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权 一夫多妻制 旧社会 恶果 封建

《甄嬛传》中的女性角色悲剧:旧社会一夫多妻制与封建王权的恶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6 23:40:02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说实话,《甄嬛传》让我欲罢不能,虽然比不了看过130遍的大神,但我对《甄嬛传》的热爱也丝毫不弱。

舍不得快进,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场面,或者漏听一句经典的台词。那种激动又悸动的心情,古典文言的唯美诗意、扣人心弦的情爱纠葛、耐人寻味的世事无常...

女性的痴情叫人心疼不舍,但她们不择手段的争宠过程,也令人不寒而栗。在男人的绝情与多情背后,《甄嬛传》绝对详细的阐述了女性角色在深宫中的绝对悲情。

后宫女子的爱恨情仇

为了争夺荣华富贵,也或许为了那并不存在的爱情,后宫中无数貌美如花的女子,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将美丽和青春都耗费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斗争。

其实,甄嬛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女孩子,她这一生的悲剧,就是从入宫的那天开始。

她在那长达十多年的后宫浮沉历练中,不断诉说着女人为何能从纯真转而为手段狠辣、心思复杂、麻木不仁、睚眦必报的深宫女子必经之路。

展开全文

电视剧版则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后宫之主的故事。它能很好的弥补小说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女演员加以发挥演技,将王权社会里面女性追求爱情、理想,对照现实中挣扎着生存与生活目标,进行相当立体的剖析。

后宫中的女人之阴毒,或者手法之复杂,绝对不比皇上逊色,也不免为之感到战栗。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甄嬛传》中有一个片段:秀女入选之后,穿着清朝官宦人家千金必备的花盆底小鞋,甄嬛缓缓地由那从皇宫驶回家门的小马车上踏足而下。

电视剧拍得颇有艺术感,画面虽说仅只有数秒钟,却有股格外特殊的意境。

华贵的红木凳子拥有镶金的福禄云纹,象征着入宫的步步高升与富贵。也同样暗示着后宫便是女子踏向更高门槛的阶梯,官场荣耀也反映着自家女儿如何在宫闱呼风唤雨的能耐。

甄嬛是甄家长女,电视剧版少了小说中的大哥和小妹,虽说仅保留了一个同母妹妹,甄嬛不得不去参加选秀,她所尝受的苦难经验,也是为了父亲身为汉军旗之一的家族使命感。

不过,甄嬛入宫时仅有十七岁,正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年华,满心俱是对爱情的向往。

流潋紫笔下的甄嬛,蕙质兰心,聪颖无双,但她却在后宫寻找太过奢侈的真爱。原本打定主义避世以求自保的她,在确定与皇上四郎之间的爱情之后,决定在风云诡谲的后宫中守护这段得来不易的感情。

所以片尾主题曲唱的是温庭筠的《菩萨蛮》,再贴切不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甄嬛传》尽管步调缓慢,亦没什么戏剧性的转折,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淡淡地在后宫变换流逝,看似不愠不火的气氛,其实内地里暗潮汹涌、纷争一触即发,仿佛冰山下的火种,看不见的威胁更恐怖。

女性的一颦一笑、泪眼婆娑皆是宫闱心计,根本不需要任何拍摄技巧、配乐加持,足以令观众如痴如醉。

讲究的“硬件”和“软件”

其实一看便知,《甄嬛传》的拍摄成本相当高,场景之华丽、服装之考究,都让人目不暇给。

恰如其分的发型、发髻、步摇、发簪、耳环、项链、手环、衣服、鞋子、手巾、扇子、手环等。

嫔妃小主的住所里,不论是汤婆子、炭火、轿瓶、鲜花、椅垫、被褥香枕、棋琴书画、笔墨砚台、香炉、窗棂、杯碗壶盘、点心、茶、菜肴等,看来都精心选择过,颇为舒心。还有小主们乐器竞技、歌舞表演惊鸿舞、滑冰美技冰嬉,或用古词古诗改编插曲,文化内涵也十足。

情节很令人神往,诸多女角分外顺眼,紧凑而精彩纷呈的拍摄手法,仿佛萤屏跟着闪耀,画面相当精致。

犹记得甄嬛当时许愿的初衷,真的简单而真挚:“我一愿父母妹妹安康顺遂,二愿在宫中平安一世,了此残生。”

剧中显现的文化,是大量的清宫历史记录。

后宫生活中,嫔妃分九等品秩,其中进退礼数、升等废黜,太医院、钦天监、内务府、敬事房、慎刑司、血滴子,满汉八旗、太后、亲王、福晋、太子、阿哥、公主、太监、宫女…随着小主们荣枯兴衰,角色鲜明。

文武百官的帽子、顶戴、翎羽、补服图示依官品衣服,绣有不同鸟兽。这一处也十分细节。

宗教在电视剧有适度的份量——佛教、道教兼具。甄嬛到甘露寺戴发修行,宫中有宝华殿,每逢重大节庆或不顺遂,办个法事,不论宫内或宫外,都适宜。剧中雍正为强身,延寿大啖金丹等都是历代皇帝相信长生不老的“法宝”。

举凡剧中角色的名字也是很有讲究:

角色的个性是非常的鲜明,像是华妃的娇纵嚣张,皇后的瑞庄得大体,沉贵人的气度合宜等等。

不仅甄嬛亮眼,其他嫔妃也不容小觑,整部剧美到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隽永的对白,精致的服饰,吸引人的清宫帷史,这样用心的作品怎会不好看!

宠与爱带来的都是悲剧

一出叫好叫座的电视剧,必然要有一群性格鲜明的角色。

《甄嬛传》之所以让观众大呼过瘾、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正因为剧中的人物太有魅力了。我想即使是看了再多遍《甄嬛传》,还是无法掌握这些风情万种、高深莫测、命运乖舛的女性角色们。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是甄嬛最初的心愿,可惜她嫁给一位无法专情的男人,或者说她进了最残酷的帝王家。

后来她领悟到,唯有掌握皇上的心,自己才能在后宫立足。

“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看着性格处之淡然、怡然自得的甄嬛,一步步沉沦,甚至走上复仇之路,纵使惋惜难过,却能了解她的身不由己。后宫深似海,虽然不去害人,为了保护自己,绝对不能心软。

人人仅知甄嬛美貌,或许晓得她会吹箫,饱读诗书,却无人知道她也擅长跳舞,甄嬛一舞博得满堂彩。皇上心底最爱的女人是纯元皇后,纯元皇后会跳「惊鸿舞」,恰好甄嬛也会。

甄嬛也十分伶牙俐齿,将奉承话说的非常动听:

“皇上英明睿智,汉成帝望尘莫及。臣妾怎知前朝之事,只是一样,皇上坐拥天下,后妃美貌固在飞燕合德之上,更要紧的是贤德胜于班婕妤,可见成帝福泽远远不及皇上。”

或许甄嬛一舞也表现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境,只是这留驻于皇帝心底的惊鸿影,此时仍是纯元皇后的影子罢了。

皇帝要疼的女人太多,这些后宫妃嫔要的也多,因此他至多就给点「宠」,所以宫内女性的等级、价值观、年龄与所处地位、身分、环境、需求及目标上的差异就是这样拉开的。

毕竟,甄嬛想要爱,别的女人要的却是皇帝的宠。

皇上宠了安陵容或余莺儿,甚至是其他的后宫女子,让甄嬛对自己的感情充满危机感。

本来一入宫门深似海,进到后宫不管是自愿也好被迫也罢,终究是要卷入无穷无尽的斗争与暗算,一开始踏入后宫的甄嬛很是天真,自以为用生病避宠尽管冷清却可以平安终老,却没想到我不犯人,人却来犯我。

由于她与先皇后纯元神似的气韵,终究是避无可避的卷入惊心动魄的争斗算计当中,而起初他与皇帝的相遇让他以为寻觅到后宫的真爱,殊不知仅是他的一厢情愿,皇帝自古就是个凉薄多疑的人,几经起落沦落到了甘露寺修行的命运,生活尽管清苦,却在甘露寺得到此生真爱。

本以为这是他最佳的结局,虽然满门冤屈不得雪,自己的冤屈不得平反,但感情上却是遇到能相知相惜的那一位,缱绻深情,不作宠妃分那万分之一的宠幸,却能做平凡夫妻,互相扶持。本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与四郎相守的甄嬛,也习惯了平淡知足。

承恩之后的甄嬛,除了拥有后宫新晋女子唯一的封号「莞」,也能得着最好的赏赐,并且迅速晋升为贵人。

莞贵人继续幻想皇帝的深情专一,认为自己是皇帝心中的唯一,岂料皇上给予的答案,一次次使她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

“得宠”这个实质性的代表字眼,是后宫中所有女子向来冀求的恩典,可惜皇帝将爱情全给了已故的纯元皇后,无论后来遇上了谁,都要在这些女人身上寻找纯元皇后的特质。更别提一点点雨露均沾。

原著用了很多诗经或是唐诗若是宋词来描述情爱,也用了很多华丽的文藻来描述宫帷生活。

第一人称的女主角,不会像八夫临门那样觉得女主角很肤浅,反而很像是看着甄嬛一步步的成长。

而最终当一切尘埃落定时,不免掩卷唏嘘不已。

终究甄嬛不够勇敢。不敢去要,不敢去争取。顾忌太多,牵绊太多,反而造就了女性角色的悲剧。

登上太后宝座的甄嬛,再回首,人事全非,也仅留她一个人在紫禁城中细细品尝孤寂。

开到荼糜花事了。一切如同绽放到极限的花朵,终究要落地的,只余寂寥一片。

甄嬛不明白自己这个“莞贵人”仅仅是个替代品。

就算后来迅速封为「莞嫔」,成为后宫里面除了沉眉庄以外绝大多数女人的首要眼中钉,她仍缺乏相当的自觉。

甄嬛曾经得到的实质恩赐,大概就是皇上赠给她的那个“同心结”字条了。

皇帝给甄嬛的同心结字条,或者是当时的一份心意,其实也是为了后来后宫的争斗埋下伏笔,因为甄嬛的位份爬得太快,已凌驾所有后宫女子之上,这件礼物终于也成为甄嬛某次遭受诬陷时的保命符。

电视剧中的「同心结」稍微寒碜,没有小说里显现的大气。不过可以视为皇上安抚甄嬛的一项工具。

宠与爱在皇帝和甄嬛之间具备不同的概念,未满20岁的甄嬛心态尚未成熟,还秉持着少女的梦跟幻想,因此「同心结」巩固了甄嬛对皇上的情意,并且不断“放宽”皇上雨露均沾的接受标准。

而皇上在处理事情之前,最先顾及的还是自己的皇位。

可以说,皇上的想法太复杂,能承诺的太少,该负担的太多,分际拿捏只握于一人一手。

《甄嬛传》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的残忍冷漠,也是上位者的现实无情,总是毫无人情,缺乏道理,甚至是于法无据,太容易让深宫女子心寒。

以至于甄嬛对皇上失望,终于发出最后的哀叹:“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理想与现实的情感介入

(1)

其实要分析《甄嬛传》中铺设最巧妙的一处,就是安排了同样出身帝王家的十七爷果郡王。

无论是年龄或外表,果郡王完全符合女性的理想。在两人没有见面之前,果郡王允礼在皇宫的倚梅园听到甄嬛的自况,“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句便已倾心,所以在除夕夜雪地收藏甄嬛的剪纸小像,说明两人在诗文艺术上的相合,果郡王也向往此女的情致及高洁的心性。

甄嬛年轻貌美有文采,这是可以确认的事实。因此当她遇上了风流倜傥的果郡王,遂成就了一段孽缘。

年轻俊俏不说,专情重义不提,诗书才气不论,两人还可以用笛子与古琴合奏,如此这般心意相通,大概甄嬛不爱上他也很难。

对于爱情和婚姻,到底是该接受现实,或者否决理想?

从她早期刚入宫就跟皇上说想过普通百姓就知道甄嬛的理想是一夫一妻生活。果郡王曾经实现了她的愿望;而认清现实的后宫,皇上的冷血无情使她的爱情破灭,不能说果郡王趁虚而入,该视为必然的结果。

再来看看现实状态下的伴侣。

皇上素来爱好美色,随时在乎甄嬛的外貌,除了是怕这个纯元皇后的替代品受损之外,也认为甄嬛本就不及纯元,所以已故的皇后是美好的「菀菀」,甄嬛这个备品可以随时被厌弃。

甄嬛第一次的情绪低落,是当她和贴身宫女槿汐到了空旷荒废的桐花台,听了先皇与曾经最受宠的舒太妃故事,特别感觉君王家无情,而那样的情意又是如此容易消逝。

甄嬛说出心头的感叹:“再美再好的情事,也不过浮云一瞬间,桐花台如此,先帝与舒妃的情爱又何尝不是呢?”

皇帝视之为感情的表现,却与甄嬛心中所想大相径庭。

甄嬛性情高傲,她有梅花的傲骨,自然不愿委屈下去。更基于父亲被罢官贬谪去宁古塔,于是她生下胧月公主并为之命名为「绾绾」之后,黯然而悲伤地离开了皇宫。又自请去京郊的甘露寺带发修行,想要遁入空门来保护家人与女儿的周全。

这段情节很可能会引发武则天出家的史实联想,不过情境不同,人物心态也颇有差异,所以尚且合理。

比较巧的是,就是缘份很深的十七王爷果郡王允礼,其母却是在甘露寺附近的道观修行,太过于巧合。

其实这种巧合在甄嬛桐花台遇上了年轻英俊的果郡王之时,缘分显得刻意,但又很自然。

身为舒太妃的唯一独生子,果郡王允礼看尽他的母妃当年因为受宠而遭到后宫所有女子敌视斗争的下场,所以特别能体会甄嬛的困境,同情加上仰慕,使得这位年轻王爷早就动心之下,单恋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或许王爷卧雪救美人,甄嬛在远离皇宫的凌云峰与王爷定情,是此剧最浪漫甜美的几幕戏,可是只要镜头回到后宫,便令人心情变得无比沉重而晦涩难安。

直到甄嬛被赶出甘露寺,还在大雪中要前往凌云峰的另一处禅房,这时甄嬛发了高烧,在半途中虚弱将死。

似乎全世界都抛弃了甄嬛,果郡王依然不吝伸出救援的双手,当他从大雪封山的状况下骑着白马出现,大概多数的女性观众都觉得这位白马王子远胜宫中那恶心的帝王。

风雪之中,白马铃声清脆,马蹄踏雪的轻响,构成最美妙动人的情话。

相信那段雪地里两人相拥的场景观众都很印象深刻。

(2)

回到皇宫的甄嬛,完全改变了原本的心态,不管死活,只愿求自己的安身立命,并且对当初陷害自己的妃嫔展开杀无赦的报复。

甄嬛回宫之后,皇帝为了欲盖弥彰,将甄嬛加了满族上三旗的姓氏「钮祜禄」,抬高了她的身分,并且封为「熹贵妃」,将四阿哥弘历划归其子,名列族谱。

不得不说,皇上这些举措,摆明了自己心中感情的弥补措施。熹贵妃的横空出世就是个分水岭。

身为熹贵妃后,甄嬛那冷艳的妆容,诉说着平静底下的暗潮汹涌,以及光明之中暗藏的重重杀机。

「熹」表示微明的样子,是晨光之前的熹微光线,这也象征了她完全转变的性格,那些微的晦暗光影,构成了甄嬛的世界,她早已打算忘记那曾经如草席一般的莞嫔心境,一切都成前尘往事。

皇上的悲剧,在于情爱来得太晚,早已耗尽彼此的真心。

果郡王的悲剧,在于他仅专情于甄嬛,还痴心不改,最后只能让亲哥哥猜忌谋杀。

甄嬛的悲剧,则在于命运的捉弄,不得不回到后宫并生养果郡王的子女,然后开展各式各样的报复,「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就连富察贵人那种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出手,残忍得让人难以回忆起她当初入宫时的清纯模样。

甄嬛说过:“人情世故的事,既然无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太多的毒杀,对照皇亲贵族竟然能产生的「夫妻」情怀,有时显得很突兀,但仍可见些许真情。

在后宫之中,又有哪个女子不是如此,而前廷与后宫的女人们各自选择立场,不就是为了最基本的自保么?

到最后因为甄嬛打算自尽,王爷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保全她,分外令人惆怅。

妃妾争圣宠,皇帝也会争先帝和皇太后的宠爱,说来大家都是世俗之人,也为了那争,而弄得浑身伤口。

甄嬛之后当了皇太后,教导刚入宫的妃子:“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瑛贵人之死,也让甄嬛更感心寒,也就是皇帝一句话,莫须有的罪名便能安在任何无辜之人的身上。

今天的讨好,可能就是明天的痛苦,后宫女子不过是王家的奴隶。

再想想故事里的人物,果郡王允礼确实是最美好的存在,无论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或者是「雪花映着红梅簇簇,暗香浮动,才算是良辰美景」...

能够保持那样的身姿和心性存活于皇家,真的是一个理想人物的存在。

爱情如不能两情相守,誓言一生守护与祝福,而能够尽量为对方着想,这必然是甄嬛被允礼打动的原因。

所以当果郡王死后,甄嬛在悲痛中从桐花台上摔落下来伤了脚,也不禁幽幽地告诉槿汐,自己日后再也跳不出那曲惊鸿舞了。

只不过,枉费两人互相折磨彼此到最后,甄嬛在泪眼模糊中宣布皇帝驾崩,有些释然,或许也有些许痛楚,但绝对没有自责,因为这是属于她的报复。

回想起皇帝与甄嬛初遇那日,“花不似桃花艳丽,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温润和婉”并非是她所喜爱的景致,那是属于皇帝和纯元皇后的过去,也是安陵容刻意模仿的虚伪。

甄嬛的命运却又像杏树,一开始纷飞满天而开放得缤纷灿烂,果子极酸极涩,杏仁心也无比苦涩,纵然最后胜利了,却不得不屈服于身分,继续孤独地活下去。

批判意义十足

郑晓龙在采访时提到:

“这原来是一个情感故事,但电视剧却把情感的部分简单处理,因为我希望拍一个有历史厚重感的戏,体现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封建社会进行理性批判。近期的许多古装剧都是对封建社会进行歌功颂德,全部是王侯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我觉得这是一种倒退,对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应该持批判态度的,后宫的种种斗争和皇帝坐拥后宫三千佳丽的事情不应该被提倡。”

或许,这也正是很多人沉迷于《甄嬛传》的原因。

因为带有批判意识,不是全然的讨好、美化,反而能够得到观众认同。

原著还是归类在浪漫言情小说,但电视剧却“背道而驰”,即便是虚构、架空的故事,仍然巧妙地结合历史,尤其对宫廷礼仪道具布景十分考究,使观众仿佛真的回到清朝窥探后宫。电视剧也更展现雍正皇帝贴近史实的一面,皇帝不可能永远专情于一位女子,以及宛若战场般血淋淋的残酷后宫。

很多人将《甄嬛传》比作职场求生记的《杜拉拉升职记》,不过流潋紫却说这有违她的创作初衷,甄嬛用她的聪明睿智一路晋升、平步青云,看似成功的人物,但地位爬得越高,其实失去的东西越多。

这种亲情、爱情的背叛,并不是所有人都承受的起的。

为了生存、为了自保,甄嬛开始变得工于心计、以牙还牙,对皇上由爱生恨。尽管依然保有善良温厚之心,最初的单纯美好已经回不去了,身处于后宫的无奈,令人不胜唏嘘。

一入宫门深似海,或许真的只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对地位才能改变这种悲剧吧!

参考资料

《后宫甄嬛传》观后感:雍正一朝的历史设定和小说差异作家夕颜的《后宫甄嬛传教我的80件事》作家时晴的《看甄嬛学诗词:六十六首诗词出戏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