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 观点 核心 2023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3年2月20日 –2月26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07:25:02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 本周要点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从贸易盈余到市场复苏

高频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的蓝图正渐次展开。但我们提示不宜过度解读二手房市场的回暖。二手房是沉没成本,一手房的转好方胜一筹。代客结汇顺差的增长跌至历史新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2022年,破纪录的外贸和经常账户盈余却未能转化为人民币的强势和股市上涨的动力。然而,随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预期和基本面修复,人民币的强势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当前,人民币波动率的平复和美元头寸降至中性均为中性的交易信号,北向买盘在短期停滞。交易员们暂时偃兵息甲,获利了结,重振旗鼓有待时日。 经济复苏的图景正渐次展开。稍安勿躁,静待时机。

二、 经济前瞻

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消费与投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在“三驾马车”的三分法范式上,经济学界容易把消费和投资独立乃至对立起来。事实上,投资和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上存在不同,但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动态地看,消费和投资其实是互相促进的,尤其是消费能带动生产、就业以及投资。第一,消费和投资不是割裂而是交互的。第二,需求端的消费升级能有效带动供给端的产业升级,催生新的投资需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进,既能以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也将创造、引领新的消费需求。第三,以消费需求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易于发现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方向,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并推动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无效的投资,没有无效的消费(除了浪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协调,本质上是优化经济资源在不同效率部门间的配置。我们认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应仅停留在“国内大市场”和“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大”的总量概念上,更关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逐季实现报复性复苏

近3个月来的形势发展表明,市场对于我国新冠疫情演变和经济复苏的预测再次偏于悲观了;疫情比市场预期更早地进入了尾声,随之经济出现了比市场预期更快的复苏。在疫情已提前进入尾声的新形势下,今年我国经济将如何报复性地复苏呢?市场化数据应该能够说明问题。与去年12 月相比,今年1月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强劲的复苏。但另一方面,济从疫情的复苏将是渐进式的,即使是报复性的复苏也将是逐步实现的。当然,除了疫情进入尾声之外,能否报复性复苏还取决于其他条件;如1月初的分析所指出,主要条件一是政策宽松的力度,二是外围环境的演变。如此,预计2023 年我国GDP增长7.0% ,则2022 和2023 两年年均增速为5.0% ,实现报复性复苏。但笔者想强调指出的是,既然可能性较大,就应该争取实现;今年争取实现这种可能性有特别的意义,将大幅提升市场对今后我国经济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信心,而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点之一。这又意味着,今年各项经济政策应充分发力以促使这种可能性的实现。

屈宏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扩大制造业投资是重启经济的主要抓手

春节以来经济数据明显回暖,反映感染高峰过后人们对回归正常生活的强烈愿望得以释放。但疫情的疤痕效应不容低估。仅靠市场主体自身的修复还不足于实现整体经济好转和稳就业的目标,必须用好财政货币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加对受疫情伤害最大的中小未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的财政补助,适当增加地方债额度支持基建投资和稳住房地产投资都是今年扩内需稳就业的有共识的好的政策选项。但笔者认为支持制造业投资是实现今年经济好转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更重要的抓手。首先,制造业投资约占总投资需求的三分之一,占比超过基建和房地产,是我国投资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重振制造业是重启生产率增长隐形的关键。面临外部需求和供给侧双重挑战,亟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第一,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的力度。第二, 引导更多的信贷流向制造业。第三, 大力提振企业信心。 第四, 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

展开全文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地方财政预算,透露的信息?

2022年地方财政收入承压,中西部一般财政收入表现较好,主因能源价格上涨带动;东北受土地财政拖累,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近六成。地方债支持地方财政发力的同时,也导致其债务压力快速攀升,东北、西部地区付息压力抬升明显。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明显修复,但预算支出增速相对较低,或缘于基数效应与转移支付、地方债额度分批下达等。与2022年相比,2023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下达更早、额度更高,东部地区新增额度占比进一步抬升。与各地“两会”重点任务相匹配,保民生、扩内需、促产业发展等是地方财政重点支持方向。年初地方专项债对基建类项目支持力度提升,但各地侧重不同,中西部对农林水利、民生等项目支持力度相对较大,东部更多支持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管涛(中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新年“开门红”的经济成色

去年底起,随着防疫政策和房地产调控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复苏前景改善,国内出现了“强预期、弱现实”下的股汇双升行情。除一些日度、周度的人流物流等高频数据外,还有些月度数据如PMI、通胀和货币信贷等,可以让我们初步验证经济“开门红”的成色。 大企业景气改善较为明显,中小企业要继续关注。物价继续保持稳定,但结构性通胀苗头需要重视。货币信贷反映投资端不是问题但消费端还需加力。综上,1月份的月度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稳步回升,物价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但经济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稳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六个统筹,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巩固和加强经济回升势头,有效维护和提振市场发展信心。在市场预期引导方面,要避免矫枉过正。否则,若实际情况不达预期,有可能希望越大,最终失望越大。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产业链视角看如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当前中国“由制造到服务”的基础并不牢固:一是,制造业是连接“外循环”的重要抓手;二是,“由制造到服务”所需的消费升级动力并不强;三是,“过早去工业化”会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因此,需夯实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基本盘。多维度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一,2011年至今,中国工业增加值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面临印度、东南亚国家等低端分流和欧美再工业化的“两头挤”困境;三,中国传统产业虽正在向中高端升级,但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结构不均衡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四,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和生产效率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五,中国核心技术面临美国等国家的“卡脖子”科技封锁,突破当前局面关键是要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自主可控”视角看中国的优势和短板产业。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短板领域大多具备中低端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高端制造能力,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产业链的自主性提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如何破局?突破当前困境,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多主体、多举措共同努力。除了偏中长期的政策,如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资本市场给创新激励等以外,我们认为短期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执行度相对较高的方向着手:首先,需求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基础,有必要充分释放国内的消费需求;其次,充分用好各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并形成合力;再次,尽快出台看得见、获得感强的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家信心恢复;最后,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仍然需要做全球化的坚实拥趸。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春节后把脉中国消费者支出与预期

UBS Evidence Lab 在春节之后立即进行了新一期" 把脉消费" 调查,春节实际出行弱于节前预期,复工快于预期。我们预计消费活动会进一步常态化,消费从线上切换至线下的趋势可能贯穿2023 年。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名义增速或升至10-11%,实际增速升至7.8%。收入恢复、消费行为常态化、超额储蓄释放是消费反弹的三大主要驱动因素。我们认为经济重启和劳动力市场复苏带来的收入增长是今年消费反弹最主要的驱动力,此外超额储蓄小规模的初期释放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复苏。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3 年中国居民消费名义增速或升至10-11% ,实际增速升至7.8% 。消费行为进一步正常化和更多超额储蓄释放或有助于支撑2024 年及以后的消费复苏。

三、 投资策略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从贸易盈余到市场复苏

高频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的蓝图正渐次展开。但我们提示不宜过度解读二手房市场的回暖。二手房是沉没成本,一手房的转好方胜一筹。代客结汇顺差的增长跌至历史新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2022年,破纪录的外贸和经常账户盈余却未能转化为人民币的强势和股市上涨的动力。然而,随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预期和基本面修复,人民币的强势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当前,人民币波动率的平复和美元头寸降至中性均为中性的交易信号,北向买盘在短期停滞。交易员们暂时偃兵息甲,获利了结,重振旗鼓有待时日。 经济复苏的图景正渐次展开。稍安勿躁,静待时机。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需更多依靠内需中国国际收支内生动力总体稳健

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维持经常账户顺差、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的“一顺一逆”格局。经常账户盈余较同期显著扩增,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呈现持续较大逆差,储备资产存量小幅下降,净误差与遗漏项季度数据顺逆交替。中国国际收支的内生动力总体稳健,但部分项目频繁受到周期性因素扰动。展望2023年,随着中国经济内需复苏与国际人员往来恢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规模有望显著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大概率呈现上半年逆差、下半年顺差,储备资产继续维持基本稳定,净误差与遗漏项季度数据的波动性可能显著上升。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万亿美元真的“不翼而飞”了吗?

近年来,关于中国贸易投资顺差去向的猜疑不时出现,其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就是好事,国际收支某个项目出现逆差就是坏事。然而,在人民币汇率越来越市场化,央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基础国际收支与短期资本流动差额就必然呈现一顺一逆的自主平衡格局。目前,国内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国际收支数据披露已达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标准——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针对前述市场猜疑,解决之道是增加国际收支数据透明度: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进行针对性、及时性的舆论引导,解答市场疑虑;二是,对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统计口径差异,可以给出调整依据或方法,对于国际收支口径本身发生的变化,应该明确追溯调整的时间范围等;三是,研究提高数据公布频率,保证数据及时性,以减少市场的无端猜疑。归根结底,对于中国贸易投资顺差去向的猜疑,还是反映了各界对于违法违规的资本外逃的担心。对此,一方面,应该不断改进国际收支统计方法,降低净误差与遗漏规模及占比,提高统计质量,对对外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另一方面,需要坚持疏堵并举,在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的同时,根本之策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增强市场参与者的安全感、获得感,同时有序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变暗为明。显然,防范化解资本外逃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

一周新闻热点20230220-0226

房地产新闻一览

央行、银保监会: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商业银行向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发放开发建设贷款,期限一般3年,最长不超过5年。鼓励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主体发放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支持向自有产权的住房租赁企业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允许经营性贷款置换开发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对向非自有产权的住房租赁企业发放的经营性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上证报)

央行、银保监会: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央行、银保监会就《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增强金融机构住房租赁贷款投放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用于住房租赁的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投放。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专项用于租赁住房建设、购买和经营。鼓励优化债券发行流程,提高住房租赁债券发行效率,为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每日经济新闻)

银保监会再谈提前还房贷难:部分银行已制定服务方案近期办结数量明显增长、办理时限有所缩短近期银保监会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银行加快处理积压申请,做好提前还款服务。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商业银行正在优化相关金融服务,做好提前还款的办理工作。“有的银行制定了专门的客户提前还款服务方案和流程,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保证还款时间的可预期性;有的银行开展多渠道服务对接,设立房贷提前还款热线专席,为客户咨询及业务办理提供便利;有的银行在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部署提前还款预约功能,提升服务效能。”上述负责人介绍,从市场反映和了解的情况看,提前还款办结数量明显增长,办理时限有所缩短,提前还款困难的问题已逐步缓解。(证券时报)

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大对违规使用经营用途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监管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指导商业银行依据合同约定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畅通线上办理渠道,加快审批处理效率,做到客户少跑路、快办理。同时,将继续加大对违规使用经营用途贷款、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监管。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若有提前还贷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需求,请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情况,避免被不法中介机构误导,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证券时报)

江苏宿迁:中心城区购商品住房给予购房补贴,契税最高补贴100% 近日,江苏省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区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共二十条,主要内容围绕惠民补贴、助企纾困、金融支持、提升品质等方面。在减轻购房压力释放消费潜力方面,新政明确给予契税补贴,对个人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商品住房)的,给予所缴纳契税总额5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3万元,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所缴纳契税总额80%、100%的补贴。同时,给予购房补贴。对个人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商品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144㎡(含)以下的给予购房款(住宅部分)1.5%的补贴;单套建筑面积144㎡以上的给予购房款(住宅部分)1%的补贴。(每日经济新闻)

徐州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降至3.8% 为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文件精神,接到江苏省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通知,并结合徐州房地产市场形势,2月20日起,徐州市下调新发放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至3.8%。(徐州发布)

新疆: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不超实际房价80%近日,新疆住房公积金网站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规范》,3月1日起实施。业务规范提出,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不超过实际房价(不包含单独注明的车库、车位价款,建筑面积超过144平方米的普通住宅按144平方米计算房屋总价)的80%。所购住房为商品房的,实际房价为合同价;所购住房为再交易住房的,实际房价不超过交易价、计税价、内部稽核价中的最低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置换为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实际贷款额度不超过商业贷款余额。(中国房地产网)

扬州楼市政策调整取消二手房限售据“扬州发布”2月20日消息,江苏省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了《关于积极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共有8条措施,对放宽新房购买条件、完善二手房交易政策、鼓励人才和多孩家庭购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具体来看,《通知》中最受市场关注的内容之一,是明确在市区新购买改善性住房的,其原有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即可上市交易。此外,《通知》第三条提出,实行新发放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阶段性将全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现行的LPR-20BP调整为LPR-50BP。业内普遍认为,扬州首套房贷款的利率下限将由之前的“最低4.1%”下调至“最低3.8%”。(证券日报)

常州拟取消新房2年限售期限常州将因城施策,从四个方面出台10条措施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常州计划提高多孩家庭首次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在家庭实际可贷额度的基础上,二孩家庭再增加20万元、三孩家庭再增加30万元。同时,为进一步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强市场流动性,我市将取消新建商品住房2年的限售期限,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即可上市交易。(常州日报)

基金新闻一览

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证监会20日发布消息,为进一步发挥私募基金多元化资产配置、专业投资运作优势,满足不动产领域合理融资需求,近日,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证监会表示,此次试点工作是证监会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 根据证监会消息,此次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符合一定条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按照试点要求募集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进行不动产投资试点。证监会消息称,考虑到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等特点,投资者需要有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试点基金产品的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有自然人投资者的,自然人投资者合计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基金实缴金额的20%,基金投资方式也将有一定限制。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首轮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在符合一定要求前提下可以扩募。(新华社)

中基协:截至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25万亿元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7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25万亿元。(证券时报)

ETF产品迎来发行“小阳春”ETF新产品密集发行,既有稀有金属、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细分主题ETF、也有增强策略类ETF,还有不少跨境ETF等新品。其中,指数增强ETF成今年“黑马”,颇受市场追捧。多位公募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正围绕细分主题赛道积极布局新产品。今年来看,随着市场的回暖,ETF发行有望出现回暖,各类型工具产品仍会继续丰富,进一步匹配投资者更为广泛的工具产品需求。(中国基金报)

央行、银保监会: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在把控风险前提下,募集资金用于住房租赁企业持有并经营长期租赁住房。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份额交易流通,促进长期稳定经营, 防范短期炒作。优先支持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区域以及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为利用各类建设用地(含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空闲土地等)依法依规建设和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一财经)

证监会:强化对“伪市值管理”的精准打击 严惩相关违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专业操盘手等 2月24日,证监会表示,针对“伪市值管理”类操纵案件,证监会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稳妥处理案件查办与公司经营、风险处置等的关系,谨慎把握调查工作节奏、时间节点等,严把证据关、法律适用关,密切上下游执法协作,精准施策,避免“误打误伤”。另一方面,坚持全覆盖全方位追责,对参与配合“伪市值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上中下游全面调查,严肃惩处相关违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私募机构及从业人员、配资中介、专业操盘手等。(证监会网站)

布局中国市场外商独资公募产品“上新”提速 自2020年8月份首家外商独资公募获批设立,短短两年半的时间,海外资管巨头通过新设或股权变更两种方式“跑步”布局中国公募市场。目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7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分别为施罗德、上投摩根、贝莱德、富达、泰达宏利、路博迈、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证券日报)

40只权益类基金年内回报率超15% 动漫游戏ETF领跑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今年以来,共有40只权益类基金年内回报率超过15%,其中指数型基金占比过半,共23只,主要包括动漫游戏ETF、云计算与大数据ETF、人工智能ETF三种 。动漫游戏ETF大涨原因主要在于行业景气度向好。2023年1月、2月游戏版号呈常态化,分别发放88个、87个,相较去年版号恢复后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积极信号代表着游戏行业产品供给有望持续复苏,个股普遍上涨。 (证券时报)

ETF总规模超1.6万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发稿,国内全市场ETF基金数目已增至760只,规模突破1.6万亿元。今年以来,ETF总规模增加逾46亿元,日均成交额增加近3亿元,规模与成交活跃度稳步攀升。份额变动方面,货币型ETF和股票型行业指数ETF近一个月增幅居前,增幅分别为144.77亿份、86.20亿份。而股票型规模指数ETF和跨境型ETF份额收缩居前,分别减少64.77亿份和30.13亿份。不过,近一周跨境型ETF份额有所增长,增幅为14.23亿份;股票型行业指数ETF也持续活跃,份额增幅为44.23亿份。(经济参考报)

异常交易监管加强伪量化被套上“紧箍咒” 日前,沪深交易所发布《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类型和标准作出规定。其中,针对“打板”和“封板”行为的监控受到市场关注,有观点认为,部分机构的高频量化和“T+0”策略会受到影响,盈利难度大大增加。不过,多家量化私募向记者表示,当前大部分量化私募的选股模型以中周期为主,不会受此影响,而对游资的短线交易行为及以“手动操作打板”模式的伪量化机构会有很大限制。在此基础上,相关规则出台有利于量化行业更加注重合规,营造良好生态。(中证报)

经济新闻一览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常会,要求多措并举巩固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势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汇报,部署做好今年全国两会听取代表和委员意见建议工作;听取落实涉企收费优惠政策和整治违规收费情况汇报,要求进一步巩固整治乱收费成果。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回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仍较困难,要把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与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紧密结合起来。已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中的一些减税降费政策仍有发挥效应的空间,要深入抓好落实。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健全长效监 管机制。多措并举提振市场预期,巩固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势头。(新华社)

五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意见2023年2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各提出三十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积极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为横琴、前海两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央视财经)

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搞好跨周期调节,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助力实现促消费、扩投资、带就业的综合效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第一财经)

央行:严控增量风险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压降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进一步深化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能,不断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发挥风险差别费率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早期纠正的权威性。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确保处置措施有效执行和落地。(新浪财经)

央行:努力推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日,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要求,2023年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聚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着力推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聚焦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着力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投诉管理高质量发展;聚焦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推动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督检查高质量发展;聚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着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推动党建和业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新财经)

国资委:推动央企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 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介绍,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是:按照“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聚焦实现“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推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成绩;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重点工作为:一是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二是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三是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五是加快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六是更好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七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八是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九是加强党对国资央企工作的全面领导。(每日经济新闻)

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14.5%中国商务部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4.5%。 分行业看,1月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4.5%,高技术服务业增长59.6%。(中国新闻网)

1月份保险资管业协会登记产品规模557.26亿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消息,今年1月,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36只,同比减少14.29%;登记规模达557.26亿元,同比减少29.37%。其中,债权投资计划35只,规模为507.26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减少5.41%、12.39%;股权投资计划1只,规模为50亿元,数量同比减少50%,规模同比增长19.05%;保险私募基金未有登记,2022年同期登记3只,规模达168.01亿元。(新浪)

中基协:1月份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增备案规模环比增长49.41%2月22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2023年1月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运行情况简报》显示,2023年1月份,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备案确认103只,新增备案规模合计1063.66亿元。1月份新增备案规模环比增长49.41%,同比减少19.00%。截至2023年1月底,存续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2206只,存续规模19540.34亿元,存续规模较上月增长0.31%。(证券日报 )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近段时间,2023年养老金上调利好频频释放。北京、宁夏等地表示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时多地出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方案。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成为提升养老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受访专家表示,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需更好发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保障作用。(经济参考报)

市场监管总局: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制度建设2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2023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其中提出,要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标准参考数据管理制度研究,在部分重点领域启动标准参考数据库建设。征集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领域方向建议,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领域培育建立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遂选推广一批计量数据应用案例。(北京商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与境外接收方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个人信息适用本办法。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情形: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处理个人信息不满100万人的、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不满10万人的、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敏感个人信息不满1万人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网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采取数量拆分等手段,将依法应当通过出境安全评估的个人信息通过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向境外提供。《办法》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前,应当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明确了重点评估内容。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标准合同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备案。(中国网财经)

银保监会:理财产品净值化率超过95% 银保监会24日介绍,银行理财业务五年整改转型圆满完成,理财公司“洁净起步”。银保监会推进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坚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通过产品净值波动向投资者真实传递风险与盈亏。目前,理财产品净值化率超过95%,较资管新规发布时提高80.4个百分点。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设立独立法人理财公司专营理财业务,强化与母行的风险隔离,目前已批准设立31家,其中开业30家,发行的理财产品共22.2万亿元,占市场全部理财产品的80%,理财公司专营格局基本建立,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上证报)

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超60% 拐点还没有到来,银行理财还在承受规模下降的压力。今年1月,银行理财规模继续保持收缩之势。记者调查获悉,今年1月,11家规模前列的理财公司产品(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管理规模单月下降约8300亿元。与此同时,“跷跷板”效应更为明显,央行1月份数据显示,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日前,中国理财网披露的2022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年报显示,过去一 年投资者数量持续提升的同时,投资者投资风格更趋于保守。而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例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证券时报)

可转债转股率低,上市银行多渠道“补血” 目前市场上共有19只上市银行可转债,整体来看,上市银行可转债的转股率偏低。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转债资本补充能力有限。在监管层重视金融业资本管理的背景下,银行业或将延续近年来加强外源性资本补充的趋势。近期已有多家银行披露资本补充方案相关进展的公告,包括定增、配股等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上证报)

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调资金流向监管加码多数银行消费贷利率较年初有较大幅度下调,部分银行的消费贷最低利率已降至4%以下。目前,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消费贷的最低年化利率均以“3”开头,多数在3.6%-3.9%之间,线上审批的最高额度在20万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消费贷资金流向的整治。1月份以来,黑龙江、江西、广西等多地银保监局开出近10张罚单,涉及问题包括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偿还贷款本息、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资金流入证券公司等。针对未来消费贷资金流向监控,业内表示,应将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借款 人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个人消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适时建立灰名单、黑名单等制度。(中证报)

2022年超150家商业银行支持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2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荣海楼介绍,近年来,税务部门大力推行电子缴税,着力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目前已实现99%的纳税申报网上办理,95%以上的税款通过电子缴税方式缴纳入库。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超150家商业银行支持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共办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31万笔,税款575亿元。今年将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部署安排,不断改进完善,进一步扩大全国跨省异地电子缴税推广成果。(央广网)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2月20日发布报告预测,2023年旅游市场全年“稳开高走,持续回暖”,暑期有望迎来全面复苏。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73%,约恢复至2019年的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89%,约恢复至2019年的71%。2023年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复至疫情前的31.5%。(新华财经)

人民币连续三年成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数据,2022年,深圳与香港间人民币跨境收付额达2.6万亿元,占同口径本外币跨境收付额的51.3%,人民币连续三年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央视财经)

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1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5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40%和2.75%。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包括美、欧、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央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投标总量超过700亿元,约为发行量的2.8倍,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央行官网)

乘联会: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135万辆 同比增长7.2%乘联会表示,据2月调研显示,占总体市场约八成左右的厂商零售目标较上月环比微增,初步推算本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在135万辆左右,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7.2%。其中新能源逐渐回温,零售40万辆左右,环比增长20.3%,同比增长46.6%,渗透率约29.6%。(新浪财经)

美联储公布2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将继续加息步伐北京时间2月23日凌晨3点,美联储发布1月31日至2月1日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公布的内容,美联储表示,虽然有迹象表明通胀正在下降,但不足以抵消进一步加息的必要性,目前通胀率“仍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仍然非常紧张,导致工资和价格持续面临上行压力。”因此,美联储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这是自2022年3月以来的最小加息幅度。据会议纪要显示,几乎所有与会者都支持这一决定,并同意在通胀得到控制之前继续加息步伐。(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4.7%,前值为4.4% 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4.7%,预估为4.3%,前值为4.4%;美国1月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上升0.6%,预估为0.4%,前值为0.3%。(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美国最早可能在6月份出现债务违约当地时间2月22日,据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BPC)预测,如果美国国会议员和白宫不能就提高联邦债务上限达成协议,美国最早可能在6月份出现债务违约。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去年预测债务违约最早将于2023年第三季度到来。但由于美国政府延长联邦学生贷款偿还暂停期的决定,国会去年年底通过的大约1.7万亿美元的2023财年支出法案以及通胀等重大经济变化,导致预计的债务违约时间被提早到了6月份。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警告称,立法者在夏初至初秋之前必须提高债务上限,否则将面临违约的风险,届时经济可能会受到损害。(央视新闻;贝 塔)

俄罗斯2022年GDP下降2.1%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下降2.1%。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大幅下滑,矿业、农业、建筑业出现增长。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制裁,俄罗斯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另外俄罗斯央行20日预计,俄罗斯2023年经济将处于萎缩1%到增长1%的区间。(央视财经)

欧元区2023年1月通胀率为8.6%当地时间2月23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2023年1月,欧元区通胀率为8.6%,较去年12月的9.2%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1%。欧盟1月份通胀率为10%,较去年12月的10.4%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6%。食品超越能源成为推高通胀的首要因素。(央视新闻)

全球首例中央对手方金融测试案例司法意见公开宣告2月22日,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宣告中央对手清算业务违约处置测试案例司法意见,标志着全球首例中央对手方金融测试案例,也是全国首例金融测试案例在银行间市场的全面落地。意见从司法角度认定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违约处置规则符合生效要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同时对违约处置行为合理性予以认可。该案例是对银行间市场衍生品违约处置规则和行为的全面法律风险压力测试,有助于提升金融基础设施规则的法律确定性,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明确的规则指引。(中国金融新闻网)

福布斯公布2023香港50富豪榜《福布斯》杂志新近公布2023福布斯香港50富豪榜,香港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以390亿美元蝉联榜首。 香港去年经济收缩,今年上榜的50位富豪的总财富由3280亿美元微跌至3240亿美元。 (中国新闻网)

网易2022年营收965亿元 2月22日,网易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和2022年财报。2022年四季度网易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48亿元,上年同期66亿元。2022年网易营收965亿元,较上年增长10.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228亿元,较上年增长15.4%。具体到业务,2022年网易游戏和相关增值服务营收746亿元;有道营收50亿元;云音乐营收90亿元;创新业务和其他业务营收79亿元。(北京商报)

股债汇新闻一览

国家外汇局:1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14.29万亿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24日公布《2023年1月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概况数据》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14.2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10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2.62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39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1.6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72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5.6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84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8.60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27万亿美元)。(中新经纬)

央行: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央行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下一阶段,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第一财经)

国台办:支持符合条件的台企在A股上市2月22日,国台办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金融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台企在A股上市,为台胞台商提供更多元高效的金融服务。2022年有10家台企在A股上市,数量创历年新高,目前在A股上市台企累计达59家。福建于2019年3月在平潭开展“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试点,目前已实现全省全覆盖,为持证台商台胞提供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业务手续等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今年1月末已为373位台胞、233家台企颁发证书,累计提供授信139.69亿元人民币。浙江会同当地金融机构为台胞发放台胞专属台融卡信用卡,截至2022年底共发放3353张,总授信金额5562万元人民币。江苏信保2022年累计为30多家台企提供融资增信保额超30亿元人民币。(证券时报)

证监会: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将于4月24日正式实施 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更好地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权益资产配置的需求,近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于2023年4月24日正式实施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开放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沪深港通交易日。实施后,港股通首次新增交易日为4月27日、4月28日,沪深股通首次新增交易日为5月25日。(央视财经)

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债券现券交易8283亿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业务运行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以法人为统计口径,52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入市,当月新增1家;78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当月新增3家。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现券交易8283亿元,同比减少42%、环比减少5%,交易量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约5%。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入债券4114亿元,卖出债券4169亿元,净卖出55亿元。(金融时报)

中证协:2022年券商承销科创债规模超千亿元2月2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2年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显示,2022年度作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共30家,承销83只债券,合计金额1028.41亿元。数据显示,绿色公司债券方面,2022年度作为绿色公司债券主承销商或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管理人的证券公司共55家,承销(或管理)152只债券(或产品),合计金额1716.58亿元;其中,资产证券化产品55只,合计金额771.13亿元。(证券日报)

中期协:截至2022年底中国期货公司总资产约1.7万亿元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21日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期货公司总资产约1.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净资产184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06%和14.07%。经纪业务收入233.75亿元,同比下降25.79%;交易咨询业务收入1.15亿元,同比下降34.66%;资产管理业务收入9.95亿元,同比下降18.04%;风险管理业务收入2413.81亿元,同比下降8.17%。(中新财经)

沪深交易所将开展全面注册制改革测试沪深交易所2月22日发布通知称,为确保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技术准备工作顺利推进,沪深交易所将于2月25日联合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或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中证金融组织开展全面注册制改革摸底测试,通过模拟沪深两市股票及存托凭证交易、非交易等业务的委托申报、成交回报、行情接收、清算交收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转融通等业务处理过程,检验市场参与各方技术系统的正确性。上交所将在2月27日至3月10日组织开展全天候专项测试,3月18日开展第一次全网测试;深交所2月25日将在生产环境提供预测试服务,3月18日将组织第一次全 网测试。(证券时报)

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新发布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外汇管理工作法治化,提升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新发布《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以便社会公众查询使用。 更新后的《目录》共收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外汇管理主要法规194件,按照综合、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统计、外汇检查与法规适用、外汇科技管理等八大项目分类,并根据具体业务类型分为若干子项。本次《目录》新增文件主要涉及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证券市场投资外汇管理、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等。(中国金融新闻网)

港交所公布2022年全年业绩 新股市场回暖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简称“港交所”)23日公布2022年全年业绩,当年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84.56亿港元,同比下跌12%。港交所公告显示,由于交易及结算费、存管服务费及上市费减少,主要业务收入较2021年下跌9%,但保证金投资收益净额增加及衍生产品市场交易费增加,已抵消部分跌幅。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新高,达322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上升21%。(新华社)

央行:1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3319.7亿元 环比增加0.7% 央行公布2023年1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1月末,上证指数收于3255.7点,环比上涨166.4点,涨幅为5.4%;深证成指收于12001.3点,环比上涨985.3点,涨幅为8.9%。1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3319.7亿元,环比增加0.7%;深市日均交易量为4581.6亿元,环比增加0.1%。(中证报)

北交所做市交易上线北交所开始竞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并行北京证券交易所做市交易业务20日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北交所开始实施竞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并行的混合交易制度。目前共有13家券商参与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首批做市标的股票共36只,总市值约1100亿元。其中,22只股票为北证50成份股。总体来看,首批做市标的股票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央视财经)

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平稳启动标的股票首日成交额较上周日均增长7.37% 2月20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正式启动。业务上线首日,北证50指数上涨0.59%;开展做市交易业务的股票成交额较上周日均增长7.37%,价格平均上涨1.66%,运行总体平稳。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启动,对北交所市场流动性的提升起到积极效应。一是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做市股票成交额放大。二是促进了流动性指标的改善。三是做市成交向北证50指数成份股聚拢。首日做市商买卖成交合计2476.03万元,22家北证50成分股做市成交1928.19万元,占比77.87%。(央广网)

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14家主板在审企业首发申请获受理2月20日起,沪深交易所开始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申请,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当晚,沪深交易所网站信息显示,已有14家主板在审企业的首发申请获受理,沪市和深市各7家。根据证监会对在审主板项目的新老划断安排,2月20日至3月3日,沪深交易所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3月4日起,沪深交易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每日经济新闻)

中证协明确网下打新规则衔接安排网下投资者管理系统将于2月26日完成相应调整 2月20日,从券商人处获悉,为稳步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工作,确保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工作有序街接、平稳过渡,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明确了街接工作安排。其中,期货公司调整为专业机构投资者,中证协网下投资者管理系统将于2月26日完成相应调整;全面注册制相关自律规则施行后的核准制项目的网下投资者行为规范仍适用原有规则的相关规定,作为主承销商的券商适用原有关规则的核查标准对网下投资者予以核查。(中证报)

年内27只新股无一破发2023年以来,打新行情出现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共有27只新股实现上市,无一股上市首日收盘出现破发。截至2月20日,2023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有25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在20%以上,占比为93%。目前共有11只主板新股的审核状态为“正在发行”。这11只主板新股中,有7只本周启动打新,其中3只20日即启动打新。(证券时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30220-0226

房地产

民生证券:

销售回暖情况方面,2月节后各地项目均出现了来访量、转化率和成交量的全面提升,超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原因是:1)1月春节假期和疫后调整推迟成交积累至2月集中释放;2)原本观望的购房者在经济复苏积极宣传下信心提升;3)成交数据放量后价格敏感的刚需心态由“恐跌”转为“怕涨”,扎堆入市效应加剧。从结构上看,去年销售压力大的城市如南京、郑州、温州、天津等,2月回暖力度明显强于杭州、合肥、成都等去年市场热度较高的城市;去年滞销的刚需板块项目同样在这一波反弹中表现更好。企业对市场回暖的可持续性看法偏谨慎并加快推盘节奏,认为需要两个月以上的观察才能判断是否复苏。

开工保交付方面,节后各地陆续督促企业举行复工仪式,加快纾困基金发放,销售改善也为部分项目带来推进施工的回款,整体复工的问题项目数量高于年前。如郑州,包括已停工十年左右的启福城在内的5个典型问题项目已拿到纾困基金,从项目外立面便可看出变化;其余300多个问题项目也在积极申请纾困基金过程中。后续如销售能进一步恢复,则“后进先出”的纾困基金运行模式将能更高效应用到更多问题项目中。

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方面,在此次试点前,投向地产开发项目的股权投资资金便存在已久,其融资对象与“私募”相同,主要以合伙企业的形式出现,不备案亦能实现项目投资。 此次试点相当于将原本间接的投资形式合规化,省去了一些产品结构设计和条款上的繁琐步骤,减少了合作纠纷的可能,从募资对象范围来看实质并没有扩大。然而该政策首次明确认可社会资本投向存量住宅项目,也再度证明了我们此前强调的,金融端政策主要目的已从纾困企业转为刺激房地产投资,尤其是加快盘活出险企业存量项目,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

中信证券:

2月20日,为落实党中央及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证监会宣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我们相信私募基金规范化参与房地产市场,将为优质房企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助力。中期而言,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有望与公募REITs一起推动房地产的现代化,即建设“投融管退”的通路。

事项:2月20日证监会宣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证监会将指导基金业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支持不动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不动产资产业态覆盖面广,鼓励投资者广泛参与。通知明确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含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几乎涵盖了所有房地产类资产,并不只局限于个别“政策红利型资产”;通知要求试点基金产品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得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合计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实缴金额的20%。试点基金在符合一定前提下可以扩募,并鼓励境外投资者以QFLP方式投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我们认为本次试点将大部分不动产业态一次性纳入,充分体现了监管机构盘活存量资产、满足合理融资需求的态度。

差异化安排预计将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功能,对优质房企发展形成实质性助力。本次试点方案充分考虑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规模较大、期限较长且基金底层投资项目通常需要较大额度资金补充等特点,明确符合条件的基金在为被投企业提供借款或担保时将在现行规定的股债比限制方面进行差异化安排,以适应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我们相信,私募基金大规模、规范化地参与房地产行业投资将大幅优化我国不动产资产定价体系,有效缓解行业部分企业的融资困境,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对具备资产运营管理能力、手握优质存量资产的房企发展带来实质性助力。

中长期而言,公募REITs市场底层资产范围也有望向房地产类进一步扩大。 当前公募REITs市场底层资产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2022年12月8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将“加快打造REITs市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研究推动试点范围扩展到市场化的长租房及商业不动产领域”,标志着我国公募REITs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底层资产类型增加与规模扩容。中期而言,我们认为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将与我国公募REITs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补足我国不动产领域“投融管退”良性循环中的关键短板。

房地产定义的现代化,持续利好具备核心资产和运营能力的企业。房地产开发并不是一个成长性行业,但房地产业不止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是指不动产的营建,运营,管理,服务和相关交易的一系列内容。随着房地产定义的现代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空间也显现出来。企业一旦持有具备稳定现金流入的不动产,则其存量资源可能会被加快盘活。具备资产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也将受益于这一持续的改革。

债市

中信证券:

中央确定债务化解基调后,城投市场军心再稳,对2023年隐债置换再启的憧憬也愈发强烈。 隐性债务的概念提出虽未太久,但地方债务管控的却早已开始。通过回顾我国两轮全面铺开的债务置换工作,新一轮债务置换周期有开启迹象。在新的债务置换维度下,有多少规模债务需进行置换?又将以何种形式展开置换?该如何看待置换过程中面临的调整?本文将逐一作答。

中央定调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城投市场军心再稳。2月16日发表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到了对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思路,奠定了2023年化债的基调。文章表明隐性债务的化解需要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也提出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显示对待债务的一视同仁;地方融资平台的分类转型以及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也同样不可忽视。中央定调债务化解一定程度稳定了城投市场军心。

隐性债务概念提出虽未有太久历史,但地方债务管控早已开始。2008年国务院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后,地方债务压力水涨船高,也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唯一合法方式,此后第一轮债务置换工作开始启动;2017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隐性债务的概念,隐债话题迈进历史舞台;2018年8月,国务院下发27号文,明确隐性债务的口径为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间接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我国共推行两轮主动介入且全面铺开的债务置换工作。自“新预算法”发布以来,我国共主动介入且全面铺开的实施了两次债务置换工作。第一轮为2015年开始的用地方政府债来置换非债券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工作,合计发行置换债12.2万亿元,改善了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第二轮为2019年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与第一轮最大的区别是明确了隐性债务的化解任务,并推出了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

广发证券:

2022年9月-2023年2月,国发18号文、财预137号文和银保监11号文先后发布,其中财预137号文明确“指导山东逐步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水平。”银保监11号文要求“指导银行机构完善大型企业债务融资监测预警机制,提前制定接续融资和债务重组预案。”以及“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山东省整体经济财政实力较强,但部分区域债务负担较重,债务率水平较高,并且债务结构较差,引发市场担忧。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山东省城投非标违约和商票逾期等负面事件频发,范围扩大到青岛市的城投平台,导致区域信用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山东省负面舆情持续发酵、区域信用环境不断恶化,山东省城投债收益率上行,净融资收缩。

中央的接连发文,有意推动山东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并且也多处提到了关于债务风险的妥善化解。从当前的债券表现来看,山东的债务问题,已经不单是召开过恳谈会的潍坊,而是已经蔓延到了经济体量更大的青岛,所以可能需要省内更高的领导层级关注,尽早行动,更快修复市场情绪,降低融资成本,为其高质量发展腾挪出时间和空间。

具体到城投债务风险化解,主要依赖三个重要变量:经济财政基本面、债务管控和金融资源。当经济财政基本面和金融资源这两个变量短期难以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债务管控变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看,镇江债务风险化解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案例之一。与山东省类似,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财政大省,镇江市债务规模不断累积,债务风险加大,导致其城投债一二级市场均走弱。2019年以来,镇江通过借新还旧、地方债置换等平滑债务压力,并且债务管控得当,未发生过影响较大的负面事件。受益于此,2019年以来镇江市城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市场认可度逐渐提高,融资成本逐渐下降,融资期限结构也有所优化。

总结来说,山东的债务风险化解之路,短期内需要重视债务问题,提高债务管控能力,降低高风险地区的债务水平,重塑市场信心,改善再融资环境,为其高质量发展腾挪出时间和空间。长期来看,需要提高整体经济财政实力和偿债能力,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债务问题。

股市

中信建投:

●逐浪上行中的牛回头

年初上涨行情的重要驱动因素是疫情快速过峰后投资者对经济修复的乐观预期,当下预期进入兑现。全国两会临近,从历史上看市场往往提前兑现政策预期,会议期间政策力度也可能低于预期;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或将是市场关注的下一个风险点,特别是部分地区城投债可能出现的违约和市场波动风险。海外高通胀环境长达40年的缺失让市场习惯了只要加息最猛烈的时间过去,就可以很快预期降息的思考模式,强劲的非农和通胀数据使得前期乐观预期得到明显修正。

●调整期是布局机会

当前市场并无系统性风险,性价比仍然相对占优,担忧在于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力度较弱,但对于市场而言,关键是经济景气度变化的方向,且事实上弱复苏才是对A股最有利的经济环境。流动性层面,在熊转牛的资金演绎过程中,不同的增量资金有着不同的入场节奏,后续居民部门超额储蓄有望接力,增量资金后备充足。把握时代背景,信息化之后,将是智能化创新周期,中国高质量发展未来的重点在于人工智能的浪潮。

●行业配置:紧握科技主线

盈利维度:行业23年盈利预测普遍调升,高基数盈利增速下滑及低基数盈利增速改善的收敛环境下,相比于景气排序,景气环比改善排序比对行业股价收益率影响的重要性加强。

估值维度:目前尚未构成影响行业股价收益率差异的主要矛盾。

资金维度:在景气预期向上基础上,重视主动型基金低配行业。

综合盈利(同时考虑绝对增速+环比增速,其中对环比增速变化大小给予更高权重)、估值、机构配置、中期产业周期位置及供需缺口影响五大因素来看,当前配置角度行业打分靠前的板块主要包括:医药、芯片设计/消费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装修建材/工业金属、新能源运营/风光。

●主题投资:数字经济+国企改革

中信证券:

逆全球化大背景下,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事件加剧了“安全”在各国决策中的重要性。 欧美等国近年来通过制造业回流、排外的贸易协定、技术封锁等方式试图降低对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国内政策方面,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了科技和安全,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安全”有望成为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具备产业空间和业绩弹性的成长主线,当前时点建议战略性配置“四大安全”,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粮食安全。

逆全球化趋势叠加疫情冲击,“安全”在各国决策中的权重提升。

1)逆全球化背景下,欧美等国密集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以试图降低对于中国的依赖度。伴随生产力进步和要素流通效率的提升,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主要国家依靠自己优势产业定位,在全球产业链的精细分工中共享成长红利,全球贸易额占GDP比重自1960年的24%最高提升至2008年的61%。但2008年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波折,尤其最近三年受疫情、地缘冲突等事件冲击,欧美等国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国在近期密集出台三种类型的贸易保护政策以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度,包括:①对特定企业/产业加大扶持以吸引制造业回流;②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多边贸易协定;③通过实体清单等方式直接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及禁运。

2)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了科技和安全,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国内政策对安全的定位明显提升,“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单独以第11部分形式专门阐述,内容涵盖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国际安全等各方面,显示出中央在应对国际严峻形势、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方面的忧患意识和前瞻谋划,预计后续产业政策或将密集出台,用于切实保证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3)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安全”领域的投资方法论有以下3点重要特征:

①“安全”优先于“效率”,但风险情形下,对安全的投入反而可以保障效率:以疫情期间汽车芯片短缺为例,实现技术突破、自供产能的整车厂交付量受缺芯影响明显更小。②政府/国企在“安全”投资中扮演重要的引导作用:技术研发或追赶均承担较大风险,且短期来看经济性相对有限,因此整个安全投资需要产业政策持续引导,复盘美国20世纪的技术进步,联邦政府的研发方向引导、模式创新支持、长期持续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安全”投资相比价值投资更加偏向产业早期阶段:当前一级市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往“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方向倾斜,二级市场安全主题投资也更类似风险投资,存在ROE偏低、净利润增速不稳定等问题,先进入者会承担更高的风险,但可以享受到资本持续流入带来的估值抬升,长期来看也可能分享到新技术落地带来潜在的产业增长。

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安全”有望成为具备产业空间和业绩弹性的成长主线。 复盘过去十年的经济底部复苏过程,政策在初期多采用基建地产和产业政策的方式托底经济和市场预期。对应到A股市场上,第一轮底部反转的估值修复行情往往持续一个季度左右,体现为宽基指数的普涨,但随后经济复苏过程中,投资者开始转向能够跑赢宏观增速的“成长”,大都会落地到当时具备时代特色的成长产业,最终体现出明显的超额收益,例如2013年消费电子渗透率快速提升、2016年移动互联浪潮、2019年之后先进制造业的萌芽和快速发展。本轮A股底部反转行情始于2022年10月,在资金推动下,食品饮料、北向重仓股动态估值分别修复到2019年第一轮复苏行情的九成、六成水平,短期估值弹性相对有限,展望2023年开启的经济复苏周期,“安全”领域是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政策有意愿加杠杆、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重要方向,有望形成新一轮具备产业空间和业绩弹性的成长主线。

战略配置“四大安全”:

1)能源资源安全:关注传统能源保供、新能源内需扩张、供需偏紧的关键矿产资源。对于传统能源(例如煤炭、油气),2023年预计上游资源品价格中枢回落,但能源安全延续“保供”基调,使得供给端或温和增长,最终上游资源品盈利能力维持较高水平;对于新能源,当前国内风光储项目储备丰富,关注相关产业降本增效大趋势下的内需扩张进度;此外,建议关注稀土、钨、钼等供需格局偏紧的关键资源品。

2)科技安全:重点关注半导体产业链安全、信创安全、数字经济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诸多“卡脖子”的科技领域十分重要,其中半导体供应链本土化趋势明确,全球景气提升、国产替代加速,当下产业发展重点关注设备、零部件、材料、高端芯片等环节;信创安全方面,需求端各行业数字化、降本增效诉求强烈,供给端产品服务相对成熟,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数字经济安全方面,运营商、ICT设备、IDC、光模块等更加受益。

3)国防安全:“强军目标”再提速,关注长周期、高景气赛道。二十大报告强调“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强军目标”迎提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军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以来的关联交易规模等前瞻数据表明,军机产业中的中直及西飞产业链或出现较大改善,航空发动机产业则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而导弹产业链或将明显放量,重点推荐四个方向,包括军用集成电路、导弹、航发产业链、新装备。

4)粮食安全:关注“一号文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二十大”后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继续为种业和粮食种植板块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提升生物育种产业化落地的政策高确定性。种业和生物育种方面,建议重点关注生物育种产业化机会,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粮食种植方面,建议关注优质粮食种植企业的业绩景气度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