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对决:
一方:纵横西北20余年的马匪,杀人只用一刀,人称“一刀仙”。
一方:初出江湖,家传刀法,15岁的懵懂少年。
风沙卷起,不见身形,只闻得刀刀碰撞的声音,随后风沙停,一缕鲜血从少年的头上流下。“一刀仙”问:“你和谁学的刀法?”,点头微笑,转身,几步后,倒下。
《双旗镇刀客》对决
这便是鼎鼎大名的中国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这一对决太过经典,周星驰极为推崇。后来在《国产凌凌漆》中“金枪客”大战“凌凌漆”,被“凌凌漆”一刀劈下,几步后,倒下,就是模仿的这一段。
《国产凌凌漆》对决
1991年至今30年,优秀如《卧虎藏龙》、《功夫》、《英雄》、《一代宗师》、《黄飞鸿》、《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少林足球》等武侠电影层出不穷,而其中最具西北时尚,粗犷,沙砾感的《双旗镇刀客》却历久弥新。
展开全文
周星驰曾与何平导演说过,他拍过一部戏到后来怎么也找不到故事的结尾,于是他把《双旗镇刀客》找出来反复看,找到了灵感,那部电影就是《少林足球》。
部分优秀武侠片
1.幕后
其实这个电影剧本原来叫《刀会双旗镇》,后来导演何平改了名字。
拍摄《双旗镇刀客》时各条件异常艰苦。
西影厂预算127万元,剧组没钱搭景就满世界找心目中的“双旗镇”。用何导演的话就是:找不到故事中的那座古城,这个戏就不能拍。功夫不负有心人,导演何平、编剧杨争光等一行人沿着河西走廊走了一万多公里,终于在甘肃张掖市高台县城一个叫骆驼城的地方找到了一座完整的古城遗址。
而找到的外景古城内空无一物,电影中看到的街道、民居都是剧组临时搭建的。于是超支了20多万元,据说还有相关人员被处分了。
当时西影厂里有规定,拍片胶片是定额的。有经验的导演拍摄比例(片比上限)可以1:3,年轻导演是1:2.5-2.8,这对于拍摄动作片根本不够。何平导演绞尽脑汁搞到一些即将过期的废弃胶片包,使该片拍摄比例达到1:8.5,这也是创国内记录了。
外景地:许三湾古城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导演何平本来想写一个标准的侠客,但想到香港电影拍得太多了,干脆改为一个小孩。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开头主人公“孩哥”骑马来到双旗镇,结尾“孩哥”带着媳妇“好妹”骑马走向大漠深处。
电影《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芦苇将《双旗镇刀客》的故事梗概写完之后交给何平。当时芦苇在拍一个二十几分钟的短片,是西影厂交给的任务,就没有时间再写了。最后是何平和杨争光完成了《双旗镇刀客》这个剧本。
在《电影编剧的秘密》一书中,芦苇讲了他编写《双旗镇刀客》的故事结构。芦苇讲到他是严格按照“好莱坞”叙事步骤根据电影类型的模板起承转合来创作的《双旗镇刀客》。
好莱坞经典剧本理论就是讲冲突。人物冲突的核心就是困境,让主人公陷入困境,然后再看主人公如何从困境中破冰、突围。
整个过程为“英雄之旅”。
这种塑造“英雄之旅”的创作方式奠基于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国外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撰写的《千面英雄》。这本书也是《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蝙蝠侠》等电影的灵感之源。
2.故事
《双旗镇刀客》是描写一个少年刀客成长为侠客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孩哥”,年龄约14-15岁的样子,带着父亲的遗命到西部沙漠里的小镇来娶指腹为婚的媳妇“好妹”。
纵横西部的马匪让人闻名丧胆,因杀人只用一刀,故人称:“一刀仙”。“一刀仙”的兄弟在众目睽睽之下欺辱“好妹”,“孩哥”出刀杀之,闯下大祸。
“一刀仙”组队要血屠全镇报复,“孩哥”请大侠“沙里飞”帮忙,结果“沙里飞”是个沽名钓誉的假侠客。
经过希望、失望、恐惧、害怕,尤其是老丈人(瘸子)、村民铁匠、钉马掌老人先后试图阻止“一刀仙”却都被杀,最后“孩哥”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杀了“一刀仙”。
这部影片讲述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故事,而是一个少年由弱小走向强大,所经历的风霜雪雨以及内心的时尚与力量的迸发的个人心智成长史。
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发现能力的故事。
这就像现实中的我们,当遇到一些困难真正去面对时,我们并不知道自身的累积和能够迸发出的力量。“孩哥”这个角色就是“一刀仙”和“村民”把他逼到退无可退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种经历,我们的光荣与梦想也来源于此,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生命力
3.人物
这部电影很写实,每个人物的出场和结束都快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每个镜头的出刀、收刀都干净利落,从始至终“气”都是在提着,电影中有序的节奏创造出一群身上带着伤口和仇恨的男人。
“一刀仙”是个马匪头子,但这个家伙也是个有信仰的人。影片中“一刀仙”一共5次挥刀,然后刀入鞘,状态全然不同。
5次出刀
“一刀仙”的眼睛,原来的浑浊、鄙夷、冷酷、嘲弄到份外的清澈。
对决结束,他问孩哥:你跟谁学的刀法?然后脸上流露出赞许的微笑。
这是杀人如麻的“一刀仙”?刀客之间的欣赏!就凭这个微笑,从坏人的队伍中将他除名了。
“一刀仙”是个刀客。他有点类似于“独孤求败”,“一刀仙“”的痛苦在于没有对手,遇到“孩哥”后他找到了对手,过把瘾就死了。
孙海英老师的表演无可挑剔。
“孩哥”的扮演者叫高伟,当年的全国少年武术冠军,现在是导演了。
“孩哥”从出场策马奔腾,到从马上跳下(其他刀客都是扶鞍下马),后来无意中绊倒了“好妹”,一个鹞子翻身干净利落。少年人的心性,且有真功夫在身。
刚开始“孩哥”是懵懂的,傻乎乎的,用“瘸丈人”的话说:就是一没手艺,二没本事。
影片中“孩哥”一共3次挥刀。
第一刀,将马骨劈开,“孩哥”的眼神是茫然的,“这是我劈开的吗?”
第二刀,杀了马匪二当家,“孩哥”喃喃自语,“不是我杀的,不是我。”
“孩哥”并不了解自己,他只是学了父亲的刀法和记住父亲的话:“头不离肩,刀不离身。”
第三刀,面对强大的马匪刀客“一刀仙”,“孩哥”流泪、害怕、恐惧,他只会呆滞地坐着。
“沙里飞”没有来赴约,“孩哥”愤怒之中更多的是绝望。
直到马掌老人用酒浇在他头上
直到“好妹”拎着刀走过来复仇。
“孩哥”清醒了。在“孩哥”站起来,抹干泪水的一刻。万事靠自己,恐惧,总是要面对的!
影片里,一共死了7个人。有两个侠客,二当家,马掌老人、铁匠、一刀仙、瘸丈人,而只有“一刀仙”是跪着死的,这是赎罪?还是大刀客的尊严,死也不肯倒下?
对决后,街道上四个人排成一条直线。“孩哥”跪在瘸丈人的身旁,这就像“孩哥”成长的祭坛,代表着告别和感谢。“孩哥”长大的是内心的强大,是勇气,是责任,这正是《双旗镇刀客》真正有气质的地方。
影片中最坏的人是大侠“沙里飞”。
影片开始“沙里飞”和“孩哥”一见如故,“方圆500里有麻烦,找我沙里飞”。所有人都会觉得沙里飞是个狠角色。
祸起后,“孩哥”搬救兵找到“沙里飞”,“沙里飞”信心满满,要钱也是狮子大张口。大家都期待着“沙里飞”大开杀戒,干掉“一刀仙”,没想到“沙里飞”躲在后面晒起来太阳,当了逃兵。对决结束后,他又装腔作势跑到“孩哥”面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
看《双旗镇刀客》并不恨“一刀仙”。他是马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吃抢劫这碗饭的,大家对“一刀仙”有防范。沙里飞自诩侠客,欠房钱,睡镇上的女人,骗“孩哥”钱,尤其践踏了“孩哥”的信任,“沙里飞”是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假大侠,他就是个骗子。
影片最后“孩哥”赢得了胜利却收获了无尽的悲伤,他的瘸丈人英勇死去,大侠“沙里飞”背叛了自己,“孩哥”和“好妹”带着满身伤痕黯然离开。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在命运面前,或者抗争或者屈服,只有选择。
《双旗镇刀客》的叙事,有着极佳的分寸感。
“孩哥”来到镇上,第一个说话的就是马掌老人,“孩哥”问:“镇里有没有个瘸子?”前一个镜头,瘸子还和马掌老人打招呼,叫:“马大哥,忙着呢。”马掌老人回答:这镇上没个瘸子。他说慌了。
瘸丈人和马掌老人说起“孩哥”的由来,担心自己有一天不在了,“好妹”跟着“孩哥”受苦。何平导演没有顺着这句话去发展故事,而是让马掌老人转身走了。但瘸子这些话像一道创痕,留在观众心里,一直都在。很像是围棋里的“试应手”,闲置一招,不走了,等到瘸丈人向“一刀仙”冲去,等到马掌老人挡在“一刀仙”面前时,这闲置的一幕就成了点睛之笔。
老人家的爱,爱得深沉。
影片里明写瘸子原来是跟着“孩哥”老爹(第一刀客)的,腿瘸了才到镇里讨生活,他又告诉孩哥,嘴巴不要多打听事,世道乱,来寻仇的人多,会死人等等。
只有刀客才了解刀客。
我深度怀疑,这个马掌老人曾经也是位刀客,只是避祸双旗镇,纵情杜康,不再问世事了。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让人过目不忘。
每个刀客身上都有狼骨做的骨哨。
“一刀仙”等几个男人用尿浇灭火堆的情景。
阴影下“一刀仙”摘下黑头巾,测了下风向。
这些细节的出现让电影变得更加紧张神秘。
还有“好妹”的发型,出嫁前的辫子到隔夜的发髻和耳朵上多出的耳环。
“好妹”穿着红袄坐在城墙上等“孩哥”归来。中轴线的位置上,镜头由近及远,衣服的红,墙的黄,远处飘动的双旗,也是一个红,一个黄,好美。
4.“古龙”战“金庸”
在《电影编剧的秘密》一书中,芦苇介绍:“他和何平讲,国内的武打片,最成功的就是《少林寺》,武打教练全是香港的,打得比较好,120万跟人家拼动作,门都没有,但他们没有我们的区域文化和人物造型,我们要发挥人物塑造的长处。”
1982年,1毛钱网民币的票价创造了1.6亿元的票房收入,这就是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联合摄制的电影《少林寺》。
当时的香港电影有一个“武术指导”模式。说是指导,实则是武打场面的导演,负责镜头和动作设计,在现场实际指挥拍摄。
《少林寺》的部分演职人员
李连杰,七、八十年代武术界的常胜将军,被称为中华武术的第一高手。
于承惠,优秀演员、武术家、编剧、武术指导。
计春华,中国武术演员。
王常凯,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武术国家级教练。
于 海,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
潘清福,曾在辽宁沈阳体院、湖南、天津等地任武术总教练。
马贤达,著名武术家,原国家级武术裁判,武术世家出身。
传统的武侠片,以张彻、胡金铨为代表,像金庸小说一样,一招一式交代清楚,酣畅淋漓,招式繁琐,层出不穷,拳拳到肉让观众看得过瘾。
而《双旗镇刀客》,颇有古龙笔下大侠的风范,“没人见过小李飞刀,因为见过的人都死了”。高手过招,一击毙命,潇洒写意。
《双旗镇刀客》在武打设计上,强调的是看不清楚的瞬间完成,高度渲染打斗前的气氛和匪夷所思的结局,把过程全都省掉,这便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诡异的风格。
比如:最后对决。“一刀仙”带着六个兄弟骑马下山,早上出发前从容细致地整理行囊,圈尿浇灭取暖的火堆,伴着凄厉骨哨和阵阵马蹄声,大军压境的压迫感让人透不过气。
对战前,村民们躲闪的身影,恐惧的眼神,“孩哥”焦虑的等待,都将紧张氛围一点点推向顶点。而二人决战前,出头的村民和瘸丈人先后被杀,更烘托出“一刀仙”的实力有多么可怕。
当两人真正的对决时,风沙起又落,胜败已分。一缕鲜血从“孩哥”头上流下,这时,观众还是不知道谁胜谁负,只听“一刀仙”问:“你和谁学得刀法?”,然后轰然倒下。
电影《少林寺》是写实的,是技术;《双旗镇刀客》是写虚的,是意境。
《少林寺》武艺的繁荣与《双旗镇刀客》对决的简洁,这可以说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进化。电影《少林寺》模式,其实是全国武术比赛的对练套路表演,这样的动作太实在,惊险的一招接着一招,是已经被淘汰的武打动作,因为打得啰嗦。
只注重武打过程的刺激场面,武侠片中的武林传统就变成了武术比赛或体育项目,套路变成了表演,有形无神,就跟武术精神,侠的精神已经脱节。
电影《双旗镇刀客》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和对所谓“侠客”的讽刺。“一刀仙”的刀是杀戮,“孩哥”的刀是拯救。《双旗镇刀客》的出现是中国武侠片的一股清风,舍弃掉已经被用滥的武打招式,努力塑造人物,讲好故事,气氛烘托到极致成为一种仪式感,将打斗提升为人生苦楚,这才是武侠电影的内核。
电影说到底是意境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艺术。
最后:
武侠本质上是一个梦,承担的是一个公道。
《双旗镇刀客》呈现给观众的不是“一刀仙”肆虐村民,“沙里飞”的背信弃义,村民们的麻木、“骑墙”、凌弱等等道德上的是与非,而是“孩哥”面对是非、灾祸有能力反抗,摆脱道德的困境。
影片临近结尾,看着尸横遍野的街道,“孩哥”无语:“要想不这么死,唯有勇气和长大。”
这句话可以说是贯穿全片始终。
参考目录;
1、《电影编剧的秘密》 作者:芦苇、王天兵
2、百度百科《双旗镇刀客》导演何平“口述”
3、百度百科《少林寺》
4、《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作者:王家卫
5、《刀与星辰》作者:徐皓峰
我是檐积雨,喜欢读书、看电影,写几个字。你喜欢《双旗镇刀客》吗?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聊武侠里的正义战胜邪恶,该出手时别客气的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