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 楼前 乐此不疲 为啥 社交

鼓楼前“打卡”排队,为啥乐此不疲?网友:这叫“美食社交”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5 06:31: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褚英硕

一眼看不到头的长队,动不动要排一两个小时,只为买一份刚上新的奶酪罐子, 北京鼓楼商圈的一家糕点店又成了网红美食……在一群探店博主推动下的“流量美食”,让无数年轻人痴迷,疯狂“打卡”的背后只是为了尝尝鲜儿吗?

代排3小时 挣了170元

上午十时许,鼓楼附近,刚开门不久的网红糕点店门前已站了十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食客还在陆陆续续地赶往队尾。临近中午,占了人行道一大半的长队已近百人,从队尾望去,已看不到店门了。

糕点店只开了一个窗口,一名店员站在柜台内按照顾客的需求,拿货、装袋、收银……虽然忙个不停,但效率并不高。等待时间一长,队伍中有人开始着急了,“动作太慢了,就不能再开一个窗口吗?”

另一名店员站在店门口,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大声喊,“后面的人要等一个小时以上,排到了您我也不敢保证每种口味都有。”

这时,两三个人不停地在队尾处附近溜达,看见来排队的人就凑上前悄声说,“要奶酪罐子吗?我手里有现成的,想要您来这边!”

将顾客引到旁边的“黄牛”,打开电动车尾箱,里面装着六七个奶酪罐子。“要什么口味儿的?买一个加30元,两个加50元。”

几名从队尾走出来的年轻人跟着“黄牛”看了看,嫌价格贵又回到队伍中。

“排队的人太多了,至少要等一个小时,等待费一小时40元……你要是非得吃这口儿,我就排了啊。”队伍中,一名外卖小哥在给顾客打电话。

“最近代排奶酪罐子的订单特别多,我们买完后给顾客送过去,每单光等待费就能赚40到120元,最长一次我排了3个多小时,一单挣了170元。”外卖小哥一边排队,一边不停用手机刷新着新的跑腿订单,“奶酪罐子每人限购两份,要凑齐订单上的东西,我一天得来回排好几次。跑腿费加等待费又得加好几倍,真不知道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痴迷这个?我可不舍得花这么多钱就为了尝尝鲜儿,也不知道它到底好吃在哪儿?”

展开全文

店外排队火爆的场景,让路人也不禁好奇,“这儿排什么呢?”“听说又是一家网红店,有这么好吃吗?”

一位探店的博主透露: 鼓楼大街,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百年老街,又有网络的推动,一些美食都有可能成网红。因此,各种网红店也相继落户在此地,探店的博主更是争先恐后地前往测评……到网上一查,“北京首家实体”“火爆全网”的标签可不少。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尝尝鲜儿也只是表面的现象,“流量美食”已成为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

“美食社交”能发张图片排队也值了

记者发现,在网红店门口排队的人群中,最多的是结伴而来的年轻人。

“看了十几个测评视频,把网红美食说得太诱人了。身边不少朋友和同学都来‘打卡’了,我们特意来看看。”李萍和朋友中午12时53分赶到糕点店时,门前的队伍已经排了几十米。两人刷着手机,兴奋地讨论着。说着,两人还在店前拍了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里,“就是发这张照片,排一会儿队,也值了。”

赵琳手里端着一杯鼓楼的另一家新晋网红“竹筒奶茶”,和刚买到的奶酪罐子放在一起,以鼓楼街景为背景,不停地按拍照键,特写、全景、自拍视频……

作为“分享达人”的赵琳想尽办法将这些美食拍得更好看,为的就是一会儿在社交平台上“打卡”,收获点赞和评论。

“好不好吃是另一回事,这叫‘美食社交’,我是看了其他人的推荐来的。如果有人通过我的分享也来‘打卡’美食,晒出照片,会让我觉得有种被认同的满足感。”赵琳说。

“想到网红店拍摄好看的照片,在社交平台‘打卡’。”排队的人中,不少年轻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态度。

为什么他们会对排队乐此不疲?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少年轻人奔波一天不一定是为了享受口福, 到排队的网红店“打卡”,可以蹭热点和流量,也能在社交平台的交流中获得发言权和一席之地。

自带流量的网红地,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产生了大量的网评、话题,流转于朋友圈、大众点评、小红书中……追逐流量的人也在创造着流量,形成“流量经济”。博主正是抓住了人们猎奇、从众的心理,形成跟风潮流。 无网红不成欢的话题,也把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家各取所需罢了。

不仅是网红美食,还有网红景点、网红影视,在“流量经济”效应下,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改变,“打卡”的目的发生了变化:排队成了潮流,“打卡”就是时尚。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也出现了,这与成年人的聚会、旅游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也是年轻人交友和增加社会认知的方式。

“网红美食”昙花一现

过了两周,记者再次来到网红糕点店时发现,店外排队的人明显少多了,等上十几分钟就能买到,排队的人中鲜有“回头客”,基本都是第一次来尝鲜的。

“在这条街上,排过大长队的肉松小贝、黄油面包等美食店也是如此,爆火只是一阵儿,大家议论的热点过了,流量也就下降了,网红店也会逐渐恢复到常态……”一名外卖小哥说。

“这两天,听说排队的人少了,我们过来尝尝,刚一开始吃觉得挺好。不过,也不像说得那么诱人,来吃上一次也就可以了。”店门外摆的小桌子旁,一名男生边吃边说。

“孩子刷到博主的视频,心心念念好久了,我总想着来都来了,不多买点儿都对不起跑这么老远,256块钱买了4个。孩子和我尝了一口,觉得酸酸的,我和孩子有点儿吃不惯这个。”一名女士说。

“味道不错,如果排队的人不多可以买,但是要排半小时,时间有点儿长了。”

“排队时间与宣传不太匹配。”在尝过味道后,许多消费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众多的网红美食从爆火到现在,或许只是人们热衷追捧“流量”的冰山一角,由盛到衰已如过江之鲫。

早在2021年,石景山一家网红店卖的巧克力派在“流量”助推下一夜间成为网红,引得人们慕名而来。最火时,开门需要领号,一天能发出几百个号。

曾经爆红一时的还有开在三里屯的美式汉堡店;在胡同里引发排队狂潮的重庆小面;开在居民楼里的糖葫芦;一包卖上百元的“天价”爆米花;还有“遍地开花”的肉松小贝、梦龙卷、酸奶大麻花……

这些被“流量”带火的网红美食,一度火爆之后马上遇冷。如今,有的已经悄然关门闭店,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似乎一些仅靠“流量”推动下网红美食的宿命就是:种草、排队、发朋友圈,然后到无人问津……在不长的时间里,走过了生命周期,还来不及成为经典,就已然成了“过去”。

“人们一哄而上的‘网红店’中,有不少是因为有流量、有话题。当消费者体验过后,就发现商家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宣传有一定差距。”朱巍说,仅靠流量堆起来的网红,无法保持持续的人气,特色小店要把经营的重点放到产品质量和内容上。当今社会,网络助推营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 博主的探店体验要名副其实,尽量少用些“独一份”“首家”这类夸张的宣传。热衷“美食社交”的人们也需要诚信,更不要盲目跟风……

相关报道

鼓楼也不知道鼓楼咋突然火了!全国人大代表来支招儿

最炫北京城㉕钟鼓楼“活”起来了!古建筑+数字展秀出壮美中轴线

鼓楼红了,不能只因为一首歌

北京鼓楼下挤满了拍照的年轻人,“网红打卡地”该如何疏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