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元朝末年,起义军风起云涌。群雄逐鹿之下,朱元璋扫平了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一统江淮之地。至此,元明两大政权之间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正式上演。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登台拜帅,以徐达为北伐军元帅,常遇春副之,统兵大举北伐。北伐总的部署如下: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由于天下苦元久矣,所以北伐非常顺利。山东、河南的州城府县纷纷倒戈,北伐军真称得上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明军很快把进攻目标指向元朝都城大都。
在明军步步紧逼之下,元朝的高层虽然慌乱,但是认为元朝还有雄兵百万,还有从中亚到东北和西南方向的广大疆土,实力犹在。于是拜脱目帖木儿(也就是评书明英烈中的坨坨太师)为主帅,统兵五万,在洛水北岸塔尔湾设置防线。阻击的军队也是从蒙古草原征调而来的土生土长的蒙古铁骑。妄图以五万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在明军渡河北上的关键时刻,野战中给予明军迎头痛击。一举打掉明军的锐气,把明军挡在黄河以南,然后再徐徐图之灭掉这个心腹大患。明军北伐的五万中军以步兵为主,如果在渡河中被半渡而击,被迫与蒙古骑兵野战那基本相当于自杀!
战斗双方战力对比:
展开全文
从此次战斗双方的兵力和劳逸程度来看,明军明显处于劣势:明军五万以步兵为主,且明军是劳师以远;元军是五万以骑兵为主,且元军是以逸待劳;明军必须必须渡河而战,元军则只需静待明军渡河的时候,骑兵冲锋。如何防止元军在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是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只要建立牢固的滩头阵地,就有一战之力。
神奇的战斗进程:
战斗开始确实按照脱目帖木儿预想的那样,明军开始渡河。可徐达也很聪明,在渡船上架上床弩大炮,百舟齐发直冲对岸,蒙古骑兵当然得让出安全距离。于是明军步骑在战船掩护下登陆占领了滩头阵地,这一步初步成功。但是后续的明军依然在乱乱糟糟的渡河。元军可不是春秋时期讲究礼法的宋襄公,可以等到对方完全渡河从容整顿后再战。肯定会依照兵法半渡而击,把明军都赶下河去。
历史就是这样,每到关键时刻总有关键人物站出来。此时,一员大将脱离明军大部队,如同当年长坂坡的赵子龙一般单人独骑杀向元军。大将正是战神常遇春。他银盔银甲,手提虎头錾金枪(评书上说的,也不知道开平王用什么武器,哈哈),勇不可当。常遇春傻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明白,必须为后续渡河的大军赢得宝贵的时间。
如果脱目帖木儿能跟他斗将那是最好了。元军虽然一时之间被搞了个懵圈,可蒙古战法从来就没单挑的规矩,才不跟你磨蹭时间。可就是这一眨眼的时间,子龙附体的常遇春一箭射死一个百夫长后杀入元军中,势同猛虎,转眼几十个元军掉下马来,数万军中,来去如风。如果当时脱目帖木儿不管常遇春,果断下令骑兵冲锋,那么明军肯定溃败。可就是主帅的这一犹豫,徐达已经组织起了3000敢死队发起了第二轮冲锋。
这下前面的元军有点害怕了,这一个都这么厉害,后面又来喊打喊杀的乌央乌央的不知道多少人。阴差阳错之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蒙古骑兵从一小撮开始调转马头逃走演变成全军的大崩溃。甚至后面的蒙古骑兵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裹挟着被迫逃跑,督战队都不好使。狭路相逢勇者胜,常遇春给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脱目帖木儿欲哭无泪,只得夺路而逃。常遇春一战封神,匹马定乾坤。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