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深圳招工现场:科技型技能型人才“炙手可热”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个招工现场了解到,随着经济复苏订单增加,不少企业技术性岗位的用工数量有所增加,且对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逐步提升。尤其是制造业普遍面临结构性缺工问题,即科技型及技能型人才较为缺乏,高技能人才尤为紧缺。
新兴产业集群发力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深圳市欣博跃电子有限公司是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无线类产品和电脑周边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该公司招聘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预期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所以提前布局,第一步先配置人员,岗位数量同比增长50%左右,用于加大营销、设计和生产。
“开工第二日即启动招聘。”英威腾深圳制造基地负责人黄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一季度订单充足,结合生产安排,必须加大招聘力度。
“我们需要测试技术员,主要做一些研发测试的辅助工作。”在近期深圳举办的2023年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上,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现场招聘研发类技术人员,公司现场招聘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之前已经招过一批,现在计划招聘第二、第三批,后续也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用工需求的调整,如果需求大就会继续扩招。“除了用工数量有所增加,企业对用人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
兔年伊始,深圳各行各业火速开工抢占市场,业务量订单量预期都会上升,用工需求会自然也比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是2022年以来,深圳着力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深圳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为首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急速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招聘岗位的人才需求增长。根据智联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年后第二周,深圳地区的软件研发、机械设计/制造、通信及硬件研发、电子/电器/自动化等高新技术职位,职位数环比增幅均值超过30%,彰显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升级转型对人才知识技能水平要求提高
与此同时,记者也发现,传统的招工大户——制造业企业也呈现新的需求特点:与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导向一脉相承,这些企业也在引入更多软硬件、数字类等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而非过去一般地以生产线为主的员工招聘了。
不少企业招聘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更新了自动化设备,更需要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年轻员工,但年轻人就业要求也更高,对工资、保险、福利、休假、行业、城市等都有较高的心理预期,结构性缺工问题依然存在。
智联招聘深圳分公司市场总监许庆伦也表示,现在的一线工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水线工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技能水平。不少制造业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这是顺应整个产业自动化发展的大趋势。
人社部在春节之前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排行前十;快递物流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快件处理员”“装卸搬运工”“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不少企业上调了薪资。“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岗位薪资可以达到2万以上。”深圳市佳锐普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贾女士表示,公司是从事配套新能源行业检测设配的研发、生产、销售,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公司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急需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的工程师和技工师傅。
展开全文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
“今年最大的心愿是提升技能,从领班岗位再升一级,多挣点钱,供2个孩子读书。”来自广西柳州的韦先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目前在宝安区一家企业担任领班。他告诉记者,在深圳工作十多年,新房子修了两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近年来,他参加政府和企业提供的技能培训,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收入也增加了。
“这几年整个行业都在数字化升级和转型,我们员工也得从单一的体力劳动变成多岗位适用、拥有多技能的技术骨干。我们也希望通过培养和培训,将一线的生产员工转化和升级成为更加专业的技工。”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员工技能升级同样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高技能人才短缺引起的结构性缺工,深圳早有筹谋、早有应对。
深圳建立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能提升激励、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措施,推动形成“1+N”政策体系,面对所有劳动者大规模组织实施“11+2”补贴性培训项目,在全国首创技能培训“互联网+”服务监管平台。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为引领,建立“从无业到有业、从学徒到工匠、从线上到线下”的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在岗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实施重点就业群体技能帮扶政策。2020年以来,深圳累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资金约44.5亿元,443.1万人次享受到政府补贴性培训,有力提升劳动者素质,有力缓解“就业难、技工荒”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推动全市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原标题《产业升级转型加速 科技型技能型人才“炙手可热”》)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