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市 毕业班 广西 适应性 语文

广西南宁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10:24:02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学”自唐代成为显学后,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面临着研究方法与角度的现代转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新选学”主要是指研究模式上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照此标准,骆鸿凯的《文选学》被认为是“现代《文选》学的奠基之作”。但亦有学者认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是黄季刚先生,而非骆鸿凯”。黄侃(字季刚)的《文选平点》颇见卓识,被誉为20世纪文选学的“一个高峰”,但由于其形式为评点,内容多校注,故被更多学者视为传统“选学”的代表。那么,黄侃到底是传统“选学”的殿军还是现代“新选学”的先驱呢?

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批评一些清代选学家的注释“其摭拾琐屑,支蔓牵缀之辞,以于文之工拙无与,只可谓之《选》注,不可谓之《选》学”。黄侃明确提出了《选》注和《选》学的区分,所谓《选》注,正是指传统“选学”以校勘注释为主的文献研究,而《选》学则是指与“文之工拙”有关的文学研究。他显然是不满于一些清代《选》注的琐屑支蔓,而欲转向更高层次的《选》学。综观《文选平点》全书,黄侃的评点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文史考证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学批评等文学研究,实虚结合,已然形成了熔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为一炉的整体性研究模式,开启了从传统“选学”向现代“新选学”的转变。

骆鸿凯《文选学》被认为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其师黄侃的影响。据王立群研究,骆氏对现代“新选学”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但其中“对《文选序》的研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等三项都有明确承袭黄侃之处。如骆鸿凯对《文选序》体现出的选文范围和标准等进行了研究,他征引黄侃所言,并提出了相同的意见。骆鸿凯还在书中搜集并评介了各代《选》学著作,网罗宏富,褒贬精当,体现了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而对学术史的重视,正是黄侃治学的一大特色。在《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上,骆鸿凯坚持了黄侃对二书关系的认定及具体的对比方法,并推而广之。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开宗明义首言:“《文心》与《文选》‘笙磬同音’。”骆鸿凯也认为:“《雕龙》论文之言,又若为《文选》印证,笙磬同音。是岂不谋而合,抑尝共讨论,故宗旨如一耶?”

骆氏在书中揭示二书在文体分类上的一致性,黄侃则更早就揭示了《文心》文体分类对《文选》的影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的影响。又如,骆氏将《文心》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选》文相互印证,而黄侃在解评《文选》时就格外注意参借刘勰的相关评论。

毋庸讳言,黄侃《文选平点》形式上是随文评点而非专题论着,内容上仍以传统的文献研究为主,尚缺乏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称黄侃为“新选学的开山祖师”未免过誉。但综上所述,黄著更早地有意识地从单一的文献研究转向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并直接影响了骆鸿凯《文选学》的产生,从这个角度讲,黄侃在20世纪《选》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堪称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

(摘编自李婧《文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新选学”——从黄侃的研究谈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全文

A. 《文选平点》的内容偏向于以校注为主的文献研究,这使得黄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

B. 清代选学家的研究大多是以校勘注释为主的《选》注,而不是更高层次的研究“文之工拙”的《选》学。

C. 新选学的整体性研究模式体现在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史考证等文学研究。

D. 骆鸿凯继承了黄侃的治学特色,重视对《文选》学术史的研究,吸收借鉴了前人的《选》学成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接着深入讨论了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

B. 全文从黄侃《文选平点》的研究模式和黄侃对《文选学》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C. 文章第三段通过将《文选学》与《文选平点》进行比较,论证了它们研究方法的异同。

D.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引用详实丰富的文献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学的现代转型体现了选学家们对《文选》这一古代著作文学价值的重视。

B. 唐代李善《文选注》主要从字词、章句、校勘等方面进行阐释,因此属于传统“选学”著作。

C. 基于《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密切关系,二书的研究者在今后可加强彼此间的交流。

D. 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不愧为现代“新选学”的引路人。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使得黄侃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错误。由原文“但由于其形式为评点,内容多校注,故被更多学者视为传统‘选学’的代表”可知,黄侃被认为是传统《选》学的代表,是基于两个原因。

B.“清代选学家的研究大多”错误。由原文“黄侃在《文选平点叙》中批评一些清代选学家的注释”可知,只是“一些清代选学家”,而不是“大多”。

C.“又有义理解析、文史考证等文学研究”错误。由原文“综观《文选平点》全书,黄侃的评点既有文字校勘、章句训诂、文史考证等文献研究,又有义理解析、文学批评等文学研究”可知,“文史考证”属于“文献研究”,而不是“文学研究”。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了二书研究方法的异同”错误,文中将二书并举时是强调二书研究方法的关联,《文选学》受黄侃的影响大,没有提到二书的差异。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黄侃对《选》学现代转型的贡献仅次于骆鸿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对中国各地民众来说,茶是必需品,他们对茶品有不同的需求。江浙一带喜绿茶,闽台地区好乌龙茶,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人们习惯用黑茶制作酥油茶、奶茶等。

“疏雨半晴回暖气,轻雷初过得新芽。”每年三四月,春回大地,茶树萌发新芽,这也是制茶师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用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制作出各种风味的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客人来访要上茶,新婚夫妇在婚礼上要给双方父母奉茶,茶友之间品茶、斗茶,茶农要祭茶神……

中国的茶文化世代传承,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传承体系。“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师徒和社区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已经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

家族传承方面,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师徒传承方面,径山茶宴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传承,由住持传给其继任者,目前已传至第121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就收徒授艺17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茶”的传承已经进入校园。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

(摘编自韩业庭《于制茶技艺中品味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缘何能成功申遗》)

材料二:

为了把传统文化和青年力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组建了浙江大学华发大学生茶艺队、“无我”茶社等学生社团,为爱茶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2015年,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建立,并在米兰世博会、阿斯塔纳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国际场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茶”,让清芬四溢的茶叶,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云南省景东县是浙江大学的对口帮扶地,王岳飞团队主导创制的“紫金普洱”茶帮助了当地626户茶农脱贫致富,并在2020年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从2016年第一次走进景东无量山和哀牢山以来,一批批学生来到这里实践锻炼。有的人毕业后,选择在此助农、支教、挂职,以一杯热茶连接起了两地情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诠释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摘编自赵秋丽等《茶韵传承远,清茗伴书香》)

材料三:

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摘编自李广春《“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人来说,茶相当于米和盐,是生活必需品,但是各地的人对茶品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江浙人喜欢绿茶。

B. 客人来访要上茶,新婚夫妇给父母奉茶,茶友间斗茶等,体现出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

C. “中国茶”知识与技艺的传承方式多样,其中浙江杭州径山茶宴与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都是通过师徒方式传承。

D. 《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让我们找到中国茶的文化源头,有力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

6. 如何做好“中国茶”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请根据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

4. B 5. D

6. ①通过家族、师徒和社区等传统方式传承“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让“中国茶”走进校园,与正规教育相融合;②将“茶文化”与青年力量紧密结合,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中国茶”事业;③搭建交流平台进行交流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故事,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④寻找“中国茶”的文化源头,充分发掘“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茶赋能文化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开启青年学生到此实践锻炼”错误,由原文“并在2020年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从2016年第一次走进景东无量山和哀牢山以来,一批批学生来到这里实践锻炼”可知,青年学生来到景东参加实践锻炼从2016年就开始了,并非该典型项目开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力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师徒和社区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已经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可知,可以通过家族、师徒和社区等传统方式传承“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让“中国茶”走进校园,与正规教育相融合。

由原文“为了把传统文化和青年力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组建了浙江大学华发大学生茶艺队、‘无我’茶社等学生社团,为爱茶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可知,可以将“茶文化”与青年力量紧密结合,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中国茶”事业。

由原文“2015年,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建立,并在米兰世博会、阿斯塔纳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国际场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茶’,让清芬四溢的茶叶,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可知,可以搭建交流平台进行交流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故事,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

由原文“《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可知,可以寻找“中国茶”的文化源头,充分发掘“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茶赋能文化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彭家河

①在我看来,草其实才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说战略家。

②草与人虽然各在两个不同的圈子,但是,在这个星球,人似乎一直都是草的掌控者,草仿佛是天然的奴仆,源源不断,供人差遣使唤,草从来没有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盖房、生火、果腹、遮羞……草都派上用场,被腰斩、焚烧、暴尸甚至株连根除,所有这些,无需对草说明理由,无需对草罗列罪证。或许是因为草不会语言,不能控诉;也或许是因为草家族庞大,斩杀不尽。

③对于草来说,这世界对它们肯定是有失公允的。但是,有不少思想家已经替我们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合情合理,不偏不倚,这只不过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罢了。草只是大千世界食物链条上的一环,只要草与人或者别的草食动物共存,草就是天然的祭品。或许草也无可奈何,只有一边默默承受,一边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但是,我想道理并非这么简单,我一直认为,草,其实是伟大的哲学家,百折不回的苦行者,甚至是锋芒暗藏胜券在握的钢铁战士。

④草的哲学,是它们用无数同胞生命换来的集体智慧,可以说是集众多人类哲学大师学说之大成,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哲学家,许多只是从草那里学到了一鳞半爪。“无为而治”“适者生存”“顺其自然”等众多思想家的理论精髓,都可以在草那里找到出处得到印证。但是,还是没有谁能真正把草的哲学读透。古往今来,当一个一个哲学家成天冥思苦想直到须发苍白老眼昏花,衰老逝去的时候,春风一吹,枯萎的草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思,又醒过来,换件新衣再次青春焕发地站立在大地上。

⑤草满腹经纶,但从不高谈阔论、四处游说,它只身体力行,奉行自己的信仰,修炼自己的境界。古往今来,天南海北,诗里诗外,到处都长着萋萋芳草,历朝历代都能找到对草的哲学的解读,草可以说是久负盛名了,然而,草却谦虚得连自己单独的一个名字都没有。一棵小草叫芦苇草,它所有的亲人也都叫芦苇;一株狗尾巴草,它所有的亲人也叫狗尾巴。

⑥我来自乡下,但多年没有回乡,也很少进地干活。父母进城,说全村的男男女女都到外打工去了,那些田地已经转让给别人耕种,后来根本转让不出去了,就只得撂荒。村里人越走越少,那些早年被赶出地界的草,一路一路从四面八方向那些庄稼地悄悄派出小分队,然后一步一步向地中央进军。偶尔,我经过乡下的山坡时,远远望去,已经分不出哪里是荒坡,哪里是曾经的庄稼地了。我只看到,那些草以胜利者的姿态在悠然自得地摇头晃脑,仿佛在享受自己领地失而复得的满足。

⑦草侵庄稼已经不足为怪,毕竟都在野外,然而,草侵村庄就有点让人意想不到了。

⑧农村的房屋都修在山坡的平坦处,三五间瓦房一立,四下就用石板或者水泥硬化。一是不让草长进来,二是不让泥水浸过来。如果房舍烟火旺盛,即使什么也不铺,人来人往,草也没有机会抛头露面,有在路上伸过头来的,也会被踩踏得悄悄退回去。村里的人一个个远去不回,路上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草就试探着伸过头来,十天半月,没有人来阻止它们,它们就不约而同从路的两边向中间靠拢,仿佛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终于拥抱在一起。三年五载,路也就深深地藏了起来。对于人来说,草的这些行为似乎有些不仁不义,人走了,它就侵占过来。而且,我发现,对于草的这种不义行为,至少说白居易已经发现,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说“远芳侵古道”,这何尝不是已经发现了草潜藏的攻击特性呢?只不过,唐朝的草攻陷了古老的道路,而今天,草在我们面前吞并了村庄。

⑨草的大军如同绿色的潮水,一步一步,漫过了山间小路,漫过了农家小院,漫过围墙,漫上台阶,漫进人去楼空的陋室高堂,漫过我们的童年,漫过我们的回忆,直到把我们深深淹没。

⑩一个夏天过去,几场大雨,房屋又倒了几间,田地又冲毁几处,草就乘势扑过去,驻扎下来,高高地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在召唤更多的同盟,又仿佛是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在宣告又一次行动的胜利。

⑪在我看来,草是在蚕食村庄,而对草来说,它们只是在收复失地。

⑫站在小小的城市,回望草的来势,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抵挡村庄的陷落?还有什么策略来瓦解草深谋远虑后已经全面展开的反攻呢?

(选自《瓦下听风》,有删减)

文本二: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从关注自我、内在、生命经验转向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是文学的敏锐性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浮浮沉沉,而物却始终在冷眼旁观。彭家河的散文集《瓦下听风》中书写农村的各种器物,诸如瓦片、铁锈、石器,物的变迁正是乡土社会一种裂变的直接写照。

(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第①段开门见山,写草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说战略家”,总领下文,表达了作者对草的高度关注和赞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文本一第③段中“有不少思想家已经替我们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合情合理,不偏不倚”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类在草面前的傲慢态度的不满。

C. 文本一写“草侵庄稼”和“草侵村庄”时,说这是草“收复失地”,是深谋远虑后的反攻,体现了作者对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切和思考。

D. 依据文本二刘小波的观点,在《草》这篇作品中,作者彭家河平等地看待物与人,把“草”当作认识乡村、认识社会的一面镜子,当作情感的寄托。

8. 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9. 文本二中刘小波提到“博物书写”,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博物书写”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画横线的句子写了草逐渐长满村庄、覆盖村庄的景象,也写出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荒凉衰败的现实。

②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赋予了草思想和情感,突显了草的顽强生命力及其对乡村的蚕食直至淹没,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③寄寓了作者对乡村和童年的怀念,对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乡村变化深深的忧虑和反思。

9. ①博物书写表达出回归生态的思维。文本一中作者的笔墨更多地是放在对草的描绘和书写,草的遭遇,草的特点,草在庄稼地和村庄的疯狂生长等。

②博物书写往往体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草是很平凡不起眼的物,却可以凝聚群体智慧淹没土地、乡村,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性的反思。

③博物书写具有参照价值。草具有恒常性,一直伴随着人类史的发展,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和变化。草又冷眼旁观乡村的衰败,甚至侵占庄稼,侵占村庄,站在和人平等的位置上,观照人世的变化。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对草的高度关注和赞美”,文章感情基调表述不全。除了赞美,文章还重点表达了对乡土社会变迁的忧虑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草的大军如同绿色的潮水”“……直到把我们深深淹没”可知,句子写了草逐渐长满村庄、覆盖村庄的景象,也写出了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荒凉衰败的现实。

由原文“如同绿色的潮水”运用了比喻修辞,将“草不断扩大范围的生长”比作“绿色的潮水”;“漫过了山间小路,漫过了农家小院,漫过围墙,漫上台阶,漫进人去楼空的陋室高堂,漫过我们的童年,漫过我们的回忆”运用了七个“漫过了”或者“漫上”“漫进”组成排比句。比喻和排比赋予了草思想和情感,突显了草的顽强生命力及其对乡村的蚕食直至淹没,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由后文“一个夏天过去,几场大雨,房屋又倒了几间,田地又冲毁几处,草就乘势扑过去,驻扎下来,高高地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在召唤更多的同盟,又仿佛是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在宣告又一次行动的胜利”“在我看来,草是在蚕食村庄,而对草来说,它们只是在收复失地”“站在小小的城市,回望草的来势,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抵挡村庄的陷落?还有什么策略来瓦解草深谋远虑后已经全面展开的反攻呢”可知,前文的“漫过……”句子,寄寓了作者对乡村和童年的怀念,对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乡村变化深深的忧虑和反思。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本文二“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和文本一“草仿佛是天然的奴仆,源源不断,供人差遣使唤,……也或许是因为草家族庞大,斩杀不尽”“那些早年被赶出地界的草,一路一路从四面八方向那些庄稼地悄悄派出小分队,然后一步一步向地中央进军。偶尔,我经过乡下的山坡时,远远望去,已经分不出哪里是荒坡,哪里是曾经的庄稼地了。我只看到,那些草以胜利者的姿态在悠然自得地摇头晃脑,仿佛在享受自己领地失而复得的满足”“草侵村庄就有点让人意想不到了”“草的大军如同绿色的潮水,一步一步,漫过了山间小路,漫过了农家小院,漫过围墙,漫上台阶,漫进人去楼空的陋室高堂,漫过我们的童年,漫过我们的回忆,直到把我们深深淹没”可知,博物书写表达出回归生态的思维。文本一中作者的笔墨更多地是放在对草的描绘和书写,草的遭遇,草的特点,草在庄稼地和村庄的疯狂生长等。

由文本二“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和文本一“草仿佛是天然的奴仆,源源不断,供人差遣使唤,草从来没有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春风一吹,枯萎的草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思,又醒过来,换件新衣再次青春焕发地站立在大地上”“我只看到,那些草以胜利者的姿态在悠然自得地摇头晃脑,仿佛在享受自己领地失而复得的满足”“一个夏天过去,几场大雨,房屋又倒了几间,田地又冲毁几处,草就乘势扑过去,驻扎下来,高高地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在召唤更多的同盟,又仿佛是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在宣告又一次行动的胜利”可知,博物书写往往体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草是很平凡不起眼的物,却可以凝聚群体智慧淹没土地、乡村,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性的反思。

由文本二“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和文本一“在我看来,草其实才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说战略家”“但是,我想道理并非这么简单,我一直认为,草,其实是伟大的哲学家,百折不回的苦行者,甚至是锋芒暗藏胜券在握的钢铁战士”“那些早年被赶出地界的草,一路一路从四面八方向那些庄稼地悄悄派出小分队,然后一步一步向地中央进军”“一个夏天过去,几场大雨,房屋又倒了几间,田地又冲毁几处,草就乘势扑过去,驻扎下来,高高地伸出绿色的手臂,仿佛在召唤更多的同盟,又仿佛是一面面绿色的旗帜,在宣告又一次行动的胜利”可知,博物书写具有参照价值。草具有恒常性,一直伴随着人类史的发展,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和变化。草又冷眼旁观乡村的衰败,甚至侵占庄稼,侵占村庄,站在和人平等的位置上,观照人世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放,河中宝鼎人。其兄戎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年余四十,不易其操。戎检身处约,不务虚名,俸入之余,散于宗族。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放登进士第,性端厚寡言,于是非不甚系意。累佐藩府,莅事干敏。官至兵部郎中。遇宪宗以储皇好书,求端士辅导经义,选充皇太子侍读。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必匡不逮放叩头曰:“臣实庸浅,固不足猥尘大位。辅弼之任,自有贤能。”其言无矫饰,皆此类也。穆宗深嘉其诚,因召对思政殿,赐以金紫之服。转工部侍郎、集贤学士。穆宗常谓侍臣曰:“朕欲习学经史,何先?”放对曰:“经者,先圣之至言,仲尼之所发明,皆天人之极致,诚万代不刊之典也。史记前代成败得失之迹,亦足鉴其兴亡。然得失相参,是非无准的,固不可为经典比也。”帝曰:“《六经》所尚不一,志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如何得其要?”对曰:“《论语》者《六经》之菁华,《孝经》者人伦之本。穷理执要,真可谓圣人至言。是以汉朝《论语》首列学官,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孝经》,玄宗亲为《孝经》注解,皆使当时大理,四海安宁。盖人知孝慈,气感和乐之所致也。”上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转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判院事。放闺门之内,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贫每不给赡,常苦体薄。放因召对,恳求外任。其时偶以节度使无阙,乃授以廉问。及镇江西,惟用清洁为理,一方之人,至今思之。宝历元年,卒于江西观察使,废朝一日。

(节选《旧唐书·列传一百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B. 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C. 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D. 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易其操”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B. “气感和乐所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C. “家贫每不给赡”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两句中的“每”字含义相同。

D. “其时偶以节度使无阙”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放的兄长薛戎有学问,却不追求名望显达与虚名。薛放性情也端庄少言,不把别人的是非之言放在心上。

B. 薛放认为经书是先圣至理之言,如孔子所阐明的,都是天人的最高造诣,这些经典不是后世万代可以刊印得了的。

C. 皇帝认为学《六经》,即使皓首穷经也未必能精通。薛放给皇帝提议,可以选其中的精髓《论语》和《孝经》来学习。

D. 薛放家里穷困,常常苦于微薄的俸禄不够供养,便请求出京赴任。他到江西镇守,只用清正廉洁来治理,当地百姓怀念至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宗深嘉其诚,因召对思政殿,赐以金紫之服。

(2)然得失相参,是非无准的,固不可为经典比也。

【答案】

10. A 11. D 12. B

13. (1)穆宗很赞赏他的诚实,因而召他到思政殿对答,用金紫一类服饰来赏赐他。

(2)然而(史书)得失参半,是非没有固定的标准,本来就不能与经书相比。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穆宗继承帝位,还未临朝听政时,薛放时常在其身边,秘密参预机要政令。穆宗曾对薛放说:“先生您造合担任宰相,以便匡正不当之处。”

“放”为“多在左右”的主语,应在“放”前断开,排除BD;

“宜”作“为”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易,改变,句意:不改变这种节操;易,交换,句意: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B.致,达到,句意:受此和睦气氛感化就能达到治理(的目的);致,招致,句意:来招致天下的士人。

C.每,往往,总是,句意:因财物贫乏往往不能供给生活所需;每,往往,总是,句意:每次打扮好,画好妆容后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D.阙,空缺,句意:当时正好节度使位置没有空缺;阙,侵损、削减,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两句中的“阙”字含文不同。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这些经典不是后世万代可以刊印得了的”错误,“刊”是“修改”之意,有成语“不刊之论”,句意是:确实是万代不可修改的经典。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嘉”,赞赏;“对”,对答;“赐以金紫之服”,状语后置句。

(2)“相参”,参半;“准的”,标准;“固”,本来。

参考译文:

薛放,是河中宝鼎人。他的哥哥薛戎年轻时有学术,不求名望显达,直到四十多岁,也不改变这种节操。薛戎检点自己,崇尚俭约,不追求虚名,俸禄收入的多余部分,全分发给宗族之人。兄弟五人,小弟薛放最知名。薛放进士及第,性情端庄严肃少言语,对于是非之言不太在意。他多次在节帅幕府任职,处事干练敏捷,官做到兵部郎中。恰逢宪宗因皇太子好读书,并求正直之士辅子经义,薛放被选中而充任皇太子侍读。等到穆宗继承帝位,还未临朝听政时,薛放时常在其身边,秘密参预机要政令。穆宗曾对薛放说:“先生您造合担任宰相,以便匡正不当之处。”薛放叩头说:“臣确实平庸不才,万万不敢玷污宰相之位。辅佐之职,自有贤能来充任。”他的话语没有故意造作,都像这类言辞。穆宗很赞赏他的诚实,因而召他到思政殿对答,用金紫一类服饰来赏赐他,转任工部侍郎、集贤学士。穆宗曾对侍臣说:“朕要学习经史,先学什么?”薛放回答说:“经书,是先圣的至理之言,孔子所阐明的,都是天人的最高造谐,确实是万代不可修改的经典。史书记载前代成败得失之事,那些兴亡的经验教训也足以借鉴,然而(史书)得失参半,是非没有固定的标准,本来就不能与经书相比。”穆宗说:“《六经》所崇尚的也不一致,立志学业的人士,头发都白了也未能全部精道,怎样才能得到其中的精髓?”薛放回答说:“《论语》是《六经》的精华,《孝经》是人伦的根本,深究义理寻得精髓,真可说是圣人的至理之言了。所以汉朝首先设列《论语》学官,光武帝命令勇猛之士都学习《孝经》,玄宗又亲自给《孝经》作注释,都使得当时天下大治,四海安宁。原因在于人们知道孝敬仁慈,受此和睦气氛的感化就能达到治理(的目的)。”穆宗说:“圣人把孝作为最高的道德要义,确实是这样啊!”薛放后来转任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主持集贤院事务。薛放在家门之内,尤其推崇孝敬和睦,薛家孤儿寡母一百口人,因财物贫乏往往不能供给生活所需,常常苦于俸禄微薄。薛放借召入对答之机,恳求出京外任。当时正好节度使位置没有空缺,于是授任他为观察使。等到镇守江西,只用清正廉洁来治理,当地的百姓,直至今天还怀念他。宝历元年,薛放死在江西观察使任上,皇帝下令停止朝会一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频酌淮河水①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注】①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和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侧重于动作描写,“频酌”二字描写客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的场景。

B. 三、四句从味觉来写,东南近海,水味多咸,以此来对比衬托淮水味之甘美。

C. 五、六句写诗人站在淮水边上,想象春风吹拂、绿波荡漾、草木繁盛的春日之景。

D. 全诗各句均不离“水”字,表面写水,其实是借淮河水来抒发诗人深沉的感情。

15. 本诗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提到了“英雄泪”,但两诗中的“英雄泪”所寄寓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4. C

15. ①辛弃疾自伤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借无歌女擦“英雄泪”来抒发自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②戴复古写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劝客不要饮用,透露出沉重的故土沦丧之痛,同时也对苟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想象”错误。本处是诗人站在淮水边上看到的景象,是实写。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所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英雄泪”,是辛弃疾自伤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借无歌女擦“英雄泪”来抒发自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频酌淮河水》的颔联写到“不如此水美”实际是在写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对金人妥协退让,纳币称臣,以求编安一隅,过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多少有爱国思想的有识之士,对他们都极为痛恨和憎恶,以至对他们所盘据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反感起来。连饮水也觉得味道不好。而颈联中“郁郁中原气”写到从淮河水里体味出了浓厚的中原民族精神,看到淮河水,就像看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饮了淮河水,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所以尾联写到淮河作为界河,中流以北,便属于金国掌管。多少爱国的志士仁人,抗击金兵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祖国被践踏,被分割而啼血落泪,东流的淮河水,里边搀入了许多中原父老的珠泪,完全不忍心汲取饮入腹中。所以戴复古写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劝客不要饮用,透露出沉重的故土沦丧之痛,同时也对苟安东南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杜鹃悲凄的鸣叫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2)杜甫的《登高》有着无尽悲意,但这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绵亘,可谓是悲不压壮。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整体上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景象。

【答案】

16. (1)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萧”“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将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为引导,带动各地 ① 地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季村晚”等活动的显着特征是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时间线贯穿二十四节气,地点主要在村里头和家门口,主人公大部分是 ② 的“咱们屯里的人”,展现的都是新时代各地农村的新气象和广大农民的新风貌。这些都真正体现了农民主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新要求,不仅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而且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势头的 ③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越打越牢,效果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百姓对乡村文化的期待也 ④ 。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总之,办好乡村文化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B.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 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

D. 那忽近忽远的灯火把一个个村庄移到了身后——母亲肯定在一盏油灯下念及我。

【答案】

17. ①因地制宜(如火如荼、热火朝天)②土生土长③突飞猛进④水涨船高(与日俱增)

18. 不仅能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能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19. B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一句“‘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将以“四季村晚”等文化展示活动为引导”以及空后“各地”“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可知,这里是说各地在“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的引导下,根据当地不同情况热烈的举办活动,所以可填“因地制宜(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等成语。

因地制宜:指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合适的办法。(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运动或工作达到热烈高涨的境界,就像炽热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烧一般。)

②处,根据空后“咱们屯里的人”可知,主人公大部分是生在村里长在村里的人,所以可填成语“土生土长”。

土生土长:在当地出生,在当地长大。

③处,联系前文,根据空前句“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势头”可知,这里指乡村文化振兴势头发展得非常快,所以可填成语“突飞猛进”。

突飞猛进:形容进步或发展得非常快。

④处,根据空后句“城里人盼着能从田园中找寻更美的‘诗和远方’,村里人则梦想故乡的小路上也能感受到阳春白雪的芬芳”可知,此空是说老百姓对文化的期待越来越高了,所以可填“水涨船高(与日俱增)”等成语。

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处错误:

一、语序不当,应先说“有效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再说“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素材和广阔空间”;

二、成分残缺,缺少“讲好”的宾语中心词,应在“振兴”后加上“故事”,即改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时代性强、乡土味浓、人情味重”的解释说明。

A.“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是对“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的补充说明;B.“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是对“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的解释说明;C.“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是对“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的总结;D.破折号前后的陈述对象不同,故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飞船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周,相当于地面上一个昼夜。而人体由于长时间待在地面上, ① 。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把人体的生物钟拨快16倍,将是怎样一种情况?加之太空微重力的影响,人的方位感荡然无存,这要比晕车还难受百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靠什么保障呢?

舱载医监设备是神舟飞船航天员生理信息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担负着航天员“私人医生”的重要角色。这个设备可实时全程监测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数字生理信息数据,实施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及保障。通过遥测和通讯装置,检测到的信息可传送到地面: ② 。

此外,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仅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 ③ ,一个舒适安全的研究和生活环境至关重要。这时,神舟飞船配套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数据处理装置就要发挥大作用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的“要”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要破此法,只除非快教人去蓟州取公孙胜来,便可以破得。

B. 不论环境如何困厄,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勤奋踏实地工作。

C.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地亮。

D. 让我隔着门缝儿瞧瞧,可开就开,要不可开,叫他淋着去。

【答案】

20. 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 ②供地面医务人员监测航天员健康 ③还要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 21. C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而人体由于长时间待在地面上”是前提条件,“如果突然把人体的生物钟拨快16倍”是假设情况,说明在地面上人已经形成了生物钟,因此填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

第二空,“检测到的信息可传送到地面”是为了让地面上的医生对航天员进行实时的监测,因此填写“供地面医务人员监测航天员健康”。

第三空,由“不仅”得出关联词是“还”,根据“研究和生活环境”可知,航天员在太空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因此填写“还要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一类句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要”是“应该”的意思,表示估计。

A.“要”是“想要”“希望”的意思,表示期盼B.“要”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C.“要”是“应该”的意思,表示估计。D .“要”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不同,人才观念也不同。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才并非高不可攀。旅行博主用镜头和文字温暖无数网友,“草根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90后快递小哥凭技术入选高层次人才……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新时代、新人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投稿文章,参与该征文活动,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切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时代不同,人才观念也不同。如今,‘人才’已不再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才并非高不可攀”,通过今昔对照,阐述了新时代的人才观,坚持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意在表明人人皆可成为人才;第二层“旅行博主用镜头和文字温暖无数网友,‘草根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90 后快递小哥凭技术入选高层次人才……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铺叙新时代各行各业“出彩人”的事迹,然后在此基础上议论分析,旨在阐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观点。最后一层“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仅用八个字,阐述人才勃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写作任务是为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新时代、新人才”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一篇文章立意时,既要审读材料,又要关注征文主题。综观材料的导向及征文活动主的明示,本题显然为“新时代与新人才”的二元思辨话题作文,即作为新青年,如何在新时代,砥砺成才,如何在新时代脱颖而出。

行文构思时,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新时代新机遇,人人争做新人才。然后设置分论点,先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广大青年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际遇,可成为搏击时代浪潮的弄潮儿,引领风气之先的领航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号召青年不做时代过客、看客,拒绝“躺平”,拒绝佛系,再从个人素质的角度论述,砥砺奋斗、自修自强,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在奋勇搏击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砥砺前行中激扬青春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立意:

1.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2.立足新时代,争做新人才。

3.迈入新时代,人才强则国强。

4.自强不息,砥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