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裔 哈佛 申请者 伤疤 浓度

哈佛歧视案揭开的伤疤:亚裔申请者需要降低自己的“亚裔浓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17:23:02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美国高等教育界这几年发生的大事件中,亚裔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肯定是哈佛歧视亚裔案。

去年10月,美国最高法院举行了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诉哈佛大学一案的听证会,SSFA控告哈佛大学一贯歧视美籍亚裔申请者。

和其他种族群体相比,招生官给亚裔申请者打的主观印象分(也就是哈佛在申请中使用的“personal rating”)更低,认为亚裔缺少自信,不招人待见,不友善。

SFFA在其简报中将哈佛大学对待亚裔申请者的方式类比为20世纪20年代藤校限制犹太裔学生的操作。Mark Oppenheimer主持着一个关注藤校犹太裔学生历史的播客——Gatecrashers。他表示:“20世纪20年代高校用同样的刻板印象限制犹太申请者数量,说犹太学生是书呆子,过于勤奋,过度追求全面发展。这样的刻板印象如今被套在了亚裔申请者身上。”

这个案子引发了非常广泛的社会讨论,也让公众注意到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可悲的事实:申请美国大学时,很多亚裔申请者会故意在申请材料中弱化自己的亚裔背景,改变自己的爱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符合亚裔刻板印象,降低自己申请材料中的“亚裔浓度”。

《纽约时报》采访了几位亚裔学生,他们都表示自己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故意弱化了自己的亚裔背景。受访者Max Li在申请大学的时候选择了不填写种族身份,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很有中国特点,招生官肯定能猜到他是华裔,但依然在申请表格中选择了“不愿透露”。

Clara Chen在思考选修什么AP课程的时候,有人建议她不要选择AP汉语,因为大学招生官看到她的姓氏之后会觉得,她本来就会说中文,这会让她的AP汉语考试分数显得很水;她最终选择了参加AP法语考试。

就读于哈佛大学的Marissa Li很喜欢下国际象棋,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象棋,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她几乎没有提到自己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因为她怕招生官觉得这是典型的亚裔爱好。Mariss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回想起来挺可悲的,我在大学申请材料不能谈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活动。”

展开全文

虽然很难衡量在大学申请中刻意弱化亚裔身份的做法有多普遍,但正如同大家都觉得亚裔学生必须比其他种族的学生学习成绩更优秀才能被录取,“亚裔浓度”过高不利于大学申请的传言已经被亚裔社群奉为真理。

SSFA在简报中表示,帮助学生在大学申请中弱化亚裔身份已经成了一项产业,比如说2004年Princeton Review发布的热门标化考试备考指南就赫然建议亚裔学生隐瞒自己的种族身份。

对此,哈佛大学表示,在选择新生的时候,校方考虑的不仅是种族多元化,还有学术兴趣、地域背景和政治经济背景。其他支持者称,近几十年来,被录取的亚裔学生人数在稳步增长。上个申请季哈佛录取新生中亚裔占大约28%,而2013年亚裔仅占不到20%。相比之下,亚裔仅占全美人口的7%。与此同时,今年哈佛大学录取的非裔学生占15%,拉美裔占13%,北美原住民占3%。但哈佛大学的回应并未打消亚裔群体的疑虑,亚裔学生对于自己亚裔身份浓度过高的担忧有增无减。

要想被顶尖大学录取,全面发展是不够的。不论学生的种族背景是什么,与众不同才是关键。但问题在于,亚裔申请者的刻板形象有一些确实是事实,比如说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的亚裔学生真的太多了,所以大部分人很难借此脱颖而出。

亚裔申请者相似程度高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尤其是对于新移民家长而言,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并不熟悉美国大学的招生理念,很多第一代移民家长感到不知所措,因此选择了模仿周围其他家庭的做法,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同样的活动,比如说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学钢琴,就也让自己的小孩学钢琴。

《纽约时报》采访到的现年52岁的Jing Zeng女士表示,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中国移民美国,她教育子女的方式也是参考周围的华裔家庭,看别人都在做什么;最近她的儿子申上了顶尖的文理学院波莫纳学院。

亚裔申请者需要在大学申请材料中刻意降低“亚裔浓度”是一个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的现象。如果有个亚裔学生真的很喜欢弹钢琴,但因为弹钢琴是一个特别符合亚裔刻板印象的活动,而决定放弃钢琴、转而学习其他的乐器,这对ta来说公平吗?或者我们可以转换思路,与其去参加各种钢琴考级和比赛,不妨利用自己的钢琴天赋去做别的事情,比如说在街头表演,为自己感兴趣的慈善事业募捐?

大家怎么看待亚裔申请者刻意降低自己“亚裔浓度”的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