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汉民 世博会 上证 伟大 人类

上证夜读│周汉民:永远的世博会,人类文明互鉴的一次伟大实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6 10:27:02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周汉民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从一名工人到1978年考上大学,周汉民说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进步、共成长。毕业后的他将热血投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热土,成为“八百壮士”之一。作为申办世博会的一分子,2001年他出任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在巴黎奋战13个月,为中国赢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出力献策。身兼多职的他总要求自己“知不足而勤学,是笨鸟而先飞”,他认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零距离地为国效劳,那是一生的荣幸。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谓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这是百年世博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是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让全球看到一个民族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中国,世博会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大动源;对于世界,更加坚定了全球对中国在开放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往事并不如烟,上海世博会创造的许多“第一”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进。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多点暴发并扩散蔓延的态势下,更好地延续与传播世博会精神遗产,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携手合作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为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申办、筹办、举办的亲历者,我有幸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理想——零距离为国家服务,那也是我人生最瑰丽的时刻。转眼间,上海世博会闭幕已十三年,我多么真切希望有更多的人再次打开记忆,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上海世博会,并不断续写恢宏诗章,讴歌伟大的时代,讴歌伟大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讴歌把机遇变为成功的我们所有人。世博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永铭在心。

展开全文

申办世博 百年梦圆

1894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的名著《盛世危言》出版,书中提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100多年后,梦想终于得以落地生根: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01年10月,我担任中国驻国展局代表和上海申博办副主任,由此开启了十年世博路。作为一名“申博大使”,我遍访其他87个国家的代表,反复沟通,争取他们同意中国举办世博会,有的国家代表拜访多达20多次,最少也有3次。当时,我每周都要制订全面的工作进程表,时任驻法大使吴建民邀请我参加几乎每个工作日上午举行的使馆晨会,听取我申办工作的安排和进展,及时加以指点。尽管竞争有极大的变数,但我还是相信没有一票是不能被争取的。

我首先选择了拜访我们竞争伙伴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这完全出乎了竞办国家的预料。在拜访韩国代表车本友时,我们还专门聊起了“车”姓在中国的起源。之所以以如此方式开局,就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姿态和立场,那就是我们所有的竞争是平等的,是建立在相互间的尊重基础上所展开的,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推进的。还有一位是信息委员会的主席,她在国际展览局的影响很大,其他申办国的竞争对手对其也异常关注。我在不同的场合与她沟通,不仅专程登门拜访,还利用各种会议的间隙与她交流,这样的沟通前后加起来足有20多次,不知不觉中坚定了她对中国的支持。实践证明,交这个朋友是对的,她对中国申博给予了充分支持,对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经过激烈竞争,中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10年努力终成功。在当晚举办的庆祝晚宴上,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写下了一句话——今天,世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希望。蒙特卡洛曾是中国第一次申奥失利的地方,而2002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创造了新的历史。

回想当时情景,其实我是非常平静的,因为胜利不是突然的,更不是一种惊喜,它是我们努力以后的客观必然,也是在我们申博团队的期望之中的。我们国家赢得了一场堂堂正正、不被诟病的胜利。时至今日,我仍然充满自豪,中国以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传承作为我们思想的砥砺和行为的规范,包括竞争对手在内,大家都认为胜利由中国取得是一种必然。

周汉民的专著《十年世博路》发布仪式。图为周汉民(右)向上海图书馆馆长赠书。(作者供图)

筹办世博 人民至上

申博成功,举国欢腾,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是第一次举办世博会,所以筹备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举办过世博会,但没有一届世博会是可以被复制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创新。

2005年4月,11万字的英文和法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初稿提交后,国际展览局随即反馈了108个问题,每一个都十分复杂,涉及国情、国际规则等等。关键时刻,我和团队成员反复推敲、一一破解、拾遗补缺。同年12月,正式的注册报告在国际展览局代表大会上一次性通过,获得近100个成员国的一致赞同,在展览局历史上前所未有,令国际同行钦佩不已。

对和谐社会的孜孜以求和不懈探索是上海世博会的点睛之笔。我们确立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这是世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也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一脉相承,是人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陪同上海世博会访问者中最年长者王艮仲(时年106岁)参观上海世博会(作者供图)

犹记得2003年3月11日,国际展览局考察团来沪考察,而当时拟定的世博园区土地上有18000户居民,烟囱林立,交通拥堵,里面的居民几乎全部使用煤球炉,家里都在用马桶,考察团无法踏入要准备办世博的园区深入考察,最后我们只能找到一家小厂,在四层楼上,让他们俯看现场。而依靠办博,18000户居民,5万人全部动迁。包括江南造船厂在内的274家工厂全部搬迁,世博会首先让这块土地的人民生活美好起来。把这块土地用作世博园区规划,就是为了城市功能再造以及让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世博园区的华丽蜕变,这个纪录不敢说能够永远保持,但可以说长期难以打破。

举办世博 盛世盛事

上海世博会在申办之时,就树立一个崇高的目标:绝不让某一个国家由于地域的遥远、由于国力不足,或者由于其他的原因,被世博会边际化,本届世博会要成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盛大的和平聚会。在184天的运行中,我们迎来了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企业馆达到了18个……无论是总数还是分类,上海世博会都创下了世博会的参展方之最,我们不仅打破历史,并且创造历史。“世界给中国一次机会,中国将还世界一片异彩”,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0年4月20日,世博园区举行首次试运营,首批数十万游客蜂拥入园,现场一度拥挤无序,我和我的团队备受压力。我当即鼓励他们,出了问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及时沟通,勇于改正。第二天,我们就列出了分片区、分大组与各参展国总代表及馆长沟通的计划,并迅速付诸实施。我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巡馆计划:每个星期,不管日程多么繁忙,都要抽出两到三个半天到园区里巡视,了解场馆一线情况,并且鼓励现场工作人员的士气。

世博会举办期间,大量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代表来园内参观,无不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怀、难以忘怀的记忆。例如,在“万湖之国”白俄罗斯的国家馆日,有超过100人的表演团体献上歌舞表演,该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也在欧洲广场与中国乒乓球学校的学员切磋球技,当天我陪同总统卢卡申科先后参观了中国国家馆和白俄罗斯国家馆,总统先生连连赞赏,并直言中国是白俄罗斯最好的朋友。

周汉民(左)接待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作者供图)

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代表法国第一个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并且兴致勃勃专程来到园区,见证这一盛会。我在与他的交谈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的友好和浓厚感情,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上海世博会高度评价,认为“这次欢乐聚会让全世界各大城市都能够分享它们非常良好的实践经验,并且做一个总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来参观了世博园区联合国馆,我参与了相关接待工作,他对上海世博会的出色组织能力给予了赞赏,在之后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表致辞时说道,上海世博会给世界带来希望,让人们有信心来应对城市化时代日益涌现的挑战,我们要让上海愿景融入日后的讨论、生活和工作中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我们接受的一个大挑战,很多发达国家都问我们:这一届世博会有什么镇馆之宝可以流芳百世?为了这件事,至少开了几千次会,最后我们做了一件事来集世界之大成,那就是设立城市最佳实践区,并提出四个理念:宜居家园、可持续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什么样的美好城市给人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最好的案例,就可以拿来。全世界响应我们的呼吁,几百个案例踊跃报名,为了体现公正性,我们成立最佳城市实践案例遴选委员会,邀请联合国时任副秘书长、国际展览局局长担任联合主席,我本人担任秘书长。遴选的最后一次投票,走到会议室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上面有录像,旁边有录音,今天有四张表决票,各位要签名留给历史,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光明正大。当天晚上的投票,共要投出50个案例,最后表决结果是49个一次遴选成功,我问两位主席,还有一个没有遴选成功怎么办?他们说托付给中国政府,将来通信表决就够了,世界信赖你们。最终,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精心挑选了在自身领域里领先、具有创新意义且有推广价值的案例,让参观者充分领略人类对城市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陪同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秘书长洛萨泰斯、前主席菲利普森参观上海世博会(作者供图)

延续世博 精神永续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时,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一个宣言要成为最高级别的世界性文件,必须经过联合国专门的手续来批准。为此,我连续3年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言并奔走呼吁,推动联合国将上海世博会的闭幕日即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城市日”。2012年,我受上海委托,参加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可持续发展“里约+20”峰会,在会议期间的“上海日”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应将10月31日命名为“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成员国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也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个由中国人提出设立的世界日,意义深远。

“世界城市日”设立后,我又多次建言,“应该把城市日主场移到上海”。2021年10月30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首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时隔6年之后,该重要活动再回到“始发地”,并且上海宣布还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听闻这一消息,我由衷感慨,世界城市日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闭幕宣言倡议,上海作为世界城市日的主场,不仅是实至名归,更是一种责任。这也昭示我们要继续弘扬“后世博时代精神”,为人民未来的生活更美好不懈努力。

我作为为这场盛会奉献十年生涯的参与者,以为这一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至少有五点启示:

第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的尊严为本、以人的基本需求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我们的主题选择,前所未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国家馆、国际组织馆、企业馆、城市最佳实践展区等以外,我们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面向残障人士的世博展馆,命名为“生命阳光馆”。同样的,2020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今年还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奋斗无不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而且这个“人”不单是中国人,更应是世界各国的人。以人为本,核心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变“独善其身”为“美美与共”,以“中国方案”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加强全球团结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文化多元。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正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上海世博会共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参展,连续184天共举办22900多场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在世博园区内举行,数以百计的论坛还在上海周边的六座城市举行,包括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江苏南京、苏州、无锡等,完美体现了世博会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整个世博会用展示、活动、论坛作为文化多元的体现,各种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公众论坛,向全世界诠释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美好画卷”。世界潮流,浩荡前行,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只有融入世界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永不干涸。

第三,科技创新。我们正处在集群式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成果爆炸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所有科技成果都围绕着为人的生活更美好而努力。上海世博会发出“低碳文明宣言”,在园区规划设计、场馆建设和园区运营方面率先实践“低碳经济”理念,展现世界科技创新成果。1000辆新能源车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超过1亿人次,此外还有太阳能利用,绿化墙体建设等,各有千秋,不胜枚举。在世博会期间,有二个值得一提的创新之举,就是设立了“(世界)最佳城市实践区”以及开设了“网上世博会”,使上海世博会永不落幕。创新是社会和经济一切进步和繁荣的基础。当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世界经济将负增长3%,是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时刻只有创新才是出路,科技创新是我们极为重要的依托。

第四,合作共赢。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累计7308万人次参观,创下历届世博会之最。最令人感动的是79965位志愿者,他们中最年迈的达99岁高龄,最年少的仅7岁,用真诚服务展示了中国人的使命担当。在世博园区中,我们迎来了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184天的安全运行,建造了42个国家自建馆,18个企业馆代表了百余家企业,8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各方齐心协力,其乐融融,在世博会这一平台留下了合作共赢的宝贵财富以及“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第五,面向未来。世博会切中了时代的脉搏,促进了城市未来的发展。上海世博会还留下了伟大的一天,那就是10月31日,现已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后世博”时代,须继续努力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更美好而不懈奋斗。

美美与共 世界大同

上海世博会是一本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世博会的成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阐述,这一精神同样应当引领未来。没有一个伟大的实践是唾手可得的,要有勇气、激情和决心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迈向未来的壮举,值得我们坚守,值得我们推动,更值得我们共襄盛举。

一是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更是带来了重大考验。中国作为全球化领航者之一,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要与世界更紧密地携起手来,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朝一个目标奋力前进,这才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此次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3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对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少国家积极捐赠物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我们铭记于心。而随着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中国主动同世界各国开展抗疫经验分享和科技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向国际社会提供药品等防疫物资援助,向全世界亮出最大的决心,为早日战胜疫情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维护全球化的核心价值,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良好氛围,我认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最好的经验。

二是世博传承历久弥新。从人类发展自身的模式而言,城市化是非常鲜明的特征,目前全球已有超过80亿人口,据联合国统计,2017年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加到68%。我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既有环境的,又有资源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警醒,更提供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探讨未来发展路径与前景的平台。今天,我们进入了城市时代,上海世博会重要创举之一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更值得我们在创新中使其焕发蓬勃的生机。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什么样的美好城市给人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此,上海世博会精心挑选在自身领域里领先、具有创新意义且有推广价值的案例,以不到世博园总面积3%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让参观者充分领略美好的生活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建议将其打造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借鉴世博会期间成立的国际遴选委员会做法,每五年选择一批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是有创新价值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复制推广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由参观者评选优胜。这样的集中展览既丰富了城市魅力,更提供了可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案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为基础,倡议成立城市最佳实践联盟,为世界各类城市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遴选全球城市实践最佳范例一定能使我们认识清更醒、目标更明晰、决心更增强。

“一切始于世博会”。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十年后,世博会的启示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怀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中国一定会在未来发展的浩荡长河中,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周汉民:与时代同行 谱写新篇章

30年前,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上海证券报》诞生,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继续写出一篇篇锦绣文章、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更大作为,应成为《上海证券报》矢志不渝的追求!

因改革而生

回眸1990年,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交易平台行将在上海建立,那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会给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应该什么样?按照什么模式运行?当时大家并不清楚,众说纷纭。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同志邀请我就上交所规则问题进行研究,我当即提出要认真研究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法规制度,这成了我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初衷、运作的规则等进行研究的第一步。而正是有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才有了第二年即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之后转为《上海证券报》)的问世。可以说,《上海证券报》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且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尤其在设立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过程中,《上海证券报》发挥了主场优势,连续报道跟踪,全面解读分析,从科创板2019年开板至今,数百家科技企业云集,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结缘上证报

30年来,我与《上海证券报》渊源颇深,从上海世博会到上海论坛,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到浦东引领区建设,在上海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上海证券报》连续对我进行采访,并登载了我的多篇建言,彼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个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我接受了《上海证券报》采访,并且参加上海证券报主办的“2010年金融与投资峰会”,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世博会开幕后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将为世界和未来城市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此开启了我与《上海证券报》的合作和互动。之后,每每在资本市场迎来重要变革之时,《上海证券报》都会及时展开系列深度报道,努力成为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建设的重任后,《上海证券报》对我进行独家专访,就资本市场在引领区建设中的作用、浦东开发开放的核心工作、浦东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等议题深入讨论。

《上海证券报》对于改革的高度关注、对于采访主题的准确把握、对于采访内容的精心准备,都十分到位。我以为,这也是它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关键所在。

奋斗正当时

2021年9月29日,周汉民出席上证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

一份报纸若想基业长青,必须要把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传播出去,把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共创伟业的激情、勇气和决心凝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无限的生命力。三十而立正青春,未来的《上海证券报》要与国家发展和民众期望一路同行:

一是要与浦东的开发开放一路同行。从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再到浦东引领区建设,《上海证券报》一直在热情地鼓与呼。作为第一家进驻浦东的媒体,《上海证券报》应浦东这片热土上的改革开放而生,今后,还要继续与浦东的改革共成长,与浦东的开发开放同呼吸、共命运。

二是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一路同行。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五个中心”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上海证券报》这些主流媒体传递正确的声音、作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密切相关。《上海证券报》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一路同行,紧密聚焦国际科创、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主题,这也是浦东引领区建设的要义所在。

三是与亿万读者一路同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一份报纸无论每天出多少版,或者采用何种形式和介质,都需要引起读者共鸣。好的报纸应该提升人们的三个感觉,分别是知晓度、喜爱度和参与度,让大家爱不释手、一读再读。

扬帆再起航,未来大可期,衷心希望上海证券报能够继续不负时代,不负众望,继续前行!

责编:蒋烨欢校对:冯雯君

制作:张 巘 图编: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