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 探索 作家 状态

探索作家的创作状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09:15:03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家的创作状态比较奇妙,有时候是凭借天才创作,有时候只是偶尔一个机缘,促成了写作,有时候只是走向了歧途,却催生出一部作品。

作家并不是天生就是作家,而是机缘巧合成为作家,或者顺理成章成为作家。即便是中文系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也不一定成为作家。作家要耐得住寂寞,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谁也不是一写就成名的,需要不断探索。在前进的道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岔路,并没有一条预先选好的路在那里等着,也没有一条直达目的地的康庄大路。因此作家们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往直前,目不旁顾的,不但常常会有迂回曲折,而且有时难免走回头路。想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梳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前进足迹,谈何容易!尤其涉及到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艺术特色,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总结起来就变得非常困难。

作家成功的因素有先天的遗传,后天环境的遭遇,读过的书籍,崇拜过的大师等等,这些因素常常纠缠在一起,在作家心灵中互争上风并刻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这些印痕并不是凝固不动的,而是流动不居,变化迭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合力作用下,它们会演变、生发出种种闪烁不定难以捉摸而又勾人心魄的幻影来。经过无数次岁月的淘洗,这些幻影会变得逐渐稳定而清晰,成为作家不需目视手触便可感知到的一种内在的心象。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构思的过程,而在构思过程中,这种内在的心象难以摆脱,逐渐清晰起来,甚至变幻、连缀、分散、融合等等,让作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于是,作家根据这些内在的心象,构思出一部作品,并且要结构精巧,语言符合自己的习惯和风格。作家平时的经历大多会在构思阶段起作用,也会逐渐影响了作家的思绪。经历越丰富,构思就越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具备一定的现实主义根基。当然,读书多了以后,也可以根据书中的故事以及意象构思出新的故事和意象来,不过总是有一种不贴地气的抄袭和模仿的感觉,并不能算是独特的创作。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各种意象纷至沓来,到底是意象起了作用,还是作家的主体精神关照起了作用?

展开全文

都在起作用。无论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事,还是作家读书看到的事,都会对作家的构思产生一定的影响,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都会起作用,但是作家还有主体精神关照,会对这些意象进行分类归纳,会搞一些连缀的情节,甚至会突发奇想,写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家的这些构思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自己的内在条理性。虽然作家往往会放松自己,放空自己,类似于坐禅的状态,做梦的状态,让各种意象自动浮现,但作家本人是有着清醒的主体意识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知道创作的主题是什么。和主题相关的意象就要采纳,和主题不相关的意象哪怕再精彩,也不能采纳。于是,他们在一定的创作思路引导之下,开始选材了。当然,也有作家到一定的环境现场取材,却不一定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而是在真实场景之上,虚构一个场景。就像现在的电脑建模一样,依据一定的现实场景,虚拟一个场景。不过,作家的虚拟是靠语言来虚构的,而不是用线条和光影。

作家大多都有一定的语言风格,会用自己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创作。而创作出来之后,他们大多比较讨厌自己的作品。毕竟,语言有自身的局限,并不能把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全部表达出来,甚至只能表达十分之二三,要是能表达三分之一就算是不错了。或许,人的大脑是一部超级量子计算机,以光速运转,瞬间就能想很多事,也能构思很多情节,作家能把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就算是不错了,基本上无法把握所有的思绪。至于灵感,更是可遇不可求。其实,灵感并不会光顾空空如也的头脑,需要作家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他”比作灵感,恰如其分。作家积攒了很多创作素材,苦苦追寻之后,才会在不经意间获得灵感。要是没有创作素材的积累,没有孜孜以求的态度,或许根本遇不到灵感。

作家想写的并不一定是他写出来的东西。毕竟,思维转化为语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想得多,写出来的少;想得丰富多彩,写出来贫乏无味;想得很美,写出来很丑;想得逻辑清晰,写出来却逻辑混乱,毫无章法。作家对写作不满意了,就会重新来写,甚至推倒重来,用另一种语言重写一遍。贾平凹写成《高兴》之后,感觉不满意,推倒重来,用另一种语言重写一遍,获得成功。有的作家机缘巧合之下,写成了好作品,却是别人无法达到的。曹植写《洛神赋》似乎有一定的机缘,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似乎有一定的机缘,白居易写《琵琶行》有一定的机缘,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有一定的机缘。当然,并非所有的作家都有机缘,而是要看创作的动机和掌握的材料以及触发创作的契机。

索尔仁尼琴遭到流放,在劳改营期间便开始酝酿并悄悄搜集资料,直到后来能够公开写作时才得以完成《古格拉群岛》,写出了苏联境内劳改营、监狱和边远地区开发建设的事,当然也写出了数百个人物的命运。相对于当时的体制来说,索尔仁尼琴走上了歧路,但相对于作家创作来说,被流放的经历却为索尔仁尼琴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创作材料,也获得了成功。不过,人们不能歌颂苦难,也不能替给索尔仁尼琴造成伤害的体制开脱。

不过,现在似乎作家们都学乖了,没有一个作家像索尔仁尼琴一样遭到流放,也没有一个作家因为写作而去坐牢,当然,作品也就不是作家们能够完全满意的了。他们不满意,读者也不一定满意。或许,从创作状态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