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沉 助力 产业发展 振兴 乡村

链核逻辑推动产业发展 锅圈下沉战略助力乡村振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4 18:15:02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推进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们发出如是心声。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乡村振兴可谓一盘“大棋局”。其中涉及产业振兴、提振就业、收入增长等一系列命题,民营企业均大有可为。在此过程中,以锅圈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正在探索一条依托供应链布局助力乡村振兴的特殊路子,受到各界关注。

“食品工业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产业,食品工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是带动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农业产业兴旺的关键载体。”本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一语道破了视食品工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而“连接”,恰是龙头企业锅圈用6年时间跻身“万店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锅圈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利器。

2017年,锅圈食汇首家门店在郑州市福元路开业,经历6年发展,目前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拥有一万多家门店,奠定了社区中央厨房领军地位。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即是建立了一套覆盖各环节的全链路供应体系,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并以终为始将闭环的起末点重合。

公开资料显示,锅圈食汇的产品品类有700余款,覆盖火锅、烧烤、卤味、一人食、中餐快手菜、饮品、西餐、生鲜八大系列场景,若粗略以年为单位均摊,相当于以每年新增100款的速度扩品,这归功于锅圈散布在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业采购员。每年丰收季,他们赶赴深山田野、乡间池塘择优进购当季食材,守护消费者舌尖美味的同时,直接带动农户增收。

展开全文

以笋类产品为例,笋的原料分布云贵川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百万亩竹林辐射周边近500个村落20余万人,每年采笋季上山采笋的农户超过10万。锅圈的笋类产品每年消耗小竹笋原料数万吨,解决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关县等县区及周边200余个村落当地笋的滞销问题,给当地2-3万百姓增加年人均收入上千元。

作为锅圈另一款热门产品,锅圈羊肉板的原料——黄河滩羊,取自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乡的上游自有牧场,整个农业养殖基地占地400亩。除了养殖基地,锅圈每年会从当地合作的农户处采购优质黄河滩羊15万只,解决了原阳县周边蒋庄乡、太平镇乡、福宁集乡等乡镇,罗李村、西吴庄村、贾屋村、雁李村、郭庄村、水牛赵村、张大夫寨村等百十个村落的羊只销路问题与养殖技术问题,也使得当地近2万名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余元。

据了解,锅圈多年来在供应链上游整合近600家专业食材工厂,并在部分地区投资助农工厂,促进劳动者就地就业。笋类产品生产工厂直接解决当地1000余人就业问题,并随着锅圈食汇用量持续增加,工厂在位置偏远的原料产区又自建了原料初级加工厂,带动当地2000余人员就业。

由锅圈参与投资的位于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的澄明食品工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6000多亩,其中已建成700亩,2022年实现营收30亿元,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

而另一由锅圈参与注资孵化的虾滑产品生产品牌——逮虾记每年以上亿元流动资金采集优质虾源,目前已经解决了工厂周边1500余位村民的就业难题,带动了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党江镇、沙岗镇、福成镇、营盘镇南康镇等多个合作养殖基地和合作加工点营收大幅度的提升,并成功在当地培育孵化了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虾农积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感谢逮虾记的助农行动,以实际行动为我镇居民带来了爱与温暖。” 在一封感谢信上,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白东村村民如是说。2022年疫情期间,该村大量鲜虾销路受阻,整年的收入即将打水漂。紧要关头,在锅圈的支持下,北海逮虾记挺身而出与当地虾塘虾农合作,收购新鲜对虾用以制作虾滑类制品,拓展虾农们的销售渠道。不仅如此,逮虾记工厂还积极开拓生产,给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度过难关。平稳度过鲜虾销售困难期后,当地村民以质朴的文字在感谢信中表达感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锅圈宣布,未来,“下沉”仍将是其重要战略之一。这意味着,在现有近2000家乡村店的基础上,未来将有更多的锅圈乡村店在基层地区生根开花。越来越多的基层农民将通过现成资源和条件转化走上创业之路,拓宽致富渠道,这也佐证了锅圈“取之于民,还之于民”产业链路的有效性。

在这一系列业务基建中,锅圈凸显的是品牌作为供应链的链核价值,顺应行业趋势,整合资源,联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量化,将低成本、高品质食材端上百姓餐桌的同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让最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吃到锅圈好吃不贵的好食材,就是我们的终极使命。”锅圈食汇董事长杨明超如是说。未来,锅圈的“持续下沉”战略与“乡村振兴”可能产生的共振,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