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话 一毛不拔 诠释 流传 最早

一流传近2000年的笑话,来自最早的笑话集,诠释真正的一毛不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7 06:41:10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最美的文字,绝不仅仅只有诗词曲赋,还有传奇、小说等故事。中国人是最擅长讲故事的,尤其是讽刺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生的真谛都被藏在一个又一个的笑话中,可谓写尽真假丑恶,大快人心!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纪晓岚,有编纂《四库全书》的才华,也有《阅微草堂笔记》中编各种有趣故事的本事。而在纪晓岚生活的那个朝代,还有一个人叫做蒲松龄,一生写了一本《聊斋志异》,笑中有泪,乐中有哀,写尽人世沉浮和辛酸。

那么历史上谁讲讽刺故事最厉害呢?三国时魏国有一个文人,名叫邯郸淳,颇有才华,是曹植的好朋友,因著有我国最早的笑话传《笑林》,被称“笑林始祖”。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笑林》中的一个名为“一毛不拔”的故事。这是一个流传了近2000年的笑话,为我们诠释什么是真正的“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魏:邯郸淳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这则讽刺笑话的大意是:话说有一只猴子,死后去见阎罗王!这猴子说,下辈子我不想再做猴子了,想转世为人!阎罗王想了想,说:“好吧。既然你想做人,那么必须把身上的毛全部拔掉。”说完,立马叫来了夜叉,给猴子拔毛。谁知道才刚拔第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呼受不了了。阎王哈哈大笑说:“哎,你看你,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能够做人呢?”

展开全文

中国人历来对待财富的态度都是很洒脱的,所谓“仗义疏财”、“兼济天下”,这样的财富观,是中国人保持内心充盈和满足的重要前提。所以中国古代评价人的一生,更重视的是文治武功,是德行操守,而不是财富的多寡。至少在文学上颇有成就的人,就没有几个是大富豪。很多伟大的诗人,其实都是潦倒一生。当然,这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文治,不重视商业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吝啬鬼从来都是被讽刺的对象。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猴子和阎罗王的对话,写得不但是猴子的吝啬,更是一种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人生观。猴子必须付出自己的毛,才能获得为人的机会,这是先付出后才有回报的逻辑。但是对于吝啬的人,付出对于他们来说,就如猴子拔毛一样疼痛难忍,这正是这则故事所讽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