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庄 暴徒 叛乱 故里 杀害

1940年汤各庄叛乱:女记者应唯鲁遭暴徒杀害,70年后魂归故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12:39:10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据抗战结束之后的统计,中方最高参战人数多达560万,而伤亡总人数却在3500万之上。

多少青年凭借着一腔热血投身抗战,而最终却只能是落得一个白骨埋青山的结局。多少百姓没有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却是因为物资匮乏而活活饿死。战争所制造的惨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相较于日本侵略者的狂征暴敛,中方参战部队对于驻地百姓通常采取的政策都要温和许多。国共两党在占领区的人丁以及粮税的征收上,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将百姓的生计考虑在内。

但就算如此,巨大的战争消耗也考验着驻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

发生在1940年的汤各庄叛乱事件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因为这次叛乱事件,时任《晋察冀日报》战地记者的应唯鲁以及多名地委工作者付出了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

投身抗日

应唯鲁原名沈鞠如。出生于1919年的宁波县。因为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受到鲁迅等爱国文人的影响,有着一腔报国之志。

展开全文

虽然当时中方还未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正式宣战,可那时的应唯鲁就已经在进行着抗战宣传,以及帮助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筹措物资等相关的工作。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东南沿海的许多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为了能够继续为抗战出力,应唯鲁与当时的许多爱国青年一样前往了中国红色抗战的根据地延安。

去往延安之后,应唯鲁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作了相应的组织审查与理论学习。抗大毕业之后,便被委派到《抗敌报》担任战地记者的工作。

《抗敌报》作为《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一直以来都是我党在革命区的重点宣传刊物。

后来晋察冀通讯社成立之后,应唯鲁接到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前往汤各庄地区去做调研采访。应唯鲁万万没想到的是,汤各庄地区竟会成为她的魂断之地。

涞水县征兵工作

从1939年冬开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出动了约2万余人的兵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虽然我军在反扫荡斗争中收获颇丰,但是剧烈的战争消耗也在不断地侵蚀着根据地的百姓。在巨大的战争消耗之下,根据地各处的粮食等物资都十分的吃紧,兵源更是异常紧张。

古代战争"四六征税、三丁抽一"就已经是重赋。但是在特殊时期,即便是革命区也唯有过之而无不及。

晋察冀地区与延安不同,一方面晋察冀边区是敌人的主要活动地点,频繁地战斗使得人员的伤亡极大。

另一方面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远不及延安地区开展得深入。人民群众对于抗战、对于革命的认识并不是很到位。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繁重的征兵工作就应该更加小心地防范可能存在于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潜在矛盾。但是这样的问题,却被当时的地委干部忽略了。

特别是涞水县地区,1939年冬与1940年春,接连两次的征兵任务虽然都保量地完成,但是还未恢复生气,便在1940年的秋季迎来了第三次征兵。

汤各庄叛乱

由于当时涞水县的三、四区采取的这种强行摊派地主头上的做法,引得地主阶级的强烈不满。有的地主便又将这样的指标分摊给佃农。

佃农租地过日子,自然是不敢得罪地主,相较于政府的"权威",当时在佃农的心中地主其实地位更高。所以所有矛头自然便都指向了涞水县政府。

一些因为强行征兵工作,而蒙受巨大损失的地主,财产缩水,生活水平锐减。由于本就是山区,涞水县的地主可不比别处的地主阔绰。

一些有钱有势的便开始在地方上做反动宣传,从1940年12月1日开始,一些受地主控制的群众,在地主们的裹挟之下开始公然反对共产党八路军,并且还扬言要砸县政府。

事情上报到三区的领导书记杨柳川、区长刘金弟那里。这两位地方干部只是简单将事情归结为群众之间的矛盾与报复,因此也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

一直到5号那天,县政府检查督促扩军任务应唯鲁和田耿在做调查时,无意间听到了当地一些圈中议论是否要去参与砸县政府的事情,引起了应唯鲁的注意,而当地的群众在面对应唯鲁的质问的回答却是:"民兵大演习"。

经过分析之后,县委书记、县政府扩军工作组组长等人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就在这时候,伴随着嘈杂的喊骂声,叛乱的人员已经来到县政府的门外。

县委书记和田耿两人在听到人群的喧闹之后立即从后门逃出了村子。而留下来的应唯鲁、三区书记杨柳川,新兵连长项前等人则被叛乱的群众包围。杨柳川、项前两人当场就被叛乱者杀害。

应唯鲁的牺牲

应唯鲁的遭遇却是最为惨烈。原本想要给叛乱的群众解释征兵政策的她,突然被几个暴徒围住。随后又将其拖到附近的一处院落中进行殴打。

原本按照领头者的意思是要将应唯鲁关押起来,作为谈判的筹码。但是在这群暴徒中却有几个人对应唯鲁起了歹心。

年仅21岁的应唯鲁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国人的手中。汤各庄事变发生之后,立刻引起了晋察冀地区的相关领导人的重视,火速派出部队镇压了带头叛乱的武装组织和反动地主势力。

情况上报延安之后,党中央立即成立调查组前来调查,对群众进行安抚,同时处理这场叛乱中烈士以及家属的善后工作,并对涞水县的征兵工作做了纠正。

经过这次叛乱事件,晋察冀地区对于征粮与征兵工作都作了相应的调整。除了出台减租减息的政策减轻农民与地主的负担之外,还严格禁止强行摊派指标的做法,要求各地征兵工作必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来进行。

除了这些,又紧急调来了一批有着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来做群众工作。凭此种种,才最终确保了晋察冀地区的稳定,并且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的敌后战场。

应唯鲁牺牲之后,遗体被安葬在了河北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之中。解放之后,当地树立起了一块《晋察冀日报》报社烈士忠魂碑,其中应唯鲁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位。

但是因年代久远以及资料遗失等诸多原因,应唯鲁牺牲的消息一直没有办法通知其家人。同样应唯鲁的家人也不知道应唯鲁参加革命之后的具体消息。

一直到2010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很多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和查询。寻找了应唯鲁整整半个多世纪的家人们,偶然间在河北遵化的烈士公示名单中看到了应唯鲁的名字。

应唯鲁的家人立即与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并落实了应唯鲁牺牲与安葬的地点后,便立刻动身前来寻找这位失踪了整整70年的亲人。

经过应唯鲁的外甥徐浩行等人的商议,最终将应唯鲁的遗骨迁回故乡——浙江宁波。

直到2016年4月15日,《晋察冀日报》唯一牺牲的女记者,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庄严崭新的烈士墓上赫然写着八个大字:"甬江儿女、太行英烈对于已经牺牲多年的应唯鲁而言,或许她是幸运的。虽然在战争中不幸牺牲,但是阔别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回到了久别的故土。

可是抗战十四年,那些埋骨青山无人问津的烈士数不胜数,很多至今人们都无从寻觅其身世。

祝愿烈士英灵,能够安息,无论是被镌刻在烈士碑上还是默默地长眠于青山之中,中华儿女都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