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写道:“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子女引导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记住报答父母,已尽孝道,可是在自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一位父爱如同大山般的父亲,永远也等不来儿子的尽孝了。
对越反击战期间,不少的年青生命在战场上牺牲,蒲运海的儿子蒲仕平也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英雄之一,作为英雄永远铭刻在国家历史之中。
可惜由于当时的复杂局势和交通困难,蒲仕平和牺牲的战友一同被埋在边境。直到38年后,蒲运海才为儿子扫墓。
儿子的成就,父亲的骄傲
蒲运海是四川阆中一位普通老百姓,1955年自己的二儿子蒲仕平出生,在蒲仕平3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蒲运海一个人辛苦地将儿子抚养长大。
蒲仕平自小果敢坚韧,心里有报效祖国的伟大抱负,于1976年成为一名我军战士。
▲蒲运海旧照
军营生活的艰辛人尽皆知,蒲运海即心疼儿子的同时又为其感到自豪,当然他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希望儿子能够在军营出人头地。
蒲仕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每次训练中他都保持着优秀成绩。在长官的推荐下,他进入军校历练。军校毕业后,蒲仕平被分派到112师做侦察连连长。
得知儿子有出息的消息,蒲运海激动不已,全家人都为此感到欣喜,村里的人也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心里暗自羡慕。对儿子感到骄傲的同时,蒲运海对未来也充满期望。
儿子保卫领土,战死沙场
1979年2月24日,对越反击战已打响一个星期了,蒲仕平主动请缨,带领部队前往前线,火速增援友军部队。
展开全文
在战场上蒲仕平带领着队伍英勇杀敌,多次取得胜利,可是在一次获取情报过程中不幸牺牲。
1979年3月1日,已经刺探到敌人情报的蒲仕平在准备带队撤回时被敌人发现,原本可以全身而退的他一边指挥队员迅速撤退,一边留在后方掩护。其他队员全都安全撤退,蒲仕平却身中数枪倒在边境的土地上。
▲对越反击战前线
蒲仕平牺牲后,丧心病狂的敌人对蒲仕平的尸骸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战友们最后只带回了蒲仕平的部分残骸,找不到遗体最终的下落。
部队给蒲仕平的父亲寄回去一张英雄证明书,没有任何遗物也没有任何关于遗体地点的信息。
▲蒲运海拿着烈士证明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描述了将士牺牲不必在意何处掩埋,万里青山,到处都是好地方。
龚自珍的这一句诗恰好表达了蒲仕平以及一同牺牲的战友的归宿——埋于边境,英魂永守边疆。
38年从未停下寻找儿子的脚步
蒲仕平战死沙场的噩耗传回家中,老父亲蒲运海当即赶往前线想要让儿子的残躯回归故乡,可是出于对当时前线战况的考虑,部队领导并没有统一同意。待到战事结束,已是时过境迁,无从得知了。
蒲运海多次前往民政部门查询儿子的消息,时间过去太久,信息查询量太多,同时出于没有儿子所在部队和战友的联系方式,
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蒲运海只得年复一年的盼望着儿子的消息。
从黑发等到白头,从中年等到老年,蒲运海的腰弯了下去,身体已大不如前。每每提到儿子的蒲运海总是会哽咽道: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到我的儿子,哪怕只有墓碑,为他扫墓也好。"年事已高,蒲运海只渴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的埋骨地,亲手为儿子扫墓。
▲蒲运海终于找到儿子墓碑
直到4年前,86岁高龄的蒲运海终于等来儿子的消息——四川阆中官网上才出现蒲仕平相关消息。蒲运海立刻动身前往云南寻找,可是找遍烈士陵园,还是没有蒲仕平的名字
眼看自己将要带着遗憾回去,屏边县的英雄陵园传来好消息:在屏边英雄陵园找到一座名为"卞仕正"的英雄墓碑,经过民政部门核实后确认那是蒲运海一直在找的蒲仕平的墓碑。
蒲仕平的名字被写错,这才导致蒲运海一直未寻找到儿子。
▲蒲运海久久不能平复
蒲运海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屏边县后,通过对照片的辨认,
确定那位名字写做“卞仕正”的英雄就是自己的儿子蒲仕平。终于找到儿子的蒲运海瘫坐在墓碑前,久久不能平复自己。
▲蒲运海认真清理儿子墓碑
带着家乡的泥土,蒲运海来到蒲仕平的坟墓边,将泥土撒在坟墓周围,认真地清理完儿子的墓碑。
后半辈子的唯一愿望在自己的坚持下终于得以实现,英雄蒲仕平也终于等到了父亲,九泉之下的灵魂终于得以安息。
结语
遥想当年儿子意气风发,为报效国家主动请缨,最后却是等到阴阳相隔的噩耗。蒲运海更没想到的是,儿子这一走便是38年后才能再相见。
父爱如山,为人子女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在当今和平的社会更应该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的悲哀,不要等到最后父母故去才懂得报效父母。
同时身为军人,蒲仕平为国尽忠,报效祖国,最后却未能在父亲床前尽孝,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的一种悲哀,但不论如何,作为烈士,蒲仕平是值得我们所尊敬的。
参考资料
《已亥杂诗》
《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