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王 隐患 一口气 其中 为何

一口气封了27个诸侯王,为何司马炎却不知道其中的隐患?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19:44:03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攻打吴栋,统一了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凡是能实现大一统的朝代都有很强的向心力,但西晋很特殊。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在建国之初,大一统王朝会通过集中权力、镇压地方豪强来巩固政权;同时,要休养生息,整顿土地秩序,稳定社会;最后,我们应该在各个方向建立牢固的威信,以防止可能的外国入侵。

西晋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几乎在上述每一个方面都扭转了历史,把最坏的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这些昏庸的举措不仅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统一秩序,也为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有些人想知道为什么司马炎要分封这么多诸侯。他会不知道其中的隐患吗?事实上,司马炎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吸收了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后制定了这一政策。然而,司马炎完全误解了以前的权力问题。

司马氏家族之所以能够上位,是为了篡夺曹魏的权力,而曹魏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内斗,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给了其他世家大族觊觎权力的机会。最后司马家在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造反,曹魏集团首领曹爽无力反抗,被司马家一举擒获。这个教训摆在司马炎面前,但他的方向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认为曹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人做诸侯王,导致最后一刻没有人能救他。因此,吸取了“教训”的司马炎在西晋开国之初就给了诸侯王同姓的人,并赋予了他相对应的权力。

展开全文

果然,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了,皇太子司马忠即位。说“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引起了“八王之乱”。在这场惨烈的内乱中,中原主力疲惫不堪。造反的诸侯为了弥补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主动带领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来帮助他们。很快,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发现,他们长期惧怕的中原军队越来越弱。

在这些深陷的眼窝和不同颜色的瞳孔里,你看到了洛阳、长安的繁华与富贵,看不尽的山珍海味,看不尽的锦缎玉带,看不尽的婀娜多姿,看不尽的来自弱势家庭的公子哥。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虽然贪图中原的繁华,却依然畏惧西晋的军事实力。

除了大封同姓诸侯之外,西晋另一个著名的政策就是所谓的“占地制”。当时曹魏的“屯田制度”已经崩溃,各家都在拼命兼并土地,导致社会上大量流民,土地荒芜不计其数。“占地制”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在保证大家族利益的基础上安置好被转移的群众。

比如西晋制定了详细的政策,规定了大家族的土地面积。《正史》记载,太宰、太傅、太保、一品官赠菜地10顷,赠邱天10人,二品官赠菜地8顷,赠邱天8人;卢光博士,尚书令等人。同时,西晋在土地占有制度下,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刺激人口在当地劳动,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在实施初期,这一政策仍然起到了恢复生产的作用。

然而,这项政策的副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在暂时刺激了经济发展之后,占地制度开始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上蔓延。最大的问题是,占地制度本身就是西晋朝廷和大家族妥协的产物,但实际上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约束大家族。

不受限制的贵族家庭经常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吞并土地。西晋初年,地广人稀,问题并不明显。随着土地的分割,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吞并土地往往意味着大量难民的出现。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给西晋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在不断的镇压战争中,本已被“八王之乱”严重消耗的西晋军队进一步被削弱。

三国时期,为了填补战争造成的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下降的问题,曹魏在边疆安置了很多少数民族。后来,为了对付蜀汉,曹操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引入关中地区。到西晋时,这些人已经在关中地区立足,并有割据的倾向。

当时西晋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些人强大后迟早会出事。

但在当时,没有人真正关注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三国之后人口的巨大流失,确实需要劳动力来填补空缺,更何况还能满足富家聚敛财富的需要。既然能创造价值,那是谁用都可以。另外,当时西晋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怕。

于是,他们开始在西晋眼皮底下积蓄力量。在学习中原文明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有组织,武器也越来越精良。在此之前,包括南匈奴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像中原王朝一样组织严密,凝聚力强,装备精良,士气高昂。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军队已经成为西晋军队不可抗拒的力量。他们虎视眈眈,时刻盯着西晋的一举一动,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