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所谓的“放开”让一些市民心生不安,感到害怕,有些家长集体请假不让孩子上学。
对此,《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进行解释,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二十条精神进行宽松优化时,为何又那么多人如此紧张恐慌呢?
恐慌的原因无非两条,一是害怕沾染病毒损害身体健康,二是害怕接触后会被严格封控隔离。
这两种心态都属于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对于未知恐惧怕得要死,同时又充满着侥幸期待,只要自己免于感染、安然无恙就行,至于别人如何如何并不关心。
事实上,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大家在互相成全中实现自身价值,谁也不能把自己隔离起来与世无涉。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有些宣传把病毒形容得比洪水猛兽都可怕,潜移默化形成长期心理应激,让一些人内心深处产生莫名恐惧,恐惧多了没病也会变成病。
这些举措不是躺平,不是完全放开,而是恪守二十条措施作出的优化,是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表现,是一个地方应有的担当。
天下之事慌则致乱,遇事有定力,临难有静气,则无不成之事。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面对恐惧,有些东西或许并没那么可怕。
钱学森曾说: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可以。
孙家栋也说过:外国人能上太空,中国人也一定做得到。
于今而言,外国人不怕的东西,我们也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