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 中 小学生阅读” 关注更多资讯 !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
今天为同学们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必学名著《海底两万里》常考题型,新学期一定会考,寒假务必提前吃透!
七下语文必学名著
《海底两万里》常考题型
寒假预习重点掌握
一、填空题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 ,他是法 国人。
2、《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
3、《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 诺第留斯 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
4、《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主要人物只有四个,即: 船长尼摩 、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 、仆人康塞尔 、捕鲸手尼德•兰 。
5、潜艇的主人是尼摩船长 ,他会说四 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拉丁 。
6、 尼摩船长 是一名反抗压迫 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7、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 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 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做的。
8、《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 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 ,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9、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从太平洋出发 出发,经过珊瑚岛 、印度洋 、红海 、地中海 ,进入大西洋、南极。
10、《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 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11、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 机器时代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 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展开全文
二、简答题
1、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示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蒂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2、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的三个情节吗?
【示例】(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
(3)尼摩船长沉着镇定,领导大家摆脱南极冰山之困。
(4)击退土著人围攻。
3、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示例】尼摩船长是一位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独立,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
4、《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示例】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书中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如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5、科幻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科幻小说是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小说中的幻想大胆而新奇,但这种想象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物形象】
【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物。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他品质高尚,献身科学,英勇顽强,不畏艰难。追求自由与正义,反抗压迫,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阿龙纳斯教授】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康赛尔】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
【尼德·兰】一个引人发笑的小人物。他勇敢、直爽,遇事鲁莽急躁。虽然因为贪吃惹出过不少麻烦,却能在关键时刻显示出不凡的身手。
本文转载自网络。以上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