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 小阳春 吴江 二线 修复

楼市瞭望丨吴江:楼市修复时间长,仅部分一二线城市有望出现“小阳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4 13:05:02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立春已至,楼市的春天还远吗?

经历2022年的深度调整期以及疫情放松管控后,作为回归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在供给侧融资侧“三箭齐发”等措施的相继刺激下,迎来时代新机遇。

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向如何?买房置业如何把握先机?【楼市瞭望】定期设定楼市话题,对话行业专家学者、资深地产人,探寻答案,发现趋势。2月,我们聚焦“楼市小阳春”。

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春运客流总量达到2.26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从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消费领域复苏明显。

春节期间,全国及成都楼市表现如何?今年楼市“小阳春”会出现吗?各地旅游升温带动文旅市场发展,2023年旅游地产能否迎来高点?

本期【楼市瞭望】,我们对话吴江先生。

嘉宾

吴江

四川中原地产研究院院长、四川中原策略中心总经理

01

今年春节楼市整体表现如何?

热度较低,二手房上涨、但新房明显降温

今年春节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回家过年是大流,旅游过年也集中释放,多数一二线城市人口外流明显,客户流动性增强。

“但市场处于下行调整阶段,经济好转预期尚待建立,成都春节期间外出及返乡占比大,新房到访、成交较节前及去年普遍下滑,整体热度较低,跟全国整体市场基本吻合。”吴江谈到。

展开全文

他指出,二手房方面春节期间重点城市带看量较去年上涨三成,成交上涨近六成。但新房方面整体看较春节前有明显降温,较去年春节也有下降:一方面多数楼盘推盘积极性不高,优惠力度基本延续不变,到访量有所修复,但购房者多保持观望,实际成交普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部分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放量,实则源于疫情管控全面解绑之后需求的延迟性释放。

02

今年楼市会出现“小阳春”吗?

市场修复时间长,仅部分一二线城市有望

房地产市场在疫情后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供需两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为今年房地产政策定调,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成为工作重点。

“如‘三支箭’、金融‘16条’、首套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等频繁的政策利好,目的是力促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在动态调整中寻求市场平衡,给开发商信心,给购房者信心,化解楼市风险,促进安全交房,探索房地产新的健康发展模式。”

吴江认为,供需两端政策加快落实,在全国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下行业将回归正常,如成都在内的少数住房需求旺盛的一二线城市有望率先复苏出现“小阳春”,但大部分城市受经济环境和房价预期的影响较大,修复时间更长。

“疫情管控的全面放松与多项经济刺激措施的叠加作用,将促使宏观经济面持续复苏向好,但恢复驱动力仍来自政策端,而非市场主体的内生性变化,离实质性扩张还有明显距离。”

在他看来,短期内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不变,购房者信心的修复仍然与中国的宏观经济密不可分,改善需求、征拆更新、城镇化及区域集约发展带来的需求,市场的长期需求仍然存在。他预测,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商品房销售量价预计将在2023年二季度,2023年需求端有望逐步趋稳。

03

2023年旅游地产能否迎来高点?

部分升温,整体是一个逐步孵化的过程

今年春节,海南、云南等地旅游火爆,出行热带动当地文旅康养地产热度升温。以西双版纳为例。春节期间西双版纳全州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54.5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43.04%,域内项目到访率、签约率多有上涨趋势。

在吴江看来,西双版纳本身具有较好的生态、地理优势和文旅产业规模,随着管控放开和《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今年春节又恰逢西双版纳70周年州庆,丰富的业态、较低的房价及政策的支持,加速了疫情管控全面解绑之后需求的延迟性释放。不过他认为,待效应消退,热度或将会有一定的回落。

随着经济深度修复,我国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3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累计将超过3万亿元,并将形成10万亿级支柱产业,未来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以春节“开门红”起势,2023年旅游地产能否迎来高点?

吴江认为,当前房地产行业经历“寒冬”阵痛,转型已是势在必行,房地产开发商将转向多元化发展,主打以生态环境为卖点的文旅康养地产,作为房地产行业的细分市场将开启新的发展周期,但有一个逐步孵化、培育、调整的过程。

他指出,除了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老龄化趋势也是文旅康养地产发展的重要背景。近年来有购买能力的养老度假需求从风起青萍渐成滚滚大潮。去年包括万达、恒大、融创、中冶置业在内的一批知名开发商都在具有稀缺性的旅游目的地布局,这类以生态环境为主要卖点的地产形态正在逐步升温。

封面新闻记者 毛茂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