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田轩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作为理解上一年并把脉中国新一年发展路径的重要文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探究中国政策方向的窗口。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继续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在世界进入风高浪急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2023年中国“稳”和“进”的脚步更加务实。
2023,为什么是5%?
每年全国两会,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报告把这一目标确定在增长5%左右。这是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稳中求进地综合考虑了稳大盘、挖潜力、保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
从“稳”来看,虽然随着优化防疫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和落地,加上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2023年经济增速较2022年会有显著提升,这无疑是大概率事件。但综合目前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对经济的温和复苏保持克制谨慎态度,有助于保持“十四五”承上启下关键之年的阶段性均衡状态。
从“进”的方面说,按照学术界研究团队的测算,要想实现“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要求15年里中国的年均GDP增长速度需要达到至少4.8%。2023年GDP锚定5%,略高于4.8%的平均线,是全力推动经济从非常态疫情模式重回“发展为第一要务”模式的“定心丸”,体现了国家“进”中谋“暖”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态度。
行稳致远不仅需要方向上的精准定位,更需要在具体的领域科学谋划和精准发力。报告中,八大方面部署组成了一整套关于修复与重建的政策“组合拳”,在“稳信心、提动力、挖潜力”方面作出了统筹性的安排。
稳信心:守护民营企业
报告在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及了民营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权益的核心问题,是十分务实和精准的。随着中国进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当下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还是加快修复并提升信心的问题。
围绕修复信心这一经济工作重点,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各项举措的力度和精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具体看:
首先,要持续强化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法治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市场化、法治化思维,给予民营企业稳定的预期,鼓励民营资本在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加大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机构体系建设。保证营商环境举措创新有充分空间,因地制宜推动各地营商环境举措创新向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拓展。在服务供给方面,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除行政壁垒、全面推进公平竞争;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业各方面的供给与服务质量,促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秩序规范的市场格局。
其次,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化解民营企业资金困境。建立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及经营运营成本,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机制,设立民间投资引导基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特殊授信、担保和上市扶持。由各级政府牵头,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手段参与成立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基金,帮助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但短期出现融资困难和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展开全文
提动力:让消费更暖一点
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置于八条主要部署的第一条,凸显了消费在让国民经济重新“暖”起来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开年以来,在春节假期的拉动下,尽管中国居民消费已经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回暖迹象。但仅是“回暖”,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疫情扰动因素减弱,通过政策精准加力,进一步做强内需市场,让消费“热”起来,是当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国提振消费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具体说,要想有效打通消费堵点,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解决让居民“有钱花”的堵点。长期来看,发展型消费其实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仅仅是以优惠促销等手段刺激消费,消费总量本身不会凭空增加,甚至可能会加大供求波动,关键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根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中,工资收入占比过半,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基于这样的收入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必须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本点,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零工市场、赋能零工就业,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其中,特别是要关切体制外众多劳动者的就业,围绕他们的劳动保障、收入保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此外,还要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稳定有序的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居民灵活就业。
其次,要做实民生保障,让居民“敢花钱”。消费能力的释放,需要依靠消费意愿来触发。而对于消费意愿来说,坚实的民生保障是核心支撑点。对此,要针对性地缓解民生领域的“五座大山”(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对于老百姓的压力,确保民生支出,确保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行之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惠民水平,着力加强特殊群体关爱,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
此外,还要扩大新型服务消费供给,扩展消费空间,让居民兜里的钱“有地方花”。与传统单向的商品购买和使用不同,新型消费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发展持续性和循环畅通性等突出特征,是拓宽内需新空间、提升内需韧性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对此,应发挥消费升级的引领功能,鼓励消费场景创新和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
“挖潜力”:宏观政策精准“呵护”
在经济重启的转折期,基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宏观面会自然拥有一个内升反弹动力。因此,2023年的宏观政策应该以呵护为主,并利用美联储加息空间收窄的时间窗口,在财政政策上适时精准加力。
对此,报告作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总体安排。可以说,货币求稳求精、发力重在财政力量,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
为了对冲疫情反复冲击以及全球通胀输入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在2021年底其实已做出预期转弱的判断,宏观政策也开启了趋向宽松的调整。然而,截至目前,以信贷为表征的微观主体预期仍然没有明显扭转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小。那么,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政策就应该是围绕财政政策这一核心,加快超常规投放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