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诗经·小雅》
在古代的时候,平均寿命大概只有30岁,哪怕是建国初期这个数字也没能突破40岁。探寻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古代人寿命比较短,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
如今我们生病,除过一部分绝症之外,几乎大多数疾病都可以在医院完成治疗,甚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更换器官来延长寿命。但对于古人来说,一场病毒性的感冒就可能带走一个生命,古人没有抗生素使用,面对病毒和细菌的入侵毫无办法。
加上古代战争频发,和平年代大家又几乎以务农为生,气候会影响当年的收成,遇到旱灾和洪灾,就会饿死很多人。
所以在古代能活到70岁已经被称为“古稀之年”,意思是70岁的老人在历史上都很难见到,现在这个时代,70岁的老人已经非常普遍了。
在平均寿命极短的古代,却还是会有那么几个特别长寿的人,明朝一位奇人活到120岁,每天就吃两种食物,现在我们经常吃。
展开全文
从小性格安静
这位长寿的老人名字叫做王士宁,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他出生于1364年,但是直到1483年才去世,这中间相隔了120年,也代表着他的长寿。
对于这位极其少见的老寿星,明朝很多典籍中都有着记载。在《今言》中详细描述了这位老人的成长经历,从这些文字中也能窥探到一些老人长寿的秘密。
在年幼的时候,是大多数孩子贪玩的时候,四处奔跑、追逐打闹是孩子们的本性,但王士宁却不是如此,他表现得反而像个成熟的大人,更加喜欢自己独处,找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己待着发呆或者欣赏美景。
有时候他就在书房里读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在大量的阅读中,王士宁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书中描绘的许多东西都是自己未曾见过的,为了补充自己的学识,他更加努力的开始读书学习。
偶然间他接触到了佛教和道教,宗教里的很多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之后他更是沉迷于道教的研究,遵守着一些道教的生活禁忌,并且还开始学习如何去修炼,做到修身养性。
而道教和佛教都讲究低欲望的生活,甚至是抹杀内心的一些欲望,欲望少了,内心才能更容易地平静下来,而这样会让人更加长寿。
他几乎不与别人争吵动怒,也不去做那些追名逐利的事。在周围的人都努力读书,想考取功名去做官的时候,他与大家选择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成为名师之徒
王士宁没有去追逐名利,反而更想让自己活得舒适一点,于是他决定去四处游历,增长自己的见识,毕竟整日待在家里读书不如实际考察。
在游历的路上,他去过很多名山大川,被很多美景所折服。在一次游历中,他还遇到一个人,两人攀谈之下,王士宁才了解到,眼前看起来只是个中年人的男子竟然已经七十多岁了,这让王士宁惊讶不已。
他开始希望拜老人为师,从老人身上学习到一些养生的秘诀,毕竟谁都想活得更久一点。
起初老人并不想接触外人,但是王士宁没有放弃,他决定是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老人。于是就跟随老人一起回到了居所,开始照顾起老人的生活,砍柴挑水、做饭洗衣,很多体力活王士宁都抢着干,而老人慢慢也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于是决定把自己长寿的秘诀分享给王士宁。
老人告诉他,自己长寿的秘诀其实也没有多复杂,无非就是保持每天都要吃青枣和蔬菜。这一点王士宁早有了解,因为很多时候他做好饭,老人都不吃。
成为长寿之人
离开老人身边后,王士宁也一直保持着这种饮食习惯,饿的时候就吃蔬菜水果,口渴就找到深山里的泉水解渴。
而他继续在四处游历,准备寻找一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定居下来。后来到了山东济宁,王士宁觉得这里非常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就在此地居住下来,每天规律作息,保持着平静的心态。
曾有很多人想跟随王士宁一起修炼,但是没人能坚持下去,每天只吃瓜果蔬菜太过于清淡,而且还要远离世俗,每天打坐修行,对于很多习惯了热闹的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煎熬。但也正是这种更长久的坚持,以及内心无欲无求的状态才让王士宁活得更久。
参考资料:《诗经·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