵燹后,尽成灰烬,独普贤大士铁瓦金身无恙。

《华银山志》另载:“唐至德二载,普贤大士现身显圣,四民襄金建寺于山巅,曰‘瑞峰禅寺’,并建铁瓦殿,肖普贤像祀之……嘉靖二十八年,僧德香奉勅重建铁瓦殿,围楼丛刹,十有二层,更其寺曰‘光明禅寺’。”

这里的“山巅”,即宝鼎,其名由来已久,不知其源也。自唐宋以来,宝鼎香火不绝,信众特多,清代合州岁贡禹湛、渱江在《游华银山记》中这样写道:“(宝鼎光明寺)每年朝礼者,不下十余万人。”《华银山志·灵艺志第十四》则载:“华银山绝顶,供普贤大士像,每岁二月二十一日,大士诞辰,前一夕,山之四面有镫光,由山麓乍落乍起,鱼贯而上,不可数计,人以为万镫朝佛。”

二、朱元璋起义传说,在华蓥山流传久远

我们绕这些弯子,意在说明,华蓥山作为天下佛教名山,实乃不假。但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此,我们想表达的是,元末农民起义之初,常以宗教名义聚集起事,时华蓥山一带,岂不是农民起义的沃土么?更何况,这一带至今仍有朱元璋起义的传说,如上期我们所写的黎梓卫,老百姓不就是传说朱元璋起义时给命名的么?

大约是2016年,为进一步搜集华蓥山一带的朱元璋传说,笔者邀约广安市作协主席邱秋、时任中共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侯立新一道前往华蓥山宝鼎。先至今华蓥市溪口镇,因宝鼎在华蓥市成立之前属岳池县溪口镇辖地,旧时,岳池县城官员前往宝鼎,便经石垭、花板、齐福、罗渡,在今中和镇大庙山村陡梯子横渡渠江,经黎梓卫(今中和场)到溪口,再一路上山到宝鼎(详见1911-1985版《岳池县志》第225页)。

溪口,也是一个川东历史重镇,清乾隆十六年(1751),顺庆府通判署从邻水县丰禾场迁驻于此,时整个川东地区的刑事大案、重犯均在此受审坐监,故而关于通判署的故事也多,久而久之,今人在讲朱元璋起义传说时,便难免与通判署的故事杂糅在一起,倒有点像张飞杀岳飞的感觉了,听者竟也一时云里雾里。

我们又驱车来到宝鼎。宝鼎光明寺现有建筑均为今人重建,寺中僧人多来自外地,对朱元璋传说鲜有耳闻。正欲下山之时,面撞一僧,俗家姓彭,竟是华蓥市庆华镇四脚碑村人氏,人称彭和尚。一问朱元璋传说,彭和尚当即答道:“我打小就听说过,我们村上有个地名叫宝马坎,传说的就是朱元璋。”

彭和尚说,相传朱元璋准备在宝鼎修皇城,先期驻扎在溪口,一天,他和秘书在审案时,突然进来一大批束手于背的“犯人”,这些“犯人”假装绑着手,实际随时可脱手,且个个身藏短刀,其意是在不引人警觉的情况下,秘密捉拿朱元璋。朱元璋见事不妙,立即转身从后院骑马逃走,朱元璋一路狂奔,由于心中慌乱,玉印落在浑水河里也无暇顾及。他骑马跑了好一阵子,来到了今庆华镇四脚碑村的宝马坎,觉得有些疲倦,便下马休息了一会。当他再次想上马时,却始终上不去,便大声喝道:“你若是宝马,就给我跪下!”那马儿果真下跪,让朱元璋又骑上,向华蓥山深处逃跑了。宝马坎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彭和尚所讲故事,和我们在溪口镇所听故事有类似之处,他同样与审判署的故事杂糅在一起了。但这至少让我们感觉,在华蓥山一带的老百姓口口相传中,的确有朱元璋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很久很久了。

三、金庸笔下光明顶,与华蓥山宝鼎多有巧合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朱元璋开启新朝,定国号为“明”,这与他早期所参加的明教有关。上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于1941年在《清华学报》上刊发《明教与大明帝国》一文,详细阐述了明朝与明教的渊源。

但明教的活动,《元史》几无记载,仿佛明教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似的。倒是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把明教活动写得像历史一般。该小说中,明教是从波斯引入中国,蹊跷的是元朝时期,大批钦察人从波斯及里海地区来到中原,其中,原钦察国王族——玉里伯牙吾氏一族在元朝是代代封王封相,如元朝猛将土土哈便是元朝早期钦察人在中原的典型代表,他还作为元朝派驻四川的最高长官,驻扎于今南充青居(距华蓥山100余公里)达10余年,明教莫非就是钦察人引入中原的?按照元朝钦察军的世袭制,自土土哈入驻四川后,元朝在四川的最高军职长官也应该一直是钦察人,或许就从土土哈起,明教就已传入四川,并将总部设于华蓥山了呢?

青居镇卫星截图。

在金庸笔下,明教总坛是光明顶,但在今天,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地理学家,他们都没找到光明顶的具体所在,甚至处于哪个省就不知道。真是无巧不成书,华蓥山宝鼎竟与金庸笔下的光明顶不谋而合。

首先,岳池县有朱元璋生于此、长于此的传说,华蓥山则有朱元璋起义的传说,这些都是根植于民间而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而非笔者编撰。

其次,宝鼎古刹为光明寺,光明寺,宝鼎,二者相合,与金庸笔下的光明顶(鼎)是不是颇有切合呢?

其次,《倚天屠龙记》里,明教先被武林界误为魔教,其总坛光明顶遭遇六大门派围攻。这六大门派分别是:少林,武当,昆仑,峨嵋,崆峒,华山。六大门派除少林之外,其他均以山为名,这至少说明,光明顶与武林六大门派均不同山。而光明顶必处名山,那这座名山在哪里呢?

再次,金庸笔下的光明顶,遭遇武林界六大门派围攻,原因为何没有明说,仅是说明教为魔教。笔者猜测,若这与史实有暗合之处,多是因为明教为新传入中国的外来教,才遭致各大武林门派围攻的吧?另外,光明顶有地下暗道与外界相接,而华蓥山宝鼎最高处的普贤殿内,便有深不可测的地下溶洞,又名普贤洞。除此之外,宝鼎上还有朝阳洞、华严洞等地下溶洞,里面洞中有洞,连通何处,至今无人能知。

再次,在华蓥山周边地区,不仅有朱元璋的传说,同时还有张三丰的传说。如南充市原有三丰街,张三丰当年在顺庆府(今南充)城内的北津楼曾留下一诗:“谁唤吾来蜀地游,北津楼胜岳阳楼。烟迷沙岸渔歌起,水绕江城岁月收。万里烟波朝夕涌,千层白塔古今浮。壮怀无限登临处,始识南来第一洲。”而华蓥山在唐宋时期名为富灵山,是唐代全国四座仙山之一(参见唐代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所谓“富灵”,即众多神仙居住地方,由此可想华蓥山于唐宋时期在全国道教界的巨大影响,因此也不能排出一代道教名人的张三丰与华蓥山之间的渊源。

最后,《倚天屠龙记》小说最初是在香港某大报上连载,当时的情况是,金庸每天深夜开始写作,至天亮时停笔,然后立马传与报社刊发,他写一期,报社立马发一期,而非写完后再交与报社分期刊发。不想,报纸刊发的《倚天屠龙记》竟在香港引起轰动,让金庸从此名声大作。像这样的写作,对国内任何高水平小说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根本没有修改情节的机会,而且还是报纸天天等着连载,难道金庸成了神人不成?在此,我们斗胆抛出这样的说法:深夜写作,人最易通灵,莫非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种莫名的力量竟让金庸的笔触及到了数百年前真实的历史空间?也或许,明教、光明顶都是当时的现实存在?

如果《倚天屠龙记》与真实的历史有所契合,那么,小说中的光明顶不仅是明教的总坛,更应是大明王朝的神脉之地,就如大清王朝把长白山视为龙脉,将其封为神山、圣山一般。巧合的是,华蓥山宝鼎光明寺竟也受到了明朝帝王的礼遇。

这一点,本文前面已提到过,即《华银山志》所载的“嘉靖二十八年,僧德香奉勅重建铁瓦殿,围楼丛刹,十有二层。”这里就明确写道,光明寺主持德香和尚奉嘉靖皇帝之命,重建铁瓦殿,以期光明寺永不颓败。不仅如此,嘉靖皇帝下令重建宝鼎寺庙时,还把宝鼎的瑞峰禅寺更名为光明禅寺。

嘉靖皇帝是历史上一个十分特别也聪明绝顶的皇帝,在位40余载,竟有20年不问朝事,潜心修道,但江山依然稳固。嘉靖二十八年,正处于嘉靖修道期间,连朝事就不问的他,却又怎么关心起华蓥山宝鼎的佛事,要下诏为宝鼎寺庙建铁瓦殿呢?他若是为了普贤而建铁瓦殿,同为普贤道场的嵋眉山金顶为何在嘉靖皇帝期间未受到如此礼遇?(详见峨眉山历朝大事记)这只能说明,聪明绝顶的嘉靖皇帝似乎已经发现了什么秘密——说不定,他已发现华蓥山宝鼎是大明王朝的圣山,下诏为宝鼎修建铁瓦殿,不是为了普贤,而是因为华蓥山宝鼎是大明江山的发脉之地,赐修铁瓦殿,则是为了祈求苍天保佑大明江山永固。

光明寺普贤殿明代铁瓦,长40余厘米,重6公斤,仅少部分生锈。

说也奇怪,《华银山志》收藏有光明寺图,该图中的光明寺,已非明嘉靖时修,而是清乾隆时重修,图中仅有七殿,除最高处的铁瓦殿屋顶中间脊饰为鼎之外,其他六殿均为小篆体的“朱”字,想必这应该是受到了前朝光明寺建筑风格的影响——清代重建光明寺时,或许人们大多不识小篆,仅当是一种装饰罢了。

今华蓥山宝鼎光明寺内,仍存有明代的桅杆础石一对,础石上雕刻着精美的龙——龙在封建社会是皇权的象征,若光明寺仅为民间寺庙,又岂敢有如此妄为之举?因此,从雕龙的明代桅杆础石来看,华蓥山宝鼎光明寺与明朝帝王家族也有着分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下期预告】朱元璋非汉人2.5:明朝嘉靖皇帝修道华蓥山,或为探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