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程小妹 通讯员韩柏光 12月27日,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杂志联合主办,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承办的第三季“译学家”报告厅——“语言服务与翻译国际传播策略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第三季“译学家”报告厅——“语言服务与翻译国际传播策略研究”论坛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采取线上学术报告会形式,特别邀请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及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业界的学者、专家参会研讨。会议主要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翻译研究生学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实践与论文写作等MTI和DTI前瞻性话题。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仲伟合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柴明熲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据许玲介绍,目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正致力于实现“建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
许玲表示,希望外国语学院以此次会议为起点,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成功申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分享了中国译协邀请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最近召开的两次座谈会中所提出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需要具备的六个最主要要素:一、良好的政治品格;二、精湛的翻译能力;三、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四、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五、广阔的国际视野;六、对翻译技术的掌握。与此同时,黄友义教授对高校培养翻译人才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仲伟合教授表示,面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了解翻译学科发展的六个时期,才能继续推进发展;其次要明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培养层次,加强探讨培养什么样的DTI人才以及如何去培养DTI的人才;此外还要清楚翻译学科发展所处的背景,当下所处的大背景为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翻译硕士专业人才,以及即将进行的翻译博士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
最后,他对未来的翻译专业以及翻译学科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师资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定是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保障,融合发展、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是切实可行的道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柴明熲教授提出:“在翻译领域中,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蛋白质’,而这个‘蛋白质’就是专业领域知识的补充。当然我们还需要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指的是现代技术的加持,我们人类缺乏维生素是没有办法生存的,而我们今天的翻译也一样,如果它缺乏了现代技术的加持,可能其生存环境就会变得要弱。”因此,他强调,翻译必须要有技术加持,才能完成现有的人工难以支撑、难以回应的大量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