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而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的拐点,比如韩寒,中途退学,成为众人眼中的坏孩子。
当然,在人们眼中,也有很多好孩子,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就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黄思路,那么20年过去了,坏孩子韩寒与好孩子黄思路都有怎样的变化呢?
人物对比
说到韩寒,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最初,是因为他中途退学而引起了热议,后来虽半途退学,但还是有很多好作品问世,终于在2000年以小说《三重门》而一举成名,据说当时此书单单发行量就达到了200万册。
这些都足以表现出来韩寒的才华,很多人认为即便是有才华,也要继续深造才可以长久,而韩寒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作品发布,虽然没有继续上学,但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黄思路在当时则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像出生时头顶就顶着光环,那个年代的人应该都会记得,那时不管是青少年作文还是高考参考书上面,封皮都是这个笑起来天真浪漫的姑娘;
展开全文
她还获得了很多的奖,比如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年,并且还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还有著作《十六岁到美国:一个中国女生的美国日记》与《第四节是物理课:一个中学女生的成长笔记》。不仅有才华,在才艺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单说钢琴就已经达到了十级的标准。
人们眼中的他们
在2000年的时候,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对话》这档节目非常火爆,而当时主持人邀请两位极端的嘉宾,一位是坏孩子韩寒,另一位就是好孩子黄思路。这一男一女,正是当时红的发紫的另类作家,而黄思路是众人眼中全面发展,顶着光环存在的好孩子,相反,韩寒则是人们眼中的坏孩子,经常被人们视为争议的对象。
在这一期节目开始时,就更像是一场pk赛,很多争议时在说高中退学的韩寒,成为了作家,而黄思路就比较好了,不仅品学兼优,才艺也更多,两人的PK结果很明显,几乎所有人都将韩寒比成了反派,还有人说韩寒是非主流,所有人都认为韩寒叛逆,在节目现场,人们不管是从眼神,还是从言语间,都在讽刺和质疑这位少年。
黄思路成为了所有人的榜样,在现场黄思路也表过态,一定要继续努力考好大学,且要学而有成报效祖国,决不会成为韩寒这样的人。
这些年的他们
在这场pk之后,别人家的孩子黄思路出现了,全国所有家长都羡慕不已,民间的流传不足为奇,官方主流的观点也如此,一夜之间黄思路的照片出现在了各种教参各种资料的封面上,可以说已经红到发紫。并且在上海儿童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都有她的签名。
确实,不得不说黄思路确实非常优秀,2001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国家关系学院,且2005年北大毕业时,获得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及艺术学等三个学士学位,一下子可以拿到三个学位的人,是非常罕见的。、紧接着2006年,黄思路赴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且在校期间非常的努力,依旧很优秀,2008年拿下了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并且还进入了纽约罗德公关公司艺术与媒体部。
在黄思路不停努力的这些年,韩寒也依旧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出版小说与文集,也有小说拍成电视剧的,在2010年,甚至还加入了赛车队,并且在2010年真正成为了斯巴鲁中国拉力赛车队,而此时的韩寒并非一个票友或者发烧友,是一名真正的职业车手,为我们大中国最大的车商效力,且还拿过全国房车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冠军。在2014年甚至还自己当导演一部电影《后会无期》。
如今的他们
转眼20年过去了,人们眼中的好孩子黄思路与坏孩子韩寒,如今的他们都在干什么呢?20年,足以改变一个人,包括曾经的观念与执着。而在众人眼中的韩寒依旧是那个他,不仅继续写作,还成了赛车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
据说他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粉丝就不用说了,定是拥有大批量的青年粉丝。而当初人们眼中的好孩子黄思路,在去了美国之后就再没有回来,那个中国教育的希望之星,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全国中小学生的偶像,嫁到美国了,并且改变了国籍,成为了一个美国人;
这个消息一定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是有很多大失所望,但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无人能干涉,不过,说起来,作为国人还是难免唏嘘,总是有被打脸的感觉,当初信誓旦旦要学而有成的那个好孩子,已经没了踪影。
相对而言,坏孩子却在不断的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断的努力,古人云: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20年的时间,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这固然只是笔者个人的感受,也许是被人看做是狭隘的民族,但时间在变爱国之心不能变。
当然,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只有好孩子黄思路一个人去了美国,变了国籍,比如当初的哈弗女孩刘亦婷,曾经一度称自己要用一生来回报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再后来,她嫁给了美国人,同样改变了国籍,定居在了国外;
亦或者是“反美斗士”马楠,马楠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那个勇敢为了祖国力争的女孩,在当时一炮走红,继而留学美国之后同样选择嫁给美国人,留在美国,虽后面离婚再次回到祖国,但很多人也认为这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于是,家长们都倾尽自己所有送孩子出过门,踏上别国的土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而从大方向上说,则是改变了国家的方向,国籍虽然可以改变,但热爱永远不会改变。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