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澳大利亚,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这是一个有趣的国度。动物的地位和人的地位平起平坐。要是惹动物不爽的话,随时会给你带来一些出乎意料的作为。
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场战争,敌人居然是一种鸟,名为鸸鹋,和鸟作战就已经够奇葩了,更奇葩的是最终胜利的一方居然是鸸鹋。最后还坐拥了一个澳大利亚一个宝贵的地位,说来实在搞怪,也只有澳大利亚这个国家能想得出来了。
一、敌人的强大之处
作为敌人的鸸鹋,它们自己本身就很强大。在鸟类中它们位列全世界第二。虽然它们高大威猛,但体重却与之成反比,最重也只会达到120斤,不会过于肥胖。可想而知它们的身材有多么好,加上它们天生活泼好动,由此它们的灵动性也很强。
由于常年生活在陆地,两双翅膀使用的频率较低,渐渐地便退化。既然不会飞了,那唯一的运动就只有走路了,加上它们吃的食物主要是谷类的,谷类植物在地上生长较多。为了觅食,运动增加,自然而然肌肉就发达了,有数据显示它们时速可以高达五十千米每小时。
鸸鹋是群居动物,大部分的时间它们都是聚集在一起的,群居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消灭。但别忘了它们的肌肉发达,逃跑的速度可能会快过枪支移动的速度。
展开全文
最厉害的莫过于它们的繁衍能力,它们生产的速度和数量那是不可预估的。一次就可能生十几个蛋,繁殖速度十分惊人。
二、忍无可忍,发动战争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貌似在一夜之间,鸸鹋的速度暴增,数量增多,所需的粮食便增多了,野外的粮食已经满足不了它们过量的需求了。哪里的粮食多呢?毫无疑问是农家人的庄稼地,它们放肆地践踏入侵庄稼地,肆意享受着农家人种下的粮食。
它们的大长腿破坏了围绕庄稼的铁栏,给野兔等小动物带来了便利,与各种大自然的伙伴其乐融融地享用这些“盗窃”而来的美味。殊不知,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和人类发生一场大战。
看到这般状况,农家人坐不住了,不做点什么的话自己辛苦种出来的粮食都给糟蹋了。其实这帮农场主大多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被遣散的士兵,结束战斗之后,国家什么都不剩,只能把大量的土地发给战士们作为遣散费。
也就意味着这些土地是他们挣钱的资本,钱永远是驱动力量的源泉之一,一旦触碰到钱的话就相当于触碰到底线了。农场主第一步做的是向政府反映这个问题,毕竟有政府出面的话,事情会好办许多。一个人或许没有什么大的说服力,但一大群人提出的话,政府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政府忍受不了舆论的力量,只能解决问题,为了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发起了全员大悬赏。杀死一只鸸鹋就可以获得2马克,杀得越多获得的马克越多。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全民都参加到这个猎杀鸸鹋到活动当中,理应鸸鹋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但数量不减之余却反向增加。
不得不说,这次的收成虽然不理想,但成绩还是有的,起码一年的时间里面鸸鹋被杀的数量多达数万只,可当政府发动另外一种做法的时候,收获却惊呆了众人。
三、作战过程滑稽搞笑
当政府还在想着要怎么彻底根除此问题的时候,事情的转机出现了,其中一个军队的将军表示自己愿意带队去消灭这些惹人嫌弃的鸸鹋。政府批准了,还配备了一顶一的皇家炮兵,准备发动战争,这就是鸸鹋战争的由来。
前面说到,大部分的农场主都是退役的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纷纷投入到这场战争当中。这样看来,作战的阵容还是很强大的,有国家的皇家部队和退役军人组成。
可当他们真正对战鸸鹋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种景象。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怎么样才可以集中消灭这帮“无耻之徒”呢?毕竟不知道鸸鹋的数量有多大,万万不可轻敌不是?
在当时的技术和状况来说,只能用比较土的方法,采用大面积铁栏围攻,把他们都圈起来,那就只能在铁栏中活动,岂不就无处可逃了。这个方法虽然看似不是很精明,但却简单粗暴,实践起来比较容易。
最主要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出战了,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先是用打铁网把大批的鸸鹋围起来,另外一部分的战士则是用炮弹对准它们,瞄准,发射,再瞄准,再次发射。但很快,战士们发现不对劲,发出的子弹和死亡的鸸鹋数量居然不成正比。
别忘了鸸鹋它们天生肌肉发达,移动能力强,它们在遭到围堵的时候,早已用自己敏锐的能力躲开铁网,拒绝逮捕。即使真的很不幸,被军队瞄准,它们也用超快的速度躲开,总结下来,军队真的没什么机会能够把子弹射击在它们身上。
军队经过一番折腾,花了九牛二苦之力,才消灭了12只鸸鹋,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鸸鹋生一窝蛋的足以弥补这个缺失的数量了。其实也不怪鸸鹋机智灵敏,实在是军队太不把鸸鹋当作一回事了。
军队带上战场的是马克沁重机枪,这种机枪虽然炮弹的威力大,但枪支的体积庞大,发射需要一人,在前面抬着枪杆子来移动对准目标又需一人。笨重又费力,很多战士操作了一会就需要休息了,作战效果很难出效果。
人力不足,只能靠战车了,可普通的战车根本没有多大的作用。当鸸鹋四处乱窜,跑向都是坑坑洼洼的山地。除非是具有强力弹簧的山地车,否则等同于寸路难行。
瞄准目标之后,还没有到射击,就已经被坐车的颠簸感给破坏了。枪支移动的速度往往没有鸸鹋的移动速度来得快。只能说军队们做得几乎都是无用功。
最滑稽的是,鸸鹋一边躲开追击还不忘偷吃身旁的庄稼,对这样的局面,不知道是要感到可悲还是觉得好笑。军队多方面的积极应战,在鸸鹋看来只不过是一场儿戏。
这场战争其实是不缺乏战略性的政策的,可奈何鸸鹋过于灵活机智了,实在找不到攻破它们的缺点。在这场战斗当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梅雷迪思少校。他是这场战斗的关键人物,几乎所有的决定性策略都需要通过他的点头才可以实施。
在作战的前期,并不是一无所获,起码前两天的收获还是比较理想的,怎奈到第三天开始,鸸鹋越发聪慧,仿佛透析了他们的战斗策略一般,让他们所有的想法都落得只有一场空。例如他们想把所有的鸸鹋尽可能地集中在一个对军队有利的方位。可鸸鹋一触碰到军队的阵营,无论有多美味的粮食在前方,都会呈现放射性地逃离,杀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看到这般吃力不讨好的状况,军队决定撤离,不再浪费资金昂贵的子弹做这些愚蠢的事情。政府也想着就此罢了,但农场主们坐不住。鸸鹋一天没有消灭完,他们的心仍旧悬在半空,久久得不到安宁。
按奈不住农场主们的软磨硬泡,战士们又一次上了战场,这次上战场不只是为了农场主们的利益,还为了政府的颜面。之前依旧足够丢脸了,想着这一次再怎么样也不会比之前更丢脸了吧。
军队的如意算盘打得越响,打脸的速度就就来得越快。他们总结了前一次的教训,这次换了武器,从笨重宏大需要两人配合的枪支换成了单人便可操作的机关枪,在这样的架势之下还不能够达到目的,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鸸鹋的战术并没有过多的变化,仍旧是只靠移动速度和灵敏转移阵地来对付军队。成绩是有了很大的突破,从十几只涨到了一百多只。但消灭区区一百多只的鸸鹋就已经花费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样的消耗战不知能够撑到多久。
附近居民每天都在更新战况,战绩如此惨淡,政府的脸实在挂不住了。而且战争的地方很靠近庄稼地,整日战火纷飞,令农场主损失惨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进一步流失,只能恳求政府结束战斗,收复失地。最终在1934年,澳大利亚政府以物资匮乏等表面理由来宣布这场战争的失败,结束了这场耻辱的鸸鹋战争。
宣布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经历了多天的战斗,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伤及的只不过是鸸鹋的丝毫皮毛。而且附近地区极其关注这场鸸鹋之战,连日的负面报道有损于国家的颜面。迫不得已,只能以失败的名义告终。
战后的梅雷迪思还对鸸鹋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崇尚之意,他表示“假使我们有一个师团有这些鸸鹋的持久战斗力,这个师在世上便无往而不胜了。”梅雷迪思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对鸸鹋的赞叹,能在一场战争中让敌方有这番感觉,鸸鹋功不可没。
回首这场战争,军队其实是无不可胜的,奈何他们太过于掉以轻心了。战斗策略没有做好,怎么说这也是一场战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他们选择使用的武器都没有依据鸸鹋来量身打造,又怎么能够有大的机率打胜仗呢,这是其一。
作战的地方选错了,作战的地方是具有大量湿地的野外,虽然鸸鹋在这类的地方出没繁多,可这也是鸸鹋最熟悉的地方,无论是地形和地况都不及敌人了解。在鸸鹋的地盘作战,或多或少都会失去部分优势的,这是其二。
可这场战争真正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也只能退而求次,回归到最初的方案,靠着悬赏来消灭这些剥削利益的“害鸟”。在战争还没有打响之前,1933年,光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地区就消灭了高达3.7万只的鸸鹋,是战争消灭数量的十几倍。
四、摇身一变,变成国宝
虽说鸸鹋的数量是很庞大,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有一天消灭到一个平衡的数量的。经历了数十年,鸸鹋这个祸患终究还是被除去了。数量大幅度减少,还一不小心让鸸鹋变成了珍稀动物。
讨伐战争,剩下只有很少量的鸸鹋,为了防止鸸鹋的消失。澳大利亚在1988年的时候,审议通过了保护鸸鹋的法案,从此消灭鸸鹋的行为告一段落。
鸸鹋不仅受到了合法保护,还成为了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一员,和袋鼠并列,左边是袋鼠,右边则是鸸鹋。而一些倡导保护鸸鹋保育的专家也得到了欣慰,终于不用再担心鸸鹋会有消失的一天了。早在战争的时期,他们就反对这场战争的发起,他们明白这场战争弊大于利。
澳大利亚的人民为了保护鸸鹋也做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繁殖鸸鹋,其实鸸鹋除了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之外,也有很多好的地方。它的肉质鲜美,口感近似于牛肉,听说吃起来口感还挺不错。
总结:
这场战争看似胜利的是鸸鹋,可它却被人类针对多年,不到濒临灭种的时候还不被人类珍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人类致力于做到的事情,不过这一切都要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做到。
鸸鹋和澳大利亚的这场战斗在保护法通过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地结束,这场充满滑稽且耻辱的玩笑话也告一段落。也给了后人借鉴,在对待大自然的时候,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应对,而不是一味的一刀切,改变自然的生理平衡状态。要牢记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切勿过度残忍对待自然中的任意一方。这场战争或许早就注定会失败,为的是让人类认清对待自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