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丕 夷陵 乘势 战后 何不

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何不乘势灭蜀,而是攻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12:32:04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羽阵亡后,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宣告破产。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就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

最后的结果是,刘备遭遇了人生的大败,他停留在白帝城,与孙吴对峙。

此时,季汉帝国在外患重重的情况下,内忧接踵而至。

《新三国》永安托孤,源自网络

汉嘉太守黄元认为刘备病情可能恶化,不存在好转的可能。黄元过往与诸葛亮不睦,举起了反旗。

面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季汉,魏国的曹丕却没有伺机而动,反而将兵锋指向了孙吴。

01

曹丕攻吴的醉翁之意

曹丕及其父亲曹操都有过南征的行为。

一般而言,中原政权要消灭南方势力,可供选择的路线有三条:

西路的襄阳路线、中路的濡须水路线以及东路的中渎水路线。

展开全文

曹丕三路伐吴,源自网络

西线的优缺点各自明显,从襄阳到江陵可以水陆并进,但从江陵下扬州,却只有水路。

曹操第一次南征,就是凭借着虎豹骑的速度,摧枯拉朽般击败刘备。

但是却在赤壁,被周瑜的水军击败,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此后,四次南下,曹操都选择从中路进攻,从合肥出发,经过巢湖,强攻濡须坞。

此路线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水陆两路并进,既可发挥曹军的陆军优势,又能用船运送军粮,而且只要突破了濡须坞,就能直捣吴都建业。

曹操南征路线,源自网络

可这种分外明朗的局势,孙吴也了然于胸,面对孙吴的重兵防御,曹操数次南征都未收到预期效果。

作为通晓军机、雄才大略的曹操哪怕四次失败,也从未想过走东路的中渎水。

因为中渎水又名邗沟,是吴王夫差当年开凿的人工航道,到东汉末年,年久失修,淤泥不断,走这一路的话,军队给养很难得到补充。

而且,这一带是长江的风口,天气因素也是曹操不选择东线的原因。

曹休进攻东吴路线,源自网络

但曹丕在季汉与孙吴的大战之后,旋即攻吴。

这本身就让人捉摸不透,正常思维下,应该对季汉发动雷霆攻势,“趁你病要你命”。

而且,曹丕南下还选择了曹操从未走过的中渎水路线。

很明显,曹丕此举有着更深远的目的。

02

谶纬、文德与武功

自汉高祖取代秦朝以来,两汉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虽然在之后的历史中,话语权由所谓的“天命”变成了靠兵强马壮,实力说话。

但在汉代的时空背景下,曹魏取代汉朝,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准备期。

尤其是东汉立国以来,推崇汉宣帝刘询朝的政治,刘秀的上位,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汉宣帝的模仿。

《秀丽江山》中的汉光武帝,源自网络

汉宣帝在位,有“公孙病已当立”的谶语昭示天命;整饬吏治,百姓衣食富足,且通过搜集整理经典,有了文德;匈奴单于主动内附,四夷宾服,缔造了赫赫武功。

汉光武帝在未发迹的时候,就有“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此后更多;刘秀登基后,推行“柔以社会,严以吏治”,窦融主动归附。

可以说,谶语、文德与武功是一个天子的必备要素。

曹丕篡汉以前,需要一个合适的谶语来体现出自己统治的正当性,"代汉者,当涂高也"又被拿了出来。

在群臣劝进的时候,将"当涂高"理解成"魏",因为"魏"有宫阙的意思,正是路边的高大建筑。

曹丕在当魏王时废中常侍等职改散骑侍郎等职禁止宦官干政,又听取陈群意见开创九品中正制来缓解曹家和士族矛盾,为他日后称帝打基础。

《新三国》的曹丕,源自网络

在文学上他有散文一百来篇,以燕歌行等七言和五言诗,又写了一本典论论文讨论的文学讨论和批评著作,又写出妇行等二十八篇赋,又叫王象等人著中国第一套类书皇览。

谶语和文治层面,曹丕无可挑剔。但无论是汉献帝的让位诏书,还是群臣的劝谏表中,武功这一层面,都只把曹丕作为曹操的继承人。

可以说,曹丕要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必须要在对外征伐上有所表现。

偏偏这个节骨眼,青州兵的动向挑动了曹丕敏感的神经。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当时曹操身死,臧霸手下的青徐兵认为天下要乱套了,因此纷纷敲锣打鼓离开军队。

三国时代的青徐势力,源自网络

臧霸为代表的青徐势力一直在曹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以他的实力,想要争雄一时是不可能的,但自保足矣。

不过这次兵变,也说明青徐势力对曹丕的能耐和手腕缺乏了解。

曹丕考虑到曹操的丧事,不利于动兵,所以采用了安抚的方法,可毕竟在曹丕心中种下了恶因。

03

伐吴为名,意在青徐

在季汉与孙吴一场大战后,曹丕发动了对孙吴的攻势。

曹真率西路大军从襄阳南下攻打江陵,曹仁率中路大军越巢湖强攻濡须,而曹休、张辽则率东路大军从中渎水进逼洞浦。

东路一线就在青徐势力的境内,曹丕唯有放出伐吴的烟幕弹,才能让宗室曹休名正言顺进入青徐。

《军师联盟》中的曹休,源自网络

臧霸丝毫没有料到曹丕的用意,当曹休成为曹魏青徐方面的最高军事长官后,与孙吴有了实质性战斗。

曹休在击败吕范的战斗中,随行的将领中就有臧霸,此战臧霸十分卖力,估计后知后觉的他体会到了曹丕的不信任,想以战功表示自己的价值。

但曹丕却借口犒劳东线部队,将臧霸带到洛阳居住,从此臧霸便销声匿迹。

可以说,曹丕解决臧霸,是一环套一环。

先是让曹休进入青徐,名正言顺将臧霸驱策上战场,等臧霸离开老巢,直接夺取他的兵权。

当曹丕完成既定目的后,旋即撤军。表面看,是因为曹仁的中路被朱桓击败。可此时曹真的西线进展迅速,曹休的东路也依旧占据着优势。

《新三国》中的曹仁,源自网络

考虑到曹仁失败的战损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曹丕已经完成了既定目的。

此后,曹丕连续两次南征,不再三路并进,只从东线出发,其实都是在继续解决青徐豪霸的问题。

另外,曹丕伐吴是在孙权拒绝派儿子做人质的前提下发动的,他并没有做到让“称臣”的孙权心服口服,这对于曹丕的武功是一个污点,曹丕也急需解决这个问题。

04

伐蜀,效果会好吗

假设曹丕没有伐吴,而是选择讨伐当时风雨飘摇的季汉,会有助于曹丕的武功建设吗?

虽然司马氏是先灭季汉,再灭孙吴,但曹丕在位的时刻,却不具备这种操作性。

曹魏的部队除了要防备季汉与孙吴,还要提防西北的鲜卑,辽东的乌桓和公孙氏。

曹魏东线势力图,源自网络

曹魏部队的二分之一,能征善战的将领都集中在与东吴交界的长江附近,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从荆州的秭归、当阳一线到扬州的建业(今南京)一线。

更何况,因为关羽的北伐动静太大,曹操、孙权、刘备都没有想到关羽失败会如此迅速,这导致曹魏和孙吴的力量在荆州附近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如果曹丕要伐蜀,就需要从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到徐州一线调兵到关中。

这可是千里调兵,消耗极大,从荆州及徐州到关中,相距千里,耗时巨大,等完成调兵,失了先机不说,季汉早就做好了准备。

假如刘备伐吴之前,曹魏就提前调动部队,孙吴的偷袭是一个顾虑,那看到曹丕调动部队,刘备或许就不再伐吴了。

《新三国》的刘备&诸葛亮,源自网络

而且,这需要提前预知刘备会失败,曹丕的“先见之明”也不过是根据战场的局势变化才做出的判断。

总体而言,曹丕需要建功立业,孙权左右摇摆的姿态给了正愁没处使劲儿的曹丕撒气的理由。曹丕伐吴,既不用大规模调动部队,还可以顺带解决青徐豪霸的问题。

不过对于孙权而言,曹丕的数次南征却把他逼入了绝境。

《新三国》中的孙权,源自网络

面对刘备死后,诸葛亮抛过来的橄榄枝,孙权彻底倒向蜀汉,吴蜀重新结盟又反过来共同对抗曹魏,令曹魏在魏蜀吴三角关系中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魏国更加难以统一国家,汉代大一统帝国由此演变为三国鼎立。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烦请联系

号外!号外!

看鉴书友会即将正式上线啦!!!

诚邀你们与我一起, 从历史解读世界,感受有趣的灵魂。在书籍里收获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

作为一名热爱且深知阅读重要性的人,我很高兴可以通过读书会,让大家更轻松地与书结缘。

届时,我们会举办主题沙龙、专场直播等活动,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实现自我提升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