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化 共鸣 缺乏 明显 及时

《我们的日子》6集后,问题很明显,太个人化了,缺乏及时的共鸣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6 09:57:0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月7日,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在真人视频平台更新到第6集。看完这6集的剧情,《我们的日子》给我的个人感觉:鸡肋。首先,这部电视剧也很有年代感,让人忍不住想看。二是在年代感的具体过程中,故事比较枯燥,没有更深层次的接地气让人想弃剧。这种鸡肋的感觉是从第三集开始的。

在6日的剧评文章中,我对《我们的日子》前两集的内容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我觉得这部电视剧质量不错,观众应该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尤其是80年代的工厂观众。不过6集过后,我想适当改变一下对剧评的看法。这部电视剧有点反胃。

无味的原因是《我们的日子》太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忘记了电视剧需要人物故事与时代的有效共鸣。这其实是文学理论中比较简单的一个观点,就是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之间的关系。这部电视剧在特定时代的典型故事方面不够强烈。对于编剧来说,她只能说出“自己家的事情”。

看《我们的日子》前6集的动作,基本上都是在说“我自己的家庭关系”,从三个女人生孩子,到哥哥生来有残疾,再到奶奶跑离家出走等等。当然,这些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俘获了人们的心。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并没有从作者的独白转移到一个更典型的故事。

更典型的故事是什么?例如,《我们的日子》的第6节有一个关于计划生育的问题。这是与时间记忆共鸣的东西。本来在编剧的创作中是一件非常有年代感的好事。如果编剧利用好这个年龄敏感的案例,三个家庭都可以面对这个案例,看看三个家庭是如何从多胎到优生的转变。

展开全文

工厂是如何推动这项政策的,工人是如何反对或支持的?编剧创作完这些内容后,就会有观众分享的那些瞬间的记忆点。其实,这就是小家庭故事到大家故事的过渡。一部古装剧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大家诉说的内容。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或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就在于是否有一个叙事性。

编剧《我们的日子》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的能力很紧张,真是可惜了。所以在这部电视剧中,虽然提到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故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展开。最后,只做了一个婴儿吻,然后他们就开始敬酒和喝酒。这是一个相对糟糕的故事。这样的家庭小故事失去了文学和影视作品特有的社会学属性和价值功能。甚至在第6集的结尾,也有一段简短的旁白,标明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具体年份。这是编剧创作中非常大的忌讳。只要编剧有叙事追求,就不能用这种类似PPT的方式来叙事。上一次因为这样做而被群嘲的,还是郭敬明这样的流量作家导演。如果把年份放在一个历史事件上,如果是电视剧,那还不如不写剧本,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了。

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只要走现实主义道路,就一定要有真实的时代感,要有属于自己叙事时代的故事。而这种时代感,并不是在制造旧场景,而是让人物在特定的时代故事中,做符合自己时代的事情,寻找时代的记忆,实现记录和反思等。《我们的日子》缺乏这种具有时间共鸣价值的叙事。

创作一部时代剧,需要找出叙述人物所处的时代存在着哪些共同的矛盾和冲突。找到了这些共性,我们再来看看专属于时代和地域的人物是如何化解这些冲突的。比如热播剧《人世间》寻找年代感,知青下乡时代的事件中,就有几位主人公全家下乡的年轻人的故事。那是有效年龄。

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子》过于个人化,缺乏有效的时间顺序故事内容。这样的叙述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悬浮。优秀的文艺影视作品具有在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力量。《我们的日子》触角不够深,编剧的生活感觉很沉重,几乎没有意义

本文为OnePoint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