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漠 智擒 女中豪杰 悍匪 风华绝代

我军剿匪英雄,竟是风华绝代的女中豪杰;除夕夜智擒悍匪大漠之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20:51:08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老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是难以超越的经典形象。嘎子的扮演者名叫安吉斯,安吉斯的母亲,是著名的剿匪英雄乌兰。

乌兰

乌兰1922年出生在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黩特右旗(辽宁朝阳市)的嘎岔村,原名宝力格(意为泉水)。

九一八事变后,宝力格随父母流落到北平,读中学时,宝力格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年仅15岁的宝力格,成立了女子爆破队,先后炸毁了多处日军军事设施,因此日军还下达了对宝力格的通缉令。

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捕,宝力格离开北平,去了延安。

在延安,宝力格改名乌兰(意为红色)。

1946年1月16日,乌兰被任命为哲盟骑兵武工队的政委。负责训练300多名刚入伍的新兵。

新兵们清晰地记得,在深邃碧蓝的天空下,英俊潇洒的女政委,头戴红色头巾,脚蹬黑色长靴。身背一条马枪,腰上还插了两把驳壳枪,站在青色战马旁,突然挥动马鞭,战马长嘶一声向前奔去,乌兰猛跑几步,飞身上马。动作干净利索。赢得新兵们一片喝彩声。

疾驰的骏马上,乌兰摘下长枪,几声枪响,子弹都精确的命中靶标,新兵们看得目瞪口呆,甚至忘记了喝彩。

在乌兰的训练下,骑兵武工队的军事素质飞速提高。

几个月后,武工队改称12支队,属热辽军分区直接指挥。

这一天,有人给乌兰送来一封信,写信人是当地著名的悍匪“打一面”。

“打一面”是土匪的报号,形容他枪法好,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有人见过他骑在飞奔的马上,开枪打死百米外正在奔跑的狍子。

展开全文

“打一面”心狠手辣,当地百姓提起他来都心有余悸。

“打一面”的来信说:他打算带领手下弟兄,参加乌兰的骑兵支队。

“打一面”的来信,让乌兰很为难,这股土匪的名声太差,另外这些土匪还有抽大烟的毛病。

但如果拒绝“打一面”投诚,他很可能就去投靠国民党军。斟酌再三,最后乌兰决定,接受“打一面”带人投诚。

1946年3月,乌兰和北票县支队政委王云,带领十几名骑兵战士,来到指定地点,接受“打一面”的投诚。

“打一面”说了几句恭维话,然后请乌兰为他100多名属下讲话。

23岁的乌兰不卑不亢,朗声对大家说:你们能弃恶从善,痛改前非,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我和我的战友们表示欢迎……

这时一个叫陈海龙的土匪阴阳怪气地说:“咱们一群大老爷们,让个女人管着,不露两手让弟兄们看看,咱们心里不服”。

乌兰掏出驳壳枪,问陈海龙:“打什么”。

陈海龙想难为一下乌兰,指着空中飞过的雁群说:打下只鸟来,给弟兄们做下酒菜。

他话音未落,乌兰左右开弓,两声枪响,两只大雁应声落地。陈海龙吓得再也不敢多说话了。

新投诚的战士,纪律涣散,不服从指挥,另外他们都有抽大烟的毛病,乌兰对这些战士苦口婆心,跟他们讲正规军和土匪的区别,对他们嘘寒问暖,那些生病的战士,也能得到及时精心的治疗。

很快,乌兰就在战士们中间树立起很高的威望,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我们的乌兰政委”。

然后乌兰又跟大家说抽大烟的危害,并动员新战士们戒掉抽大烟的习惯。

1946年5月12日,我热辽军区17旅主力部队,对土匪盘踞的北票县城发起猛烈进攻。

乌兰的第十二骑兵支队,因刚组建不久,所以执行外围打援任务。

这也是第十二骑兵支队第一次走上战场,大家既兴奋又紧张。

第二天拂晓,500多名骑匪,疯狂地嚎叫着冲向12支队的阵地。

本来战士们以为,乌兰会下达反冲锋的命令,和敌人来一场骑兵对骑兵的对决。

没想到乌兰按兵不动,等敌人的骑兵靠近了,乌兰下令开火,顿时枪声大作,密集的弹雨中,敌人成片地被打死在阵地前,后面的敌人见势不妙,丢下满地的尸体仓皇撤退。

过了半个多小时,敌人又发起第二次攻击,乌兰还是以静制动,将敌人打了回去。

紧接着敌人又发起第三、第四次攻击,依旧没能突破12支队的阵地。

眼看敌人就要发起第五次攻击,乌兰却命令战士们离开阵地,准备好战马,隐蔽在一片树林中。

敌人的骑兵冲过来,乌兰一声令下,以逸待劳的战士们,挥舞着雪亮的战刀杀入敌群。

经过连续几次的攻击,敌人已经是人困马乏,面对呼啸而至的我军骑兵,匪徒们毫无还手之力。

在战场上,战士们又见证了女政委的神威,她手持双枪,在战场上纵马驰骋,枪响处,敌人纷纷坠马。

敌人的援兵溃败,乌兰率领骑兵部队紧追不舍,最后土匪们撤到南山下一个叫宅舍的村子里,负隅顽抗。

乌兰派遣那些枪法比较好的老兵,单人独骑在村子周围游弋,猎杀敢于露头的敌人。其中“打一面”表现得最为出色,他换了三次战马,打死了至少20名匪徒。

到了第2天中午,敌人的弹药将要告罄,天空飞来三架运输机,把弹药以及食品,空投在一片山洼中。

战士们打算把这些空投物资抢过来,乌兰却不同意,她让战士们在山洼周围埋伏下来。

果然,敌人组织了一百多骑兵冲出村子,打算将空投物资抢走。

敌人刚下马,周围就响起猛烈的枪声,敌人100多骑兵,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包了饺子”。

战士们抬着缴获的战利品,喜笑颜开,乌兰却意犹未尽地说:“其实还能打两次伏击,敌人再多送些枪支来就好了”。

战斗结束后,第一次参战的12支队大获全胜。他们卓越的战斗力,得到上级的表彰。最得意的应该是“打一面”,他被直接任命为中队长。

可“打一面”觉得官太小了,另外我军纪律严明,这也让做惯了土匪的“打一面”很不适应。他暗中给另一名匪首写了一封信,准备拖枪叛变。

“打一面”将写好的信交给一个亲信,让他把信送走,没想到这名亲信受了乌兰的感化,早就没有了重做土匪的心思,他甚至没有犹豫,就把这封信交给了乌兰。

第2天中午,通讯员骑马来到“打一面”的驻地,对“打一面”说:今天下午五点半,乌兰政委在指挥部请中队长喝酒。

“打一面”不知道阴谋已经败露,当天下午五点,他悠哉悠哉地骑着马到了指挥部。

见到乌兰,“打一面”问道:“这庆功酒是不是喝得有些晚了”。

乌兰说:“喝酒先不急,这里有封信,你先看看上面写的啥,然后才有酒喝”。

然后乌兰把“打一面”写的信丢在地上。

“打一面”弯下腰去捡信,就听乌兰厉声喝道:“捆起来”。几名警卫战士一拥而上,将“打一面”五花大绑起来。

经过审讯,“打一面”对自己所做的事追悔莫及,并说他这样做,全是受了陈海龙的挑唆。

乌兰带人将陈海龙也抓了起来,这家伙自知难逃一死,瘫坐在院子里边哭边说:“老子转了半辈子,没想到倒在你这个黑心女人手中”。

按规定,“打一面”和陈海龙都该被执行战场纪律。

可乌兰建议,“打一面”是难得的人才,抗战时期,他在沙陀子消灭了日军一个小队。最近又立了大功,况且他这次阴谋叛变,也确实是受了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所以应该给“打一面”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就这样,“打一面”捡回一条命,调去了兄弟部队,后来成为著名的战斗英雄。

但是除了乌兰,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战斗英雄,就是当年恶名昭彰的“打一面”。

1946年7月中旬,乌兰率领的12支队,奉命到老哈河以北沙漠地区剿匪。

老哈河北岸,土匪盘踞的纳什罕、照格吐、六家子,查干套海等地都处于沙漠腹地。当时属敖汉旗管辖。

位于翁鳌沙漠中部的纳尔村乌拉山,山上长满了杂草灌木。沙漠中是一片片广袤的洼地,比较有名的有柏树洼、杏树洼、桦树洼。这些大洼面积都有几十平方公里,中间长满了沙柳、骆驼刺、雪里洼等植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土匪藏在这些地方,很难被人发现。

第12支队进沙漠剿匪,正赶上一年中酷热时节。头顶炎炎烈日,脚下是陷脚的黄沙。有时几十甚至上百里才能碰到水泡子,水面上浮着黄沫和蛆虫,水又苦又涩,马都不肯喝,更不要说是人了。

白天已经够苦了,晚上也不得安宁,那些土匪都是当地人,熟悉地形,白天他们躲在阴凉处休息,到了晚上就跑出来,袭击剿匪部队。

等我们准备好去追击时,他们骑着马翻过沙梁,早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几天过去了,没有看到土匪的影子,却把战士们搞得疲惫不堪。很多人打起了退堂鼓,准备等天凉快了再进沙漠剿匪。

乌兰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她坚定地认为,现在如此被动,主要原因还是当地百姓还没有发动起来。当地百姓受土匪蛊惑太深,不了解我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从此战士们每到一个村子,都会帮助村民们煮奶茶、捡牛粪、修理棚圈、整理院子,哪怕是村子里的人都逃难去了,空无一人,战士们还是严格执行纪律。

在一个叫高尔庙的村子里,有个老人病重,乌兰让卫生员给老人治病,有人说这个老人的儿子是土匪。

乌兰说:不要说他儿子是土匪,就算他是土匪,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

卫生员治好了老人的病,老人第2天就骑马到山里,把他儿子以及另外十几个同僚,带回村里,交给乌兰处理。

乌兰非常慷慨地把这些土匪都放了。这些被释放的土匪,都成为乌兰的义务宣传员,12支队仁义之师美名,在大漠中传颂开来。

还有一位老人的牛病了,他把牛送到部队,说要请乌兰政委杀了吃肉。

乌兰没有杀牛吃肉,她找来随军的兽医,把牛治好了,又给老人送了回去。

在乌兰的努力下,当地百姓开始广泛地向剿匪部队靠拢,控诉土匪们的罪行。

这一日,剿匪部队来到一个叫小回子地的村庄,这里是当地有名悍匪“小德字”的家乡。

当地群众来报告说:“小德字”就躲在附近山沟的一个山洞里。

当天晚上,乌兰带人乘着月色进了山沟,在当地人的指导下,战士们发现了那个极为隐秘的洞口。

同时乌兰还发现,土匪们的马,没有和土匪们在一起,山沟里有一块平整的草地,土匪们把马都放养在草地上。

乌兰首先派人把土匪们的战马都缴获了,然后才勒令山洞里的土匪缴枪投降。

可是山洞里的土匪非常顽固,非但不投降,还一直向洞外发射子弹。

无奈之下,乌兰发布进攻命令,两挺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将洞口牢牢的封锁住,几名战士趁机从两侧迂回过去,把几颗手榴弹丢进洞中。

几声闷响,山洞里再也没有了动静。战士们小心翼翼的进了山洞,才发现躲在山洞里的20多名匪徒,都一命呜呼了。其中就包括匪首“小德字”。

从此剿匪部队连战连捷,先后歼灭了“小德字”、“小白龙”、“韩老三”等股匪。

截止到1946年10月,大漠上的12股土匪,只剩下““七十六”、”吴老广”和敖特根白音三伙土匪了。

1946年11月10日,国民党军第93军第22师侵战赤峰后,把“七十六”“吴老广”和敖特根白音三伙土匪捏合在一起,让敖特根白音做了国民党军的“热北蒙旗保安司令”,吴老广是副司令。

敖特根白音终于成为大漠中最大的土匪,他有些得意忘形,自称是“大漠之王”。

这位“大漠之王”有点坐井观天的意思,他活动的势力范围,只有东翁敖以及西拉木伦河沿岸的沙漠地带。

敖特根白音手下的匪徒挺多,与剿匪部队相比,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丝毫不落下风。

再加上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风土人情,还有国民党军的空中支援,所以剿匪部队一时半会儿,拿敖特根白音股匪没什么办法。

很久没有遭到打击的敖特根白音,变得越来越狂妄。到了春节期间,他竟然给手下的土匪们放了假,每人发了20块大洋回家过年去了。

敖特根白音也带着300多人,回到位于翁敖沙漠中那什罕庙的老家。

乌兰苦苦等待的,各个击破的时机终于到了。

1947年1月21日,这天是大年三十,乌兰集结部队,于傍晚时分,奇袭六家子村。

敖特根白音最得力的爪牙根登,就在六家子村过年。

40多名土匪,根本没料到剿匪部队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发起攻击,他们正凑在一起喝酒赌钱,突然发现我军战士神兵天降,黑洞洞的枪口,瞄准了他们的脑袋。

就这样,剿匪部队几乎兵不血刃,捕获匪首根登以下匪徒43人。

肃清根登股匪后,剿匪部队马不停蹄的奔袭照格图,并于拂晓前抵达指定位置。

70多名匪徒宿醉未醒,就成了剿匪部队的俘虏,其中包括敖特根白音手下,另一名得力爪牙曹德纳木扎苏。

狡兔三窟,六家子和照格图,还有那什罕庙是敖特根白音的三个落脚点,根登和曹德纳木扎苏被剿匪部队清除后,居住在那什罕庙的敖特根白音,就成了孤家寡人。他被围攻时,不会有人来增援,即使他突出重围,也是无处可逃。

剿匪部队经过整整一夜的奔波,到达那什罕庙时,天已经亮了。

括敖特根白音居住的院子不是普通的蒙古包,而是土木结构的房子,墙壁非常厚实坚固,墙壁上还预留了射击孔。

此刻括敖特根白音已经发现自己被包围了,他躲在房子里,开始向外射击。

枪声惊醒了其他土匪,顿时枪声大作,那些睡得迷迷糊糊的土匪,也爬起来向剿匪部队开枪。

剿匪部队稳扎稳打,把300多名土匪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到中午时分,只剩下括敖特根白音所在的院落还没有被攻破。

乌兰估计敖特根白音还在等待援兵,便把根登和曹德纳木扎苏送到前线,让敖特根白音放弃幻想,缴枪投降。

敖特根白音果然沉不住气了,他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挡在身前做掩护,跨上一匹白马冲出院门。

乌兰眼疾手快,抬手一枪,敖特根白音滚鞍落马,那匹白马当场毙命。

敖特根白音又抓过那孩子,狼狈不堪的逃了回去。

下午1点多,土匪们的火力明显减弱,乌兰判断,土匪们已经没有子弹了,果断下令,吹响冲锋号。

战士们冲进院子,一个叫任六的土匪,躲在水缸里,向战士们开了一枪,战士们果断还击,将任六击毙。

在炕沿下,有个家伙把头埋在双臂间,浑身颤抖个不停。

战士们把他拉起来,原来这家伙就是“大漠之王”敖特根白音。

凯旋而归的路上,骑在马上被五花大绑的敖特根白音,终于遇到了一股援兵。

这些援兵是匪首吴老广的人,不过他们是来给敖特根白音拜年的。

这些援兵脑筋有些不太灵光,没头没脑的问乌兰:“这是怎么回事”。

乌兰幽默的回答:“给你们拜年来啦”。

土匪们这才反应过来,转身想跑,却再也没有机会了。战士们又捎带脚,把三十几个拜年的土匪生擒活捉了。

乌兰感觉这些拜年的土匪有用处,让他们头前带路,奇袭吴老广的匪巢黑水,经过激战,匪首吴老广被剿匪部队生擒活捉。

驻扎在高尔苏附近的“七十六”股匪,得知敖特根白音被剿匪部队俘虏以后,吓得够呛,竟然放弃高尔苏,向阿拉格乌拉方向逃窜。

只不过他们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了,乌兰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在半路上拦截“七十六”股匪,将这股土匪彻底歼灭。

乌兰大年夜歼灭“大漠之王”的消息,在当地迅速传播开来。

大家一起涌向剿匪部队驻地,试图一睹这个能文能武的女政委的风采。

但此刻的乌兰又接到新的任务,赶赴阜新一带,剿灭一股报号“老梁队”的股匪,匪首梁省三。

“老梁队”虽然是土匪武装,但装备精良,每个土匪都跨有一长两短三支枪,常年藏匿在莲花山上,做事阴损毒辣。

当地老百姓对“老梁队”又恨又怕,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

为了彻底歼灭“老梁队”,乌兰亲自率领侦察排,到莲花山进行侦察。

发现“老梁队”的匪巢倚山布寨,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还有四通八达的山路,能溜能跑的路线太多。

经过几次侦察,乌兰绘制出一张莲花山的地形图。由于莲花山的地形太复杂,采用传统的剿匪方式,很难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

为了确保全歼敌人,乌兰派十几名精明强干的侦察员,打入敌人内部,里应外合,最后将土匪们包围在莲花山的一条山谷中。

枪声四起,土匪们无处可逃,尸体铺满了整条峡谷。从此猖獗一时的“老梁队”,瓦解冰消了。

1947年12月,乌兰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骑兵31团,团政委乌兰。

辽沈战役中,乌兰率领骑兵团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在庆功大会上,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亲自将一支冲锋枪作为奖品,交到乌兰手中。

乌兰用过的双枪

轮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发言时,她不慌不忙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没等念出声来,脸却红了。

后来有人把被乌兰丢在地上的纸片捡起来,原来上面是一首诗:

春秋别君去,阵地度寒冬。

春来东风舞,带来呜雁声。

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相思之意,难怪拿错了发言稿的乌兰,会当众脸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