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来苏州游玩,又不想人挤人,不妨来看五峰园。园子在阊门内下塘五峰园弄15号。这条弄堂历史上叫作西混堂弄,“混堂”这个词在吴语中就是澡堂子的意思,是属于江南人的“暗语”,一说起来就热水潽烫的,但总不够雅致,1980年,弄以园名,就更名为五峰园弄。
关于五峰园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文坛领袖文徵明的侄儿、画家文伯仁的园圃;一说,是明代长洲人(即今苏州)杨成所建。现在更为大多数人采信的是第二种说法。杨成的祖先是以“程门立雪”而闻名于世的北宋文人杨时,他自身也多年为官,政绩显著,曾历任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在地方为官的时候也因为断案公正准确,被百姓视若神明。70岁乞退,上疏七次才被批准,加太子少保衔致仕。明代是苏州园林的造园高峰,无论是落拓文人还是高位显宦,只要心有江南,没有不想在苏州构园安身的。杨成亦如此,他一边铮铮铁骨为官,一边浪漫情怀筑园,所建成的园子,因叠筑有五座太湖石峰,漫似宋时五老会聚,俯仰皆欢,就便有了五峰园的名。
五座石峰分别为“三老峰”“庆云峰”“擎云峰”“观音峰”“丈人峰”,据说是北宋朱勔所遗。南宋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记载说:朱勔主办“花石纲”时,在阊门内营造了一座养植园,用来存放他网罗来的太湖奇石。后来朱勔事败身死,奇石也如流云四散,“仅存二丈大石六、七方,偃仰柳毅桥畔,至今犹存”。柳毅桥便是后来的五峰园通往西街的主要通道。等到了明代,五峰园建起,奇石被移至园中,柳毅桥则继续在园外,一直陪伴着五峰园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正因为“柳毅”,这座如今只有1453平方米的“迷你”小园林五峰园,堪称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文学”的一座:众多园林与文人文学有关,而五峰园则建于文学之上——据说这位传书的柳毅,其墓便在这里。
“柳毅传书”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李朝威撰写的传奇《柳毅传》,是一则特别符合中国人传统心理的故事。故事说,书生柳毅赶考落第,打算和朋友告别回乡,途中遇到一位在荒野中牧羊的女子。女子非常漂亮又神情哀伤,柳毅觉得很诧异,一问才知道她原来是洞庭龙女,嫁到泾河龙宫后,备受虐待。龙女哀泣着请求柳毅帮她送信回洞庭家中求救。柳毅慨然允诺并不负所托,终使龙女得报冤屈。龙女得救后,恋慕柳毅,又经过许多曲折,二人结为美满夫妇。
你看,先是满怀希冀去赶考,感觉成功人生即将起步;然而名落孙山,人生也为之一落;接着遇到龙女,义传家书,成了整个洞庭龙宫的恩人与贵客,获赠的稀世宝贝无数,情节一路起、起、起;却因为不忿“龙叔”钱塘君的无礼逼迫,毅然拒绝和龙女的婚事,然而临别再见龙女时又心中暗自遗恨嗟叹,回到家乡后,虽也娶妻,却娶一个死一个,人生一路落、落、落……历经几番曲折,如同命中注定,最后忠义不负、仁德固守,又富可敌国、美人在怀,善恶有报、终成眷属,在人生起、落、起起、落落、落落落起起起起中,低开高走,成为人生完美大赢家!故事情节的想象奇异浪漫,结局又为百姓喜闻乐见,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因此自唐代以来,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
因为太湖中有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柳毅也因此被认为是苏州人,死后安葬于苏州阊门内,今五峰园所在的地方。又因为柳毅的忠义和传奇经历,苏州人还把他封为水神(水仙),各种传说,盛加纪念,譬如洞庭东山有柳毅井,传说便是柳毅去龙宫传书的入口处;有白马庙(龙女祠),柳毅驻足问讯的时候所骑的白马便是系在了这里;城内醋库巷中有水仙庙,祭祀的是柳毅;五峰园外有柳毅桥,园里还有除了柳毅墓,还有柳毅亭。
在杨成购地筑园的时候,他毫无疑问当然一定知道这块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柳毅墓。他没有将墓迁走,反而圈入园内,传说位置在园内西部,旧时那里曾有一个土墩;他不仅不忌讳,看起来还颇会心,在墓旁专为这位无缘谋面的“龙驸马”建了一座亭。这些看起来非常不合常理,想来却极其符合人性:除了前面所说的柳毅所获得的人生圆满的美好寓意之外,大约还因为柳毅的故事是来自文学作品,而并非其人确凿,所以这个墓也仿佛是建于文学之上,类似文字的形象化,或形象的诗化,隐秘地符合了一位文人的心思与喜好吧。
后来,清代张紫琳在《红兰逸乘》中转录一则太仓人王昊的笔记,说“唐洞庭君柳毅墓,在西街五峰园之楼下,久已芜没。有居人昼卧,见车马驺卫入室,有美丈夫绯袍玉带上堂,忽不见,骇而掘之,得碑及金绠悬柩,知为柳君所葬,不敢犯而止。”从宋代到清代,斯人不见,故事却一直不停,有这么多文学故事的加持,这座“迷你”的古典小园林,就此更加神秘而烂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