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画 中国 艺术家 著名 重点

『艺术中国』 ——重点推荐:著名艺术家杨炳湘的山水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10:19:03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杨炳湘,1947年生,四川邻水人。自幼习画,曽任诗刊社美术副编审,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97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中国画坛百杰”。

擅长山水画, 兼及其他,画风自然清新,重意境与格调,主张“因境变法,移情入画”。1989年应邀在中国美术馆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95年应邀为天安门城楼创作《万壑松风》丈二匹大幅国画,被天安门管理处收藏并在天安门城楼陈列展出。作品在国内、国际画展中十余次获奖,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展览,以及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新西兰、联合国、欧洲多国包括在中国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的展览,入编《现代中国名家山水画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美术卷》《丹青画史∶影响中国画坛风格走向的艺术家(山水卷)》《中南海珍藏画集》《大家之路》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名人录》。出版有《百杰画家·杨炳湘作品精选》《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杨炳湘作品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炳湘》等个人画集。

笔墨写意 山水抒情

——品读杨炳湘写意山水画

邵大箴/文

清人石涛于《画语录·了法章》中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意指“形天地万物”之山水画,若舍去笔墨何以成形,何以成画。石涛大师在警醒后学,山水画乃造型艺术,离开笔情墨韵就无法表现天地万物之形态和神气。的确,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基干,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之本,洋洋大观的中国画史卷,可以说是一个笔墨演变表现的大千世界。笔墨既是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抽象语言,又是一种可以与表现主题、意境、内容发生关联的表现话语。其实笔墨本身是中性的,但笔墨的表现则有拙劣与优美之分。然而,一幅画作也不是有了笔墨就美,关键还在于画家表现得美不美、技法高不高。只有笔墨表现得精湛、高级,有美感,画作才会散发出魅力,才会有无穷的吸引力。这也是历朝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印证出的真知灼见。

展开全文

▲《秋韵》尺寸:136cmx68cm

画家杨炳湘笔下之山水画作酣畅绵邈、清新朴茂、恬静抒情,别具一格。其作品之笔墨与布局,具传统及现代艺术之成法,用笔雄浑深秀、萧散清逸、遒劲酣畅,用墨温厚滋润、朴茂苍郁,构图虚实相生,更见空灵,丘壑益显奇变,气象益显磅礴。其近岸阔水、石影层崖、云岭村舍,无不气韵苍茫、意象深远,无不在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大密大疏、淡中取厚、积健为雄中深入起来、虚和起来,呈现出一种灵气往来之感。

▲《轻舟》尺寸:45cmx65cm

品读炳湘之作品,则情不自禁地为她的笔墨精妙而心动,精神上得到愉悦及享受。如《山里人家》《轻舟》《夕照》《渔》等之恬淡静谧,纯朴民心、淳厚乡情,比比皆是心境安适之一隅的世外田园,卸下世间红尘之喧嚣、嘈杂与纷争,回复心灵之淡泊平和,《云岭山居》《岭上》《山家》等作品,设色简净,晕染皴擦,近实远虚,肌理节奏,层次分明,画面幽深凝重,意境深远绵长。或许此乃炳湘心向往之“诗意栖居”及心灵归隐之所也!画中万千气象,早已脱离古人窠臼,实为大虚大实、浑莽氤氲之灵构,耀动的点线、团块的水墨与自然机巧的露白布虚相映成趣,表现了一种山川的腾虚之象,给人以“象外有象”的美感和无尽的遐思。一句话,笔参造化,已得山水真趣。

▲《江南春》尺寸:68cmx68cm

石涛云:“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不必论古今矣。”仿佛说的正是杨炳湘山水画的美妙所在自然的“或真或幻”与画家的“笔头灵气”相合,让人“寻起止不可得”,一任天然。南北东西,宛如目前,秋冬春夏,生于笔底,远山近岭,生机郁勃,于洒脱中见法度,于空灵中见风神,于苍茫中见滋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正是因为构思时驾驭题材的舒卷自如,故在表达时有“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荆浩《笔法记》)之气度,浓缩于尺幅之间,于山苍水秀、水活石润中天趣盎然。

▲《长城》尺寸:136X68cm

细察之,杨炳湘写意山水的艺术表现有如下突出特点:

其一是她的山水画感性色彩极强,随机偶发式的作画方法,创作过程中的因气布势,既来自于山川的真实感受,又浸染着画家浓郁的个人意绪,并由此开启图式个性的求新求变,即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强调的是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和张力。画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构织怎样的抽象组合,却又不完全剥离自然特性而独具自立的面貌。她的作品总是在寻找线(林枝或山石)、点(叶与苔)与面(河流与山峦)之间的构成关系及图式变化的形式美感,开拓新的审美领域,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山家》尺寸:136X68cm

其二是她的用笔已极松动自然,有枯藤坠石之妙,提按勾勒,皴擦点写,率性之至,笔与象、意与境、心与画,进入无碍境界,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笔法表现上的自由王国状态,是画家多年纯功历练的结果。它从古代传统来,又不同于古代传统,强化了笔法的转换、起止、映带、方圆、刚柔,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它弱化了描绘性,强化了表现性,使绘画向“内在需要”(康定斯基语)走去,向心灵表现趋近。其代价是遗貌而不易形似,其收获是心性抒发的自由与取得山水之大象(神似),令心物不二,使山水的自然之性与吾人之心高度合一。“重则滞”,“轻则飘”,只有“松”而“沉”、“重”而“轻”,才能虚灵圆活。石涛在《画语录》里所谓“腕不虚则画非是”“其用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说的也是这个用笔之道。杨炳湘之画法,恰是体现“腕虚”“笔活”“飞提纸上”之妙处。

▲《游云》尺寸:68cmx68cm

其三是杨炳湘的用墨已达“笔与墨会,是为氤氲”“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由我在”(石涛语)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谓自然。试观当下流行画风,皆是分明净洁之美,而杨炳湘却一反常态,不以修洁为工,不以雕饰为能,而以自然无饰的画风、干湿苍润的笔墨世界,将观者引带进一个特殊的审美天地。它不是人间习见之画,不是世人常见之景,幽奥深沉,奇崛静谧,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杨炳湘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她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走出了昏昏欲睡的传统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现代审美,走向了艺术自觉的时代。其创作紧紧把握中国画以道为天地之美之本质,于作画时,并不拘泥于有限具体事物之形与色,而具画翁之意不在物之念,“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也就是说,她的艺术已从自然中获得了随意和自由,进入了“艺术本体”的探寻。就此而言,杨炳湘的山水画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新境界,她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晨光》尺寸:66cmx66cm

综观中国绘画史,董其昌、石涛、赵之谦、黄宾虹等大家,无不以其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情、精湛的笔墨法度,高屋建瓴地以理论学养与继承开掘前人的丰富传统内核,在实践技巧中又有超越前人,而成就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杨炳湘的山水艺术之道,从早期奠定了“妙得其真”的“写生”传统,进而发展到不失形似而得情景交融的“寓兴”传统,最后再到与其抒胸臆不拘于形似的“写意”传统演进,当与其经年累月痴迷于传统理法的反复研习,与老庄哲学、道释思想等东方文化精神的参悟息息相关。正基于此深厚积淀的传统学养,画家才能以力能扛鼎的笔法功力与“画影不画形”的形象结合,在疏斜率放的笔墨挥洒之间,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番灵奇,落拓出一派高绝散淡之气,这当于其独立孤傲的人格、意气相为表里。吾等相信,随时光之推移及画家之辛勤劳作,必成大器,势在必然。

(原文发表于2017年5月19日《文艺报》,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展览

作品

▲《欲雨》尺寸:68cmx68cm

▲《渔汛》尺寸:68cmx68cm

▲《青松明月图》尺寸:68cmx68cm

▲《晨雾》尺寸:68cmx68cm

▲《北疆初寒》尺寸:68cmx68cm

▲《渔》尺寸:68cmx68cm

▲《春水》尺寸:68cmx68cm

▲《巴山夜》尺寸:68cmx68cm

▲《晨风》尺寸:68cmx68cm

▲《云里雾里》尺寸:68cmx68cm

▲《雨后》尺寸:136cmx68cm

▲《和风》尺寸:98cmx68cm

▲《荷风》尺寸:68cmx68cm

▲《钨金山晨曦》尺寸:68cmx68cm

▲《春江月》尺寸:66X67cm

▲《晨鹜》尺寸:68cmx68cm

▲《楚水吴山》尺寸:68X68cm

▲《卧龙岗》尺寸:68X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