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月30日刊登芬兰影响力创新研究所政策分析师戴安娜·米耶什特里的文章,题为《英国是欧洲需要的安全领袖吗?》。全文摘编如下:
1月24日传来消息,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终于答应了乌克兰及其最亲密的欧洲盟友提出的向乌克兰提供“豹”式坦克的要求,但欧洲各国元首并未争相称赞朔尔茨的果断领导。相反,许多人担心,这一决定来得太迟,是因为受到了外部压力,而非因为德国决心展示反对俄罗斯的统一战线。
为纪念《爱丽舍条约》签署60周年,朔尔茨1月22日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举行会晤,敬酒、散步、讨论欧洲的安全、能源和经济政策,试图平息声称法德伙伴关系摇摇欲坠的批评声。
与此同时,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基辅受到英雄般欢迎,仿佛他并未离开唐宁街。鉴于土耳其以瑞典支持库尔德恐怖组织这一有争议的说法为由反对北约扩大,以英国为首、通过英国的安全保证将北欧与波罗的海国家联系起来的“联合远征军”,最近也被视为芬兰和瑞典不能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情况下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
法德战略伙伴关系面临麻烦,但一个原本不太可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候选国现在已经出现:英国。
尽管英国在政治上已离开欧洲,但作为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坦克的欧洲大国,英国已再次成为欧洲安全政策的领导者。英国脱欧后的国内政治挑战似乎并未削弱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雄心,每届政府都把自己定位为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这赢得了欧盟东翼各成员国的支持。这些国家都担心,一旦乌克兰陷落,自己将成为俄罗斯侵略的下一个受害者。
英国赢得了欧盟中最支持乌克兰的那些国家的心,德国却因未对乌克兰的事业作出足够贡献而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批评。然而,批评人士对法国的态度并不那么严苛。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法国经济与俄罗斯的联系不像德国与俄罗斯那样紧密。
事实上,法国与德国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在地缘战略问题以及二者都称为“主权”欧洲这一概念的意义上,德国与北约和美国的联系更紧密;法国则坚持戴高乐主义传统,认为欧洲是全球各大国之间一股调停和“平衡”力量。两国在能源政策上的分歧也很大:法国继续支持核能,德国则正处于无核化最后阶段。
向乌克兰提供德国坦克一事凸显了一个关于欧洲未来领导权的更重要问题,常被认为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所说的一句名言体现了这一问题,“如果我想与欧洲对话,该给谁打电话?”
每个人头脑中都浮现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未来会怎样?没有华盛顿的核保护伞,德国会谋求发展自己的核能力,从而导致法德关系更加险恶吗?德国人不能确定美国是否会继续无条件地为德国提供核保护伞。没有哪个美国总统会在任何情况下为了柏林的利益而冒核战争的风险。若另一个核大国即英国坚定致力于欧洲防务,就能减轻德国的担忧,降低巴黎与柏林之间竞争不断升级的可能性。
60年前,在19世纪和20世纪民族主义过度高涨后,戴高乐将战后法德和解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回过头来看,戴高乐的乐观态度并不幼稚,1963年他与康拉德·阿登纳签署的《爱丽舍条约》在乔治·蓬皮杜以及维利·勃兰特总理的东方政策时代后仍然存在。
在记者和政治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德国的“豹”式坦克和重返基辅的约翰逊身上时,我们应该问自己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正在目睹的是否真的是英国重返欧盟之列的第一幕——这一次是作为领导欧洲努力拯救乌克兰的英雄。用戴高乐将军的话说,这无疑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真正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