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千 古名 被俘 指责 皇帝

黄巢兵败,十几名美妾被俘,面对皇帝指责,她回怼40字成千古名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13:09:04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黄巢兵败,十几名美妾被俘,面对皇帝指责,她回怼40字成千古名句

“皇上,好消息,反贼黄巢被斩首了!”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正愁眉苦脸看着大臣的奏折,一个宦官拿着一份战报跑了进来。

看过战报,唐僖宗龙颜大悦,吩咐宦官说:“速去拟诏,朕要重赏有功之臣。”

宦官接着说:“皇上,黄巢的姬妾如何处置?”

唐僖宗冷哼了一声。

那么,唐僖宗会如何处置黄巢的姬妾?

这一切,还要从黄巢造反说起。

公元820年,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盐商黄宗旦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婴。

这个婴儿相貌奇异,长相吓人,哭声也很大。

黄宗旦已经年过四十,在当时属于晚来得子。对于这个儿子,黄宗旦寄予厚望,在儿子6岁时就为他聘请名师,进行早期教育,希望他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

贩盐是暴利行业,黄家不说富可敌国,在方圆百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富户。然而商人在古代地位很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士农工商”的之说。

排在第一的是当官的、读书人,紧随其后的是种地的农民,排第三的是工匠,做生意的商人只能排在末尾。

而“三教九流”中有个排位,依次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商人也是敬陪末座。

战国和先秦时期,商人“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在秦朝,政府甚至对商人的着装实行限制,不能穿绸缎衣服。因此,卫国首富吕不韦才想方设法结交秦国在赵国当人质的子楚,向政界进军。

展开全文

黄宗旦也是这样,他虽然家财万贯,可苦于没有社会地位,因此才在儿子身上下很大功夫,让他读书、习武,希望儿子能当大官,扬眉吐气。

黄宗旦的儿子,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黄巢。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转眼间黄巢到了参加考试的年龄,他信心满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黄宗旦在村口目送儿子消失在视线中,这才转身回府。在他看来,儿子考试是十拿九稳,不说是成为头名状元,得第二、第三名不是问题,最不济也要考个进士。

黄宗旦认为儿子志在必得,甚至连宴请宾客的请柬都写好了,可结果出人意料,黄巢竟然名落孙山。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宗旦不能接受,小黄巢也表示不服。

他们普遍认为是发挥不好,老师出题太刁,下次肯定会考出好成绩。可是接下来黄巢参加几次“高考”,结果都没有被录取。

是黄巢的学习成绩不好吗?黄巢天资聪颖,学习勤奋,父亲为他请的又是名师。小黄巢五岁的时候就能背书写诗,是方圆十里内闻名的神童。

那黄巢为何落榜?

民间传说是,黄巢相貌怪异,“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生肉螣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这样的相貌无论在任何朝代都是另类,主考官都看不顺眼。

尽管黄巢考题答得不错,他们也不敢录取,万一到时候唐僖宗会见考生的时候,讨厌黄巢,归罪下来,他们可承受不了。

因此黄巢几次考试,主考官都不敢给高分,让小黄没有出头之日。

黄巢这时候终于清醒过来,他认为不是自己才华不行,而是主考官有眼无珠,他对考试完全失去了信心,愤愤地说:“别了,长安,这个令俺伤心梦碎的地方,俺黄巢再也不会来参加考试了!”

说完,黄巢满怀惆怅踏上了回家的路。临走的时候,黄巢还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意是说,我黄巢寒窗苦读,却不能出头,多难得的人才就这样埋没了。在朝堂上指手画脚的,都是些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但是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哪一天我黄巢再出现在长安的时候,你们这些滥竽充数的家伙,全都被埋在历史垃圾堆,有你们好看的。

黄巢最后一次考试是什么时候?

黄巢出生于820年,古人15岁参加科考,会试,殿试每3年举行一次,黄巢最后一次落榜的时候至少30岁了,大约参加过5次科考。

这样推算,这时候大概是在公元850年。

回去之后,黄巢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当盐商,生意红红火火。然而黄巢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那就是学问平平的都飞黄腾达了,有真才实学的,却被埋没,没有出头之日。

他当初写的那首诗,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泄愤,而是说到做到,打算有那么一天,改变这黑暗的世道,把一切打碎。

花开花落,夏去秋来,转眼20多年过去,黄巢依旧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时候的黄巢,也50出头,过了知天命之年,儿孙满堂了。头上已经有了不少白发,皱纹也爬上额头,按照古代人的寿命,黄巢已经步入老年。(唐中宗50岁去世,唐肃宗是51岁,唐代宗53岁,唐宪宗42岁,唐朝皇帝的平均寿命相比其他朝代已经够长了,也只有47岁。)

以此来看,黄巢大概率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了,但是黄巢没有气馁,一直在耐心等待。

苍天不负有心人,公元874年,机会终于来了。

乾符元年(874年),全国各地连年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中原地区最为严重,收成只有一半,秋季的几乎颗粒无收,百姓啼饥号寒,饿殍遍野。

按说到了这地步,朝廷应该减少赋税,开仓放粮,采取各种措施救灾赈灾,发展生产。可是腐败的唐朝政府不但没有减轻赋税,反而变本加厉,“赋敛愈急”。

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230多年,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步入暮年,免疫力低下,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确切地说,就是吏治已经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当时的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痛心疾首地说出了国家存在的“九破八苦”。

概括起来就是军费开支大,将军尾大不掉;行贿受贿严重,官员腐败残暴;百姓负担严重,百姓负担严重。制度落后,司法腐败,冤狱遍地,社会矛盾突出,国家危机四伏。当时的唐朝就像一座火药桶,就差最后一点火星。

面对蔓延全国的灾害,皇帝为何不采取措施拯救百姓?

因为皇帝不想听到坏消息,各州县官员为了迎合皇帝,抱住乌纱帽,隐瞒灾情,报喜不报忧。如此一来,老百姓走投无路,只有剩下造反一条路。

公元874年,河南人王仙芝首先揭竿而起,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揭开了起义序幕。百姓好像大旱中盼到了甘霖,纷纷加入义军队伍。

按说起义军是乌合之众,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不能跟政府军相比。但是由于义军深得人心,加入队伍的人太多,质量不行,可以数量来凑。

政府军战斗力虽强,但架不住起义军人多势众,在冷兵器时代的政府军没有太大优势,一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起义军势如破竹,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山东,杀到了黄巢的老家曹州。

黄巢一看起义军到了,乐了,为什么呢?领头的王仙芝自己认识,也是贩盐的,两人是同行。王仙芝是濮阳人,跟曹州相距只有100公里,作为同行,两人常来常往,熟络的很。

王仙芝从人群中看到黄巢之后,热情打招呼:“黄老弟,你还看什么,加入哥哥的队伍吧?”

黄巢兴奋地说:“哥哥啊,我早就想加入了,还用您发动嘛!”他心想,同是盐商,你老王行,咱老黄也行。

黄巢本就是当地土豪,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人脉不错,平日里有不少追随者。他振臂一呼,兄弟们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官军无法阻挡,兵败如山倒,有很多州县被攻克,离长安越来越近。

这一来唐僖宗慌了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

可是平日里神气十足、慷慨陈词的大臣们,到了节骨眼上都成为哑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言不发。

唐僖宗气得直想骂娘,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关键时刻你们都不说话了,心说我怎么养了一群废物?

这时候蕲州(湖北黄冈一带)刺史裴倔送来一道奏折,建议招安起义军,给王仙芝一个官做。

唐僖宗一看,暗忖,这办法行,只要一张“委任状”就能扑灭起义之火,既节约了军费,也避免了伤亡,何乐不为?

于是,唐僖宗就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一看动心了,就决定投降。可是黄巢不答应,他的性格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给再大的官也不如当老大。

再说了,俺老黄跟唐朝皇帝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如果接受招安,如何能实现“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当年抱负?

这一来,老王和老黄产生了裂痕,最终撕破了脸。但是唐僖宗招安政策不能落实,王仙芝对朝廷也不信任,最后双方也没有合作成功,老王在878年战死。

这也成就了黄巢,得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扩大战果,壮大队伍。王仙芝死后,黄巢自称黄王,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开始向长安进军。

公元880年12月13日,黄巢率领大军杀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黄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高光时刻。

黄巢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夙愿,那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对长安城内的士大夫大开杀戒。

有道是: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少一半。

公卿,就是士大夫、高级官员;“甲第朱门”,当官的宅邸。那意思就是说,黄巢把当官的基本上杀光了。

黄巢这样的初衷是:当初你们不是金榜题名,我名落孙山了嘛?但现在怎么样?功成名就的你们,还不是一样被我宰割?事实证明,你们都不如我,你们的命运掌控在我的手中,这对你们来说是极大的讽刺。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封建朝代能不能站稳脚跟,主要是看你如何对待前朝士大夫,能不能重用前朝官员。他们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他们是社会精英,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如果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你的江山基本上就结束了,因为起义军的成员大都是流民无产者,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

明朝的李自成跟黄巢一样,就毁在了这上面。

刘宗敏进京之后对明朝官员进行拷打,让他们彻底寒心,这才导致李自成成为短命皇帝,大顺政权昙花一现。

黄巢没有利用唐朝官员,反而把他们基本上斩尽杀绝,没死的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结果黄巢手下没有能治国的人,很快变得被动起来。

祸不单行,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在节骨眼上选择了叛变,倒向唐僖宗。这一来黄巢战斗力下降,不得不退出长安。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战死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 ,头颅被挂到了长安城示众。

黄巢被杀之后,他从民间抢掠而来的十几名美貌姬妾,也成为战利品被送到了长安。

唐僖宗并没有将这十数名美貌姬妾纳入自己的后宫,而是将她们召来斥责了一顿:

“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

你们都出身大户人家,父母深受大唐的恩惠,为什么还要贪生怕死,委曲求全地顺从黄巢这个反贼?为什么那么没有骨气?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撞死和吊死?

唐僖宗这样问,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封建社会,女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任人摆布的,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女人的代名词就是柔弱、无助。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无数身强力壮,手持武器的战士和将军们还纷纷溃逃或倒戈,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何况手无寸铁的女子?

唐僖宗的话实在不着调,女子们心里不服。

黄巢攻破长安的时候,你唐僖宗你谁跑得都快,丢下城中百姓逃之夭夭,一跑就是几年,你又为何不与长安城共存亡?

你自己也知道保命重要,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这些女子呢?

一位刚烈女子更不客气,直接回怼唐僖宗:

“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这番话其实已经给唐僖宗留了一点面子,前半段说了你们朝廷百万大军百无一用,稍微内涵了一下唐僖宗本人跑得比兔子还快,后半句数落了公卿将帅们的表现,没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本人。重点还是突出了我们一介女流之辈是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而不是来提供给你来背黑锅扣帽子的。

短短四十个字,堪称千古名句,直说得唐僖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气急败坏之下,唐僖宗便下令将这些姬妾集体处死。

翻遍中国历史,对敌方嫔妃下狠手、搞集体处决的皇帝也很罕见。祸不及妻女嘛,即便是那些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对女人也有怜香惜玉的情结,为了消除这些女子的恐惧心理,让她们走得更安详,刽子手让她们在离开人世前,每人喝一碗白酒。

这一来,她们都处于醉酒状态,行刑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痛苦。

千古艰难惟一死,这些女子一边喝酒一边抽泣,只有那位怒斥唐僖宗的姬妾视死如归。

由于自己的无能,导致民变,唐僖宗本来应该痛定思痛、反思自己,下罪己诏,励精图治。可是他却把矛头对准无辜的女子,足见唐僖宗是个多么昏庸的皇帝,唐朝的灭亡的命运注定无法改变。

虽然黄巢覆灭,但由于唐僖宗的昏庸无能,直接导致大唐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在他驾崩不到二十年就土崩瓦解,被黄巢的手下大将朱温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