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 名著

20种新史学名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15:31: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史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史学的出现, 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史学新思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较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更注重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促进了政治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思想文化史、情感史、感觉史等诸多新领域的开拓,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史学名著。

近年来,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不少有关新史学的名家名著, 引起读者们的热烈关注。为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新书以及更多新史学经典之作, 在此分享我们出版的20种新史学著作,与读者一起走进史学的新世界!

1.《特伦托1475:一场血祭谋杀审判》

[美]夏伯嘉 著;胡芷妡 译

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倾力之作

采用微观史的叙述手法

讲述一曲犹太人命运的挽歌

反犹主义有着漫长的历史。本书采用微观史的叙述手法,以15世纪意大利特伦托的一场血祭审判为案例,叙述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三个犹太人家庭遭遇冲击、破碎并湮没在历史中的命运。

1475年,意大利特伦托一名两岁男孩西蒙失踪,当地官员随即展开调查。随着小西蒙的尸体在当地一个犹太人家庭被发现,三个犹太人家庭的命运从此便被改写。 经过一系列酷刑、审讯、调查与营救活动,特伦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震动了整个欧洲。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以一手史料耶希瓦手稿为叙述的根基, 在其生动而细腻的笔下,教士、执法官、医生、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反犹主义对中世纪犹太人甚至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作者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冲破了多种语言互译的困境,真实还原了审判中人物的思想、话语与行动。读者可以看到真相被扭曲的过程,虚构的官方故事成为主流叙述的始末,以及血祭谋杀成为犹太人罪名的惊人历史。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2. 《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英〕西蒙•沙玛 著

晓庄 译

为何富足的民族,却因幸福而忧惧?

沙玛为我们解锁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密码,

唤起我们对现代商业文明的反思。

西蒙•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借助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沙玛对17世纪这个匮乏之海的繁荣小岛做了全景式的文化解析,从血腥的起义到搁浅鲸鱼引发的不祥之兆,从对住宅的精良装修到对洁净的狂热崇拜,从对口腹之欲的贪婪到道德上的节制和反省,从勤俭持家的主妇到对郁金香的疯狂投机,从自我如何庆祝到如何被敌人诽谤,从对祖国对家庭的眷恋到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

展开全文

新书坊 | 西蒙·沙玛:《富庶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富庶的窘境 | 探索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

3. 《中世纪的面孔》

〔法〕雅克•勒高夫 主编

申华明 译

他(她)们是中世纪的代言人

中世纪的黑暗面纱下,是否有另一种面貌?

推动历史的重要人物被视为一个时期、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象征。享有盛名的中世纪史家雅克•勒高夫,领衔知名历史学家团队,选择并勾勒生活于4—15世纪的112个著名人物的形象,以人物小传配合同时代相关艺术资料(绘画、雕塑等)的方式,带领读者从内部探索这个极具创造力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影响至今的前行者,譬如查理曼、圣奥古斯丁、哥伦布、马可•波罗,还是后人不曾在中世纪史中给予关注的女性与虚拟人物,如圣女贞德、亚瑟王、侠盗罗宾汉,都在这部令人惊艳称绝的作品中一一登场。这些历史人物在这里是作为证人和历史记忆,揭示了一个与传统认为的、蒙昧的中世纪形象相去甚远的面貌。

他们的生动面孔是代表中世纪的面孔,他们塑造了中世纪的面貌。

该书还附有地图、年表和参考书目。

新书坊 | 雅克·勒高夫主编:《中世纪的面孔》

《中世纪的面孔》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2年9月第82期

4.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新史学译丛)

〔美〕特奥菲洛•鲁伊斯 著

付有强 译

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

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

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新书坊 |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5.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法〕乔瓦尼•莱维

〔意〕让-克劳德•施密特 主编

张强 柳玉刚 申华明 奚瑞森 译

一幅广阔而富有质感的青春图景

对青年全景式记录

所谓青年,不仅指向年龄,更多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亦雕刻时代。青年群体身上有着强烈的代表性。一个工业革命时期的青年工人与一个古希腊青年或中世纪贵族青年各自呈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这部书选取各历史时段(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青年形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揭示和强调青年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这是青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因所在,并解读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

新书坊 |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西方青年史》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2年5月期

中文版首发《西方青年史》 | 4本新史学好书

6. 《西方儿童史 》(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意〕艾格勒·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亚 主编

申华明 卞晓平 译

“儿童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书写儿童的历史,难上加难

本书堪称西方儿童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新书坊 | 《西方儿童史》

编译所 | 当我们谈论儿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译所 |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7.《炼狱的诞生》

(新史学译丛)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

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

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 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 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新史学译丛上新)

勒高夫:炼狱的两位希腊“奠基者”

8. 《档案之魅》

(新史学译丛)

〔法〕阿莱特·法尔热 著

申华明 译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的代表作之一

被不少历史学家同行赞为经典作品

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档案之魅》被公认为史料研究的经典之作。老旧手稿中那些或被湮没的启发性的声音令人着迷,本书如同阿莱特·法尔热写给档案的一封情书,从一位痴迷于18世纪司法档案的历史学家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作者在档案研究中的感受、心得,以及对历史写作的思考,传递出档案翻阅和研究中海里捞针般的枯燥、拨云见雾偶有收获的惊喜,以及探索关于过去的新维度的兴奋之情。这本书也适合作为借助档案材料做历史研究的入门引导。

新书坊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之魅》(新史学译丛)

入围好书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中的真实与虚构

9.《革命节日》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刘北成 译

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路数,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本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新书坊 | 《革命节日》(奥祖夫)

编译所 | 革命节日:对空虚的恐惧

编译所 | “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触摸“法兰西特性”

10.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周立红 焦静姝 译

法国的“小说鉴史”,从对抗走向和解

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对19世纪法国小说的纵览,通过重新阅读9位作家的13篇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

新书坊 |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莫娜·奥祖夫)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11.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法〕莫娜·奥祖夫 著

蒋明炜 阎雪梅 译

聆听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法国历史上的十位女性之声,再现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

(1)迪•德芳夫人(2)德•沙里埃夫人(3)罗兰夫人(4)德•斯塔尔夫人(5)德•雷米萨夫人(6)乔治•桑(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8)科莱特(9)西蒙娜•薇依(10)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新书坊 |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12. 《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沈占春 译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

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

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

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13.《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郑明萱 陈瑛 译

“家庭罗曼史”(Family Romance)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

在本书中,“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 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

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版画、小说中所表达的集体想象, 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

14.《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杨孝敏 译

琐细事件,断续残片

揭开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重塑光怪陆离的、或许是“更为真实”的十八世纪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欧洲把自身撕裂,而在边缘,在爱尔兰、俄罗斯和巴尔干国家,它依然是涣散的。为了与他们共同的过去进行往来,欧洲人必须越过19世纪和20世纪,大大地向后跳跃一步,重新考虑18世纪欧洲人的生活范围。

乔治 ·华盛顿带着一副假牙,几十年忍受牙痛的折磨,今天的人们或许惊讶不已,然而,在18世纪这种“怪异”的现象并不少见。启蒙运动部分源自巴黎的沙龙、咖啡馆、戏院;巴黎的街头巷尾,人们的闲谈碎语、歌曲和诗歌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定的革命者布里索或许是警方的一个密探;伏尔泰、孔多塞、卢梭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另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孔⋯⋯

15. 《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吕健忠 译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经典之作

一场诡异的屠猫事件开启探寻法国人如何思考的历史考察

18世纪30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18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的论述,并通过解读“鹅妈妈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等童话故事以及警察档案和知识树等多种文化现象,对法国文化史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16. 《圣路易》(上下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许明龙 译

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

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

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

《圣路易》是西方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勒高夫在书中反复提出“圣路易存在过吗?”这个问题,也不断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力求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合理推测圣路易在圣徒的、国王的、圣徒国王的以及路易九世本人这种种身份之下的真实心态,从而写出一个在格式化的模范圣徒形象之外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圣路易,同时也在圣路易身后展开了一幅13世纪历史文化的全景图。

勒高夫的圣路易 | 一位鲜为人知的中世纪法国国王

17.《试谈另一个中世纪: 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收录勒高夫关于中世纪的研究文章

论及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概念

以此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

本书收录了勒高夫以西方中世纪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这些角度的研究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以时间问题为例,勒高夫认为时间是历史的基本材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承载物,更是理解历史的一种场域和历史研究的对象。他指出,与中世纪三个等级对应的,即三种不同时间观念:教会时间、贵族时间和劳动者时间,其间还有教会时间与商人时间、钟表时间与自然时间等矛盾关系。

勒高夫 | 我所钟情的另一个中世纪:劳动、时间与文化

18. 《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马胜利 译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

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 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19. 《罗芒狂欢节》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勒华拉杜里 著

许明龙 译

1578年罗芒城狂欢节,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

罗芒是法国南部伊泽尔河畔的一个小城,仅有一万余居民。在整个18世纪,该地的宗教冲突时断时续。1578年,当地的一位织毯匠率众,反抗当局收缴附加税。1580年2月,该城依照传统举行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料却因长期积累的矛盾而发生群殴,随之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屠杀,死伤惨重。

《罗芒狂欢节》所叙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这件事虽然特殊且孤立,但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那个小镇中当时的社会组织间的分裂隔膜所带来的仇恨与矛盾。

20.《制造路易十四》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彼得·伯克 著

郝名玮 译

探索“太阳王”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

法国历史上最英俊、最伟大、最有艺术家气质的国王,欧洲专制君主的榜样人物

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该书是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1937— )撰写的一部新文化史的名著。该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作者旁征博引当时再现路易十四的媒体——油画、版画、雕刻、文学、纪念章、戏剧、芭蕾、歌剧等,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力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视角,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另有一番解读与体察。

end

每日一书

《 迷娘曲——歌德抒情诗选》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