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才 专才 名校 说起 从小

从小培养“通才”而非“专才”:从世界名校的改革趋势说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4 13:57:04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文 | 张华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

从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家庭对选专业很迷茫,因为孩子似乎没有特别擅长的领域。这种暂时的迷茫其实并不足惧,从世界名校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趋势来看,从小让孩子接受通识教育,培养成为通才而非专才,才是明智之举。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这本出版于1945年的小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其序言里写着那句著名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Whole Man)。”

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是指掌握了特定的技能,即“要有一技之长”,能创造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在哈佛通识教育体系里,首先倡导的是视野开阔, 掌握多元知识,要多读“无用之书”,不要着急成为一个专才。

无论哈佛大学还是耶鲁大学,这些名校秉承的教育理念都是:哪怕学生大学毕业,也最好不要着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它们认为, 比深耕某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提升。

什么是融会贯通能力?它是指多元思维,是追根究底、触类旁通,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可迁移能力?它是指洞察力、探索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会提问,会质疑,会验证假设,对思考过程再思考。

通识教育等于广泛兴趣吗?

世界名校最想录取的是成绩中上、从小有特点有韧劲、未来有更大概率“赢在终点线上”的人。对于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中外都有能力模型。若把诸多模型形象地概括为一个字母,我认为是“T”。智慧型父母或优秀的学校都在朝着“新 T 型人才”的方向培养孩子。

展开全文

在“T”中,“―”代表的是广度,“|”代表的是深度。我把新 T型人才或优秀的 T 型少年的特征归纳为以下 3 点。

» 既有知识广度,又有思维深度。

» 既会跨学科思考,又会解决问题。

» 既能开放协作,又能自我突破。

通识教育是培养“新 T 型人才”的法宝之一,也是提升融会贯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途径。

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秉承自由和人文的传统,把学生塑造为认识自我、了解世界、有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的公民的一种教育。

培养新 T 型人才,其实就是培养面对未来社会复杂挑战时也永远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幸福指数高的人。正如电影《火星救援》中的马特•达蒙,如果他不是一个 T 型人才,那么早就“死”在外太空 100 次了。

让孩子从小接受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再回到哈佛大学。其通识课程的框架不断变革,最近一次调整是在 2019 年秋季。之后,新一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正式施行(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尽管社会各界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争论和质疑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新一轮的改革中,通识教育的地位更高了。

过去10 多年,哈佛大学内部反思的焦点之一在于,哈佛大学毕业生成为各学科领军人物的数量增加了,但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数量减少了。言外之意就是,培养专才而不培养通才的做法,限制甚至扼杀了哈佛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当时有一个教授写了一封信——《卓越却没有灵魂:论一所伟大的大学如何忘记了教育》。他在信里说:“哈佛已经不再是一个山巅之城,而堕落成了一个商标。”

实际上,通识教育不是大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从小都应接受的教育。从 2017 年开始,我用了将近3 年时间,陆续找到世界各地知名大学里年轻、知识渊博且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的 50 位学者,合作录制了一套中国中小学生爱听且听得懂的世界名校通识课,涉及世界名著、经济学、历史、心理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音乐鉴赏、艺术史等领域,没想到这套通识课远比预期的受欢迎。

究其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的眼界变得开阔了。即使孩子还没确定未来是否出国留学,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们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让孩子从轻课开始接触和尝试通识教育,至少有 3 个好处或3个必要性。

第一个必要性:凡事略懂一点,生活更好一点。

这是一种生活乐趣。现在的孩子视野非常开阔,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如果不拓展知识面,可能会很难融入集体。有时,广博有趣的知识与表达成为一种“社交工具”。从这个维度看,通识教育的作用之一是教会孩子如何缓解压力、如何与人聊天、如何被人接纳。

第二个必要性:培养新 T 型人才,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挑战。

拓宽孩子知识的广度、加深孩子思维的深度有助于他们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挑战。《创新的十个面孔》中硅谷科技企业里的超级精英们,几乎清一色是跨界、多元的 T 型人才。

第三个必要性:通识素养正成为升学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中外知名大学还是优秀的中小学,甚至国内的小升初、中高考作文,以及名校面试,都要求学生具有尽可能宽的知识面、尽可能强的可迁移能力。

培养“T 型少年”的3大建议

这个世界上的“有用之人”可以分为以下 3 种:I man,X man, T man。

» I man就是“有一技之长,但也只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力不错, 但瓶颈明显。

» X man是指掌握两门专业知识,且这些知识之间有明显交叉和结合点的人。

» T man是指面向未来的人才类型。而通识教育,便是培养 T型少年及新 T 型人才的根本。

» I man就是“有一技之长,但也只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力不错, 但瓶颈明显。

» X man是指掌握两门专业知识,且这些知识之间有明显交叉和结合点的人。

» T man是指面向未来的人才类型。而通识教育,便是培养 T型少年及新 T 型人才的根本。

在让孩子从小接受通识教育方面,我有以下 3 点建议。

1)告诉孩子,年少就该广读书,床头常备经典书

文学、历史、哲学、音乐、建筑、美术、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等各种题材的书, 都要多翻多看。我们不要等到孩子能完全读懂一本书,才买给他或者让他看另一本;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深度阅读能力,孩子的领悟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我看来,读书本来就未必需要全部读完或读懂。

为孩子选书时,除了注重广博,还要重视名著经典。这里的经典也包括一些当代著作,譬如《哈利波特》《坟场之书》等。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它们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 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广泛的智慧。孩子在阅读一部部名著时, 相当于在和一位位智者对话,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对孩子来说,阅读名著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有助于孩子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阅读量大的孩子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能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尊重彼此的文化,理解彼此的观点。

2)一定要避免因为盲目求广而忽视了对美的感受力

永远要提醒自己,不要把通识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兴趣广泛,而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或强迫孩子学习太多通识课。正确的做法是,将通识课作为知识背景音,或者作为引导孩子广泛阅读的资料源,甚至是亲子沟通的素材库,引导孩子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

和孩子一起找到学习自驱力与创新自信力,激发孩子主动支配而不是被动接受自己人生的潜能,这是我们为人父母或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天职。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由和乐趣, 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伟大或优秀的艺术家,除了技巧训练, 他还需要对生活有着相当宽广的体验和理解。剥夺孩子的通识教育,就等于减少他在艺术方面成长和成功的机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这样说。我建议,少一些技巧训练、技能提升, 多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画展、欣赏欣赏大自然吧。

很多年前,我遇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赵洲博士,他在学校教授艺术史,弹的一手好钢琴。听说他有两个女儿,我便问他是如何教孩子弹琴的。他说他并没有要求孩子很小就弹琴,而是借希腊神话给女儿们编了一个话剧,大体是说一位天使被箭杀,要想重生就必须找到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于是天使的灵魂到处游荡,有时路过少年贝多芬的柴房,有时经过莫扎特房子的上方……

“感知艺术比习得艺术技巧更美妙,”这位优雅的暖男式父亲对我说,“我给女儿们每天讲个艺术史故事,然后在特定情景下弹奏一段,女儿最后对艺术萌生了巨大的兴趣与热忱。”正是他的这番话,让我决定马上和他签约录制课程,刻不容缓。 (点此查看详情)

3)重视孩子实践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的提升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一直是我秉承的理念与使命。如果说名著和通识课给孩子们的轻启蒙像甜点,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知道了世界的样子与运转规律,并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线下的创新实践,则真正地引导孩子们探索世界,提升同理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建构、公民意识与全人品格的塑造。

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多多争取演讲与辩论等公共表达及讲出自己故事的机会。从学习的闭环来说,教是最好的学;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而言,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的通识课都非常注重学术讨论,旨在让孩子将所读、所学、所思、所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内化为可迁移能力的重要一步,甚至是关键一步。

从日常自我介绍到社团活动,再到升学、留学面试,公共表达成为家常便饭,演讲能力非常重要。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陷入技能的训练,应该让孩子在认识自己和感知世界的基础上,找到表达的内在驱动力和要讲的故事内核。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实践→公共表达”,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索世界和与人沟通,以及如何表达自我。所谓“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样的获得感与成就感经过日积月累,是了不得的。

此外,我想补充一句,广读书、感受美与多实践(多表达)这 3 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点——要给孩子一定的留白时间,而不是把他的时间都填满。填鸭式的通识教育只会本末倒置,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2012 年,我去丹麦拜访乐高集团高层。去之前,我心里想,乐高的设计师一定非常厉害,而且应该每天都忙着进行各种模型的超多可能性测试。

结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乐高集团有个 white house,这可不是美国的白宫,而是指四周全白的空房子。这里是乐高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每天、每周用于完全放空、留白的空间。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挺大,它让我明白,聪明家长与普通家长的区别就在于聪明家长敢做减法——给孩子多一点留白的时间和空间。

通识教育还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容易被忽略。第一,通识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今天说到教育公平,很多情况下容易想到硬件师资条件及语数外这些学科的学习资源的公平问题,但我觉得很多孩子,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开阔视野,启迪心灵。

第二,所有通识教育能帮助我们培养“成绩中等但能力出类拔萃的孩子”,即学习成绩未必特别拔尖但很有个性、知道自己要什么或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与世界名校越来越青睐的学生类型完全一致。

资源免费领取| “预约”按钮,并返回少年商学院公众号回复【 领资源】, 我们会把特别整理的《给孩子最全规划指南》PDF发送给您,激发孩子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人生的潜能。

直播预约 | 2023年3月2日(周四)早上8点,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将在张华读书会视频号与大家 详解《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干货满满,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预约按钮,或长按海报识别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