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在历史上属于蛮荒之地,这里远离中原,五岭山脉山高林深,气候湿热,瘴气横行,“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是一个生动写照。但是近年来郴州不断有新的发现,2021年7月9日,在郴州市城区郴江街道梨树山村上朱家湾组的北湖区中心敬老院项目工地上,12座千年古墓重见天日,为探究古代郴州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又为丰富郴州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自秦汉起,郴州作为中原与岭南的连通要道,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有一条湘粤古道为大家所熟悉,湘粤古道又称骡马古道,即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石板路面,宽2至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这条大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而还有一条类似于省道的湘粤古道却鲜为人知,这就是湘粤古道临连段,也即秦汉古道。
两千多年来,西汉路博德将军,东汉马援将军,唐代临武县令张署,大文学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都曾在此留下痕迹。古道悠悠,藏起了荒蛮的环境,散尽兵荒马乱的恐慌,也抚平了贬官失意的情绪。它无形中成为一条南北文化传播之路。
这几十里路程,如今已逐渐被遗忘。但纵使如此,秦汉古道临连段,任外边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它与世无争的气质,像是山地之间蕴藏的灵气,有增无减。
或许,重走这段古道的意义已不需追究,因为,踏上去你便会感知它的余温。
秦汉古道示意图
展开全文
东汉马援将军,横刀勒马
伏越亭
这是一条“兵道”,从公元前214年,秦朝五十万大军戍五岭,其中一部屯兵临武,征伐南越始,这条古道就被马蹄踩踏成型,想想今天的广东广西,若非是始皇帝雄才大略,今天又怎么会还存在中国的版图之中?世人只知秦朝焚书坑儒的暴政,却不知秦皇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的非凡伟业,两千年后的我们,仍不得不赞叹秦始皇的远见卓识。
临武县城距连州界约五十里,因战事遗留的痕迹在古道上依稀可寻。在临武境内古道上“更楼”和茅结岭上的“卫尉屯兵营”两个军事隘口的留存就是战事的见证。
古道悠悠
这条类似马爬坡的“马镫道”,穿过松林,一直持续一公里。每块石板几乎都是1.4米至1.6米宽,每一级都古意盎然。
古道修路工
在古代,条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这条古道,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
马蹄痕
秦汉古道每日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这两道留在古道山石上深深的洞迹,就是当年骡马的铁蹄踩踏出来的蹄印,虽然历经千年沧桑,青石板上的马蹄印迹,至今仍清晰可见。马蹄迹痕洞中的凹窝里,常年存有清水一汪,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仿佛还在向世人印证当年的车水马龙。
这亦是一条“盐路”。“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皆越山岭避榷梲。”从临武县城至星子圩的70余里古道上,各州府盐商挑夫、私盐贩运者,每天逾千百人,在这条“盐道”上鱼贯往来。几百年来,临武古道境内九泽水、土桥、高安水、深井坪、邝家、老街等地的会馆、茶馆、伙铺成为“盐道”的见证。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连州人来这赶集,伙铺还热闹着。”在高安水村伙铺街,村民回忆道。
溱水关
溱水,发源于临武西山三峰岭,它自西向东流经临武的武水、汾市、水东这些乡镇后,流进宜章浆水,再从宜章县梅田镇岑水村流出湖南,进入广东乐昌市三溪镇,在韶关与浈水合流后称北江,最终注入南海。因为自从秦代收复南海之后,这里就称为了秦水,后来又加了三点水,称为溱水,今天称作武水。
名宦祠
临武历史悠久,廉政为民官员代有人出,这里罗列了临武历代廉吏十名,立碑塑像,述其事迹。
名宦祠前的古树
离开名宦祠之后,就走上了这种道路,石板路断断续续。
牧羊人
临连古道断断续续,那些掩埋在水泥下、黄泥中、茅草丛、丛林间的青石板古道让人恍若隔世,但你一走神,牧羊人匆匆赶着羊群走过,商贩开着三轮车经过,不一会儿,扛松树的妇人轻巧穿过。此刻,你能庆幸的是,古道的余温犹存。
走完这段路后,古道被车辆碾压成一节一节,偶有石板露出。不一会儿就进入深井坪古铺街。徐霞客当年从蓝山进入临武,过挂榜山后进入深井坪时,“从其南东上岭,逶迤而上者二里,下过一亭,又五里过深井坪,始见人家”。几百年后,当我们踏入深井坪后,那条繁华的古铺街在断壁残垣之中,鲜有烟火气息。
新建的深井铺伙铺街
这里才是伙铺老街,已荡然无存
踏着打磨光滑的石板路穿越深井坪古铺街,长满青苔的扎门只剩零星半点。在这里住宿的挑夫多从连州那边过来,这儿就是一个挑盐的落脚点。伙铺街延绵三百米,皆为宽敞石板铺路,两头设有扎门。在明清时期,深井坪古铺街还有蒸酒、打豆腐、卖猪肉、卖米的铺子,两旁店铺多达四十余个,非常热闹。这样的繁华一直持续到民国,其后衰落。
走出深井坪去往秀岩的古道上,石板的式样变了,之前,踏过的石板路皆为一整块大石头铺设,而深井坪至秀岩的一公里路程,古道公路交叉。自宋代以来,秀岩因自然胜景吸引着历代不少地方官员、名人骚客驻足览胜,在此处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散文游记和题词墨迹、碑刻。走过地下涌泉上的石桥进入洞门,一棵长在洞门正中的松柏已耸入崖顶,其左侧石壁上,“秀岩”阴刻二大字映入眼帘。据说这字摹刻的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左侧有一排刻碑,其中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临武邑令王淮立的刻碑,是秀岩洞内碑刻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秀岩
秀岩洞内
如今的秀岩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不少摩崖石刻风化水蚀,有些碑刻虽已字迹不清,但隐约之间,千年文艺气息犹存。
秦汉古道不仅是一条兵道、盐路,也是一条贬道,一条文化南迁之道。
出高安水经土桥至九泽水村,再翻过茅结岭就进入连州境内。在九泽水村,韩愈张署一年一会,那遥远的温情似乎还留存在古道边。《临武县志》曾记载:“贞元十九年(803年),自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以言事,贬为阳山令。同官张署,亦贬临武。与署同之任。愈出阳山后,复往来期会临武界上”。韩愈和张署约定,一年一会,会合地点定在九泽水。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在临武官山吟诗唱和,成为文坛佳话,官山遗迹也成为了了临武古八景之一。
九泉水
很久之前,九泽水村也叫九泉水村,因为村里有九口泉眼常年不断流而得名。
秦汉古道一路走来,那些掩埋在水泥下、黄泥中、茅草丛,丛林间的青石板古道让人恍若隔世,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军队、马匹、挑夫、文人的足迹,都刻在古道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将粗粝的石板打磨光滑,并在岁月的缝隙中揉成一段段历史,让今天的我们缅怀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