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东 芜湖 眷念 安徽 咫尺

咫尺故乡|安徽芜湖:拥江东临去,用眷念和期待抵抗时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22:59:03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如果网上单独出现“芜湖”二字,大概率不是谁在自报家门。2020年,“芜湖起飞”成为网络热词。但对芜湖口音普通话来说,这四个字并不朗朗上口。必须刻意读得圆润饱满,尾调再上扬一些,“芜湖”才会变成一声轻快的“呜呼!”

时间一晃已三年,这竟在互联网上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语气词。可我大概是个死板的人,猝不及防看见这个词,还是会眼前一亮,“你知道芜湖啊?”然后反应过来“这里只是个语气词”。于我来说,心里似乎很难给这个轻飘飘的含义腾出一个靠前的位置,与这个名字相关的意象已经太多太紧密。

青弋江畔芜湖古城

《吴中水利书》载“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

这条由青弋江、水阳江等多条自然河道和人工运河胥溪河连接而成的中江水道,起初是吴国出于军事目的修通的。航运发展孕育了芜湖这座城市。人们也通过以“中江”对地标命名,不断强化其对芜湖的象征意义。如中江水道西端的宝塔名为“中江塔”;青弋江上的弋江桥,和芜湖首座跨青弋江的桥中山桥,中间的桥名叫“中江桥”;芜湖市政府所面向的带状公园,2020年从中央公园更名为“中江公园”;芜湖一中的前身为“中江书院”。

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博物馆

东吴定都建邺后,芜湖城址自此在青弋江下游安定下来,成为集港口、军事、商贸为一体的重镇。濒临青弋江的南门名为“长虹门”,由于往来商船上的经营者和货物由此门进入城内。长虹门的地位在八座城门中最突出。

在可辨清的记忆范畴里,我亲身与古城发生的人地互动并不太多。一是关于东门外的芜湖市十大名小吃之一的“老濮凉粉”的记忆。凉粉并不是一种芜湖特有的食材,但芜湖的凉粉是在平锅里炒制的,配上地方特有的水磨辣椒酱(芜湖话又叫水大椒)、虾仁和萝卜干。与芜湖其他特色小吃一样,吃的时候要配上一杯赤豆酒酿。

展开全文

作者于2023年2月摄于老濮凉粉

上世纪末,爷爷一家在东城门边经营饭店生意,其妹和老濮的儿子是一个院子里的玩伴,我父亲则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小孩。这份情谊在爷爷拆迁、搬家、不再经营饭店生意后的很多年里,仍存在于故事的主人公心中。

因他家凉粉经营多年,到了我小时候,物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老主顾常感叹分量不如往日。然而,如果是不常见面的旧邻的儿子来吃,老板从不定价定量销售。如果我们自带碗去,那么碗有多大这份就有多少。一般顾客最想要的虾仁也铺满了最上层。即使这样,关于要不要钱,双方还要推拉一番。

2014年,爷爷去世,按本地习俗,送灵车队要不走回头路地经过生前生活居住过的地方,我们从东门街 (官方名环城东路)过时,老濮家在店门前燃放爆竹送行。这样的路途,对我这邻里关系淡漠的一代来说,是陌生而震撼的。 生命在依附于地方的人际关系里变得很重,落在青石板路上,扎进缝里,使人不会在漂泊后对任何地方都感到疏离,漂浮在半空,找不到可归属可降落的地方。爆竹燃尽,一段情谊至此也尘埃落地。

2015年底,环城东路拓宽,连通着在弋江桥旧址东侧刚建成通车的新弋江桥。道路两旁的老门面房也全部完成拆除和重新规划。失去了地缘和业缘联系后,后辈中也没人再特意回到这里经营这份人际关系。

到了我这一代,连相互认识的关系也没有了。就像他家的凉粉,我一直没品出跨越半个市区也要吃这一口的好。但 对和古城或多或少有所关联的老芜湖人来说,好就好在还是那个味道。热乎乎一碗呼噜呼噜下肚后,满足感就像小时候的那个午后一样简单易得。

第二件相关的事是,小时候有些年货,母亲会去古城某家特定的店置办。去中江桥下的“老北门酒酿店”打点米酒。芜湖人除了在外面吃小吃时爱点上一杯赤豆酒酿,在家中也会自己制作赤豆酒酿水籽。米酒本身是深受大家喜爱的饮料,酸甜可口、酒香但不醉人。但在更长远的层面上,它灌醉了我,让我长大后在他乡遇见量产瓶装米酒时,总想买来尝一尝,尝尝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哪怕一次次失望也无法打消我的兴致。

每一勺都能捞出满满酒酿和水籽,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家中。

打完米酒再往古城里走两步,在香烛店里请三柱高香,老板会按你家的需要,给你安排什么日子烧贴了哪句祝词的香。大人们说,他家香质量好,不会烧断。至于别家的香好不好、会不会烧断,不知道。但 大人们不愿承担大年初一可能把高香烧断的不确定性。仪式感本就与确定性相伴。

最后一件事,是拜访在古城内居住并经营木工生意的亲戚。这是我唯一深入更新改造前的古城的机会。在当时的南门湾,我看到的居住环境并不理想。或许与芜湖古城内道路在系统性、方向性方面并不清晰有关,自发建造的民房更显拥挤混乱,单个建筑的搭建和加盖现象也很普遍,风貌在发展过程中已是受到破坏的状态。更别提基本公共设施的改造。在这一切发生前,其间居民已在古城改造项目的推动下,迁往附近的安置小区。

于是,古城内人去楼空的老门面房和遍地断壁残垣的聚居区旧址日渐增多,有的只剩下些房屋的框架。尚未搬迁的居民在断壁残垣的包围之中,他们的狗在废墟间无拘无束地上蹿下跳。

1949年后,芜湖市城市中心随着市政府搬迁发生了转移,新的商业中心在别处兴建繁荣。 芜湖古城得以长久保留破败但原真的状态,犹如城市的分解作用在这里自然而缓慢地进行。这也是日后官方在对芜湖古城旅游休闲街区宣传时,选择使用“长江之畔一座珍若完璧的城央古城”这一说法的前提。

2022年2月作者于长虹门上俯拍的围挡内未改造完成的区域,其状态与作者2015年前对南门湾附近地块最后的印象保持一致。

之后,我在芜湖市博物馆通过展板、影像和模型,第一次详细了解古城内几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情况。开始盼望着它的新生。2020年最后一天,芜湖古城中改造完成的区域,先行对外开放。改造中,芜湖古城注重了保留街道的走向和尺度并发扬原地名。

景区导览图与1954年《芜湖市全图》古城大致区域对比,前者于2022年2月自摄于芜湖古城,内部凝结的水汽使文字不易辨认;后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博物馆

该项目对古城中大多数接近甚至超出使用年限的民居式住宅,如公署路两侧民居、儒林街两侧一些破损的低层住宅等进行拆除。对体量合适的非民居建筑,其立面进行改造,色彩符号上协调处理。对芜湖古城历史遗存建筑表中的历史建筑,采用整体保护、局部修复的方法加以整治。在原有城隍庙门头的基础上,新建城隍庙建筑群。

下图为南门湾一带的门面房在改造前后的对比。

前者于2023年2月摄于芜湖古城;后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博物馆

从改造结果看,该项目在建筑尺度、风格上尊重原貌。不过,也从现代审美眼光出发,选择符合人们对近代繁华城镇的想象的装修材质,通过提取原建筑的特色元素加以重装。

对改造的结果,有网友抱有疑义,称其为“混杂着重建的仿古建筑、商业项目、房地产项目的古城”。诚然,这话描述了芜湖古城的状态。但在我看来,以该项目在封闭建设之初的遍地人去楼空、断壁残垣比照,原址原风貌复建后,将一些有特色的店铺请回原空间,已是优秀的答卷。至于房地产项目、商业项目,是建设维护必要的支撑,只要 日后不使这片区域排斥普通市民进入即可,商业行为在这片古城里活跃了千百年,如今怎会反不能被支持了呢?

近年来,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在各地层出不穷,却常因文旅过度商业化而使地方性消减,造成“千城一面”。网友感叹:好像各地都有一条古街,卖的是糖葫芦、臭豆腐、鱿鱼串……此外,一些古城项目在商业上倾向于炫耀性消费,导致周边地价快速提升,最终挤掉本地社区的居民和文化。

在空间利用方面,就目前城隍庙等区域改造工程看,芜湖古城内商业空间确实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 一些街巷两侧有大量地摊经济存在。古城之外的芜湖市区内,目前非餐饮类的摊位,这样大量、密集地存在,已极为少有。例如,芜湖大剧院前的广场上、镜湖周围,尤其是柳春园到少年宫原址一带,或因在马路边受到城管要求限制,或因区域人流量减少,都不能为地摊经济提供理想的生存空间。作为景区,古城的管理要求和有规律的客流高峰,能为有摆摊经营需要的人提供必要支持。

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古城

古城内的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包括:免费对市民开放的芜湖记忆馆、应天齐美术馆和长虹门的城门楼、来凤门前镌刻着芜湖古城地图的广场、衙署广场、长虹门内外侧空间。位于中段的衙署广场,和位于南端的长虹门内空地,常用于举办文艺路演活动,内容包括重要节庆时的整套晚会,也有地方戏曲、本土乐队演出,并不是固定节目的重复。还有一些富有艺术感的城市宣传片借建筑物墙体投影播放。

古城中随处可见的青石板路面是芜湖富有历史底蕴的集市中必不可少的。

长虹门内的小广场,照片左侧的光源是投影仪,作者于2022年1月摄于芜湖古城

古城内各空间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吸引力。古城开放两年多来,每逢中秋节、春节等,生意总是火爆。高峰时段,衙署广场向南,整条花街、南正街上,每位游客都得紧紧贴着前一人的后背向前缓慢行进,只要有小吃售卖的街巷,人都塞得满满当当。地处这些街巷的、怀旧主题的娱乐体验类店铺,也能吸引一部分游客进店。衙署广场向北的北大街上入驻的是消费层次高一些的餐饮店、服装店。春节期间服装店停业休息,几条小吃街异常火爆,人流量相差非常大。

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古城

非节假日,古城内各处人流量要平衡许多。对芜湖本地人,古城内也有非常有吸引力的空间。最主要的,是本地小吃密集的区域。来自双桐巷的二姐红豆、来自福禄商城的阮小五铁板烧,还有从杨家巷做起最终发展出二十多家分店的小高米线。这些是我列举芜湖有什么好吃时排名比较靠前的名字。在芜湖古城,你可以在一张桌子上把它们一次拿下。对我这种芜湖人称为“好吃佬”(源于芜湖童谣:好吃佬,背稻草,背到河里洗把澡)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个区域的店铺,由于生意做在平时,忙了一年,春节会关门回家过年。所以这个区域,过年比平时人少。

此外,本地老字号“耿福兴”“六朝居”本身气质与古城相得益彰。平时我会觉得耿福兴一碗虾籽面没两口就吃完了还不便宜不会经常去吃,但游了古城,顿觉此时吃碗老字号十分应景,便愿意为此买单。

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古城

吃饱喝足,看见乐队表演,芜湖人也爱凑个热闹。古城外,高层住宅楼已亮起灯火,古建的飞檐翘角隐没在暮色里,看不清细节,一点单色射灯的点缀,更显出其厚重的质感和端庄的造型。 这些建筑好似环抱着你。周遭黑幢幢的人影用家乡话有一搭没一搭聊天,台上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用西洋乐器爵士风格弹奏着中国民间小调。冬天站久了有点冷,把手揣进口袋里,觉得该散步回家。附近小区的居民傍晚也来散步,与古城一马路之隔的东方龙城小区,正是当年古城居民拆迁后可选的安置小区之一。

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古城衙署广场、文庙和正对“东方龙城”小区的东门宣春门。门外并不繁华,从此门进出古城的人傍晚时熙熙攘攘。

或许是针对此类生活化的参与方式,古城空间吸引以本地居民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商家进驻,尤其是那些本就分布在古城周边、经营多年有一定顾客基础的,或是店内装修已淘汰又想生意经营更上一层的。它们如果选择搬迁到古城内,很可能由其崭新的装潢、不错的人气吸引到更多路人。川味园火锅(原店名川味园麻辣涮,各大连锁火锅店还没在芜湖遍地开花的年代,芜湖地区把火锅称为麻辣涮)正是这样的例子。

川味园火锅新店及在其门前望向旧店,作者摄于2023年2月。

芜湖并非辐射影响力非常广的旅游城市。目前旅游影响力最大的方特旅游度假区,全部位于城市较偏远的地段,非节假日市区内少有外地游客。对于丝毫不能吸引到本地人的旅游商店来说,即使位于旅游区内也没有意义。历史底蕴不如人深厚的店,想实现弯道超车,就要认真研究本地人喜好,着重培养本地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小高米线用十几年所完成的事。

在这种引力和推力作用下,古城内部的商业运作,某种意义上,没有损害这个历史街区的地方感。芜湖自古作为商埠,明清时古城外商铺绵延十里长街,活跃自由的民间商业活动从来是芜湖人所亲切的。

小高米线从杨家巷小吃街里一家生意不错的店铺发展成为如今在芜湖拥有二十多家门店的连锁餐饮品牌,作者于2023年2月摄于小高米线东郊路总店。

在城市文化的建构上,这个在城市旧中心沉寂快二十年的地块,能重新焕发出如此强盛的生机,是众望所归的。一座有能力发掘自身文化并加以保护的城市,比始终埋头发展的城市,更能给予市民归属感,提振市民对城市未来的信心。古城作为一个地方,相比博物馆里的文字、照片、模型,除了能够承载人与地的关联,更能为人与人的联结提供发生的场地。地方的建构能够在此不间断更新发展。

人与地的关联在具象化的符号下,更易为各个年龄段和层次的人所把握。长虹门前宽阔的临江观景平台上,可观赏青弋江水流入长江;交汇处的“江上芙蓉”中江塔;一座座横跨青弋江的、建设于不同年代的桥;背后古朴大气的芜湖古城门和对岸大片高层住宅。其中有很多组交汇、碰撞的意象——古与今、旧与新、流动与恒定、青弋江与长江、近代青弋江岸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米市和长江沿岸的太古公司、孕育芜湖的中江水道与终将汇入的更广阔的长江航道。“我家住在江之尾,半城山半城水,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这是芜湖人深爱的市歌《半城山半城水》。眼前这些具象的地理事物,比一首好听的歌更能把什么是芜湖的回答传递下去。

长虹门外临江平台上的游客观看青弋江对岸的居民在江边燃放呲花。作者摄于2023年1月

2022年2月央视新闻报道芜湖古城的画面。去年,城门内侧正对门洞的地方,放置了芜湖的另一象征物“鸠兹鸟”形象的花灯。其造型生动,富有展翅飞出芜湖城门的张力。

一个有活力的、继续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区域,能吸引年轻人到来,继续生产文化。芜湖此前缺乏人文底蕴较为深厚的旅游项目。古城在城市形象上添了新的一笔,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为其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

运用景观规划的手法凸显地方元素,是目前已经在做的事。未来还可以在历史故事讲述上多下功夫,帮助有意深入理解芜湖城市意象的市民游客构建地方感。以 应对游玩后感想为“在这个城市生活20年,知道北门、东门的地名,但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觉得现在这个芜湖古城也没有代表性”的问题。

不过这不是说,要将此地变成“爱芜湖教育基地”。古城也可以提供国潮活动、文创产品等建立在更广泛群体经验之上的审美功能,让只将其视为商业街的游客也获得良好的游玩体验。

从江边来向东边去

查阅不同时期的芜湖城区图,其鲜明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过程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初, 深受米市布局和辟为通商口岸的影响,市区紧紧依附着青弋江与长江沿岸,形成所谓“丁”字形空间形态。

1949年后,芜湖重点打造平行于长江走向但距江岸有一段距离的中山路作为商业中心,芜湖市政府随后搬离古城,重新选址于中山路远青弋江的一端。在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双重加持下,中山路附近建成密度快速提升。到上世纪末,芜湖形成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沿江条带状城市,这个条带建成密度较高的区域,仍是在近代芜湖米市“从大砻坊到宝塔根,一年365天全是运米的帆船,首尾相接”的影响下而来。

1954年与2003年的芜湖市区图,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市博物馆。

在芜湖市轻轨线路图上,城市的空间形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一目了然。一纵一横,纵的1号线平行江岸,横的2号线从1号线的鸠兹广场始向正东方向飞驰,而鸠兹广场正是市政府搬离古城后的驻地。从环城西路站上车,在鸠兹广场站换乘,经文化路站,最后到政务中心站,是市政府驻地离开城市发源地,向着能给城市带来更多发展空间的方向进发的一步步脚印。

1号线与2号线在市中心的湖边交会,远处象征芜湖的鸠兹青铜雕像和芜湖最高建筑物的剪影框在桥墩间。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正门前。

选择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每个城市都需要做的。对芜湖来说,不能总依附于长江边的狭长地带发展。2005年7月,芜湖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指出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是“东扩南进”。

南进,因其沿着长江岸线,是芜湖自上世纪70年代起建成中江桥与袁泽桥后,便一直推进的城市建设方向。城南靠近市中心的区域,经过较长时间建设,剩余空间已不足。如果继续向南拓展,距离主城区较远,不利于资源沟通协作。

芜湖将目光投向东侧的大片村庄与圩田。城东可供应土地的数量和面积均居全市前列,且城市拓展过程中不用跨越长江。这对芜湖来说,是科学可实施的发展方向。城东政务新区的建设也就此拉开帷幕。

2010年,为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使芜湖向东建设城市——建设拥有高品质生活新城的脚步进一步加快。2010年,芜湖市政府搬迁落户城东,大量公共服务机构随之搬迁,大批年轻人随工作落户新区。教育、医疗、生态等资源高速发展繁荣,这个经过科学规划的组团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芜湖市中心与城东政务新区相交接的核心区域,有一座神山公园。占地约4890亩,由大火炉山、小火炉山,马鞍山,主峰赤铸山和神山五座大小山峰组成。1949年前为荒山秃岭,上世纪50年代起,芜湖市殡仪馆和火葬场选址此地,1990年代停止服务。生态方面,这片山头经历过封山育林,也经历过毁林开垦,上世纪70年代成立了“市改造神山指挥部”,迁移、平整坟冢12万座,营造山林一千余亩,在五山环绕之间设立神山苗圃机构,生产苗木供应城市绿化。

1990年代,正式成立“芜湖市神山公园”机构,这一时期建设了芜湖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人工湖等景点。之后二十年里,这里为中小学生春游踏青扫墓、男性老少野游贪凉、退休大爷晨练遛鸟提供了场所。

长久静默不变的公园景观之间,住在附近的职工,在相似的工作背景和相同的兴趣爱好里交往,形成对此地的共同记忆和归属感,支撑着他们在搬迁离散后的头几个夏天,仍要回到这个他们心目中最干净、游起来最快活的人工湖 (目前,人工湖野游是违反公园管理条例的,但不乏中老年男性不愿舍弃这一习惯,公园在湖边配备了救生杆)。人工湖旁有一小片杉树林,曾经到了夏天,林间沙地上就长满了拖鞋、赤条条的人和把自己甩成风扇一样的狗。空气中,是拴在树干上晃悠悠的吊床、飞扬着的水珠和小孩追逐打闹发出的嬉笑。

或是我越来越忙没再留意过,这一切好像有一天突然统统消失了。可是,他们不是晚上都不舍得回家,放着大喇叭喊水深危险都赶不走的吗? 新建的木质亲水平台是很漂亮的,虽然亲水的人没再回来了。

照片中为一位刷着手机短视频的大爷倚坐在长椅上,不知手机里的五光十色是否如年轻时戏水的时光般能给人带来快乐。作者于2023年1月拍摄于神山公园内。

芜湖市雕塑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公园。它把这些精心设计的、全年龄段友好的、激发人们利用场地的创造力的景观,布置在神山公园周围一圈临马路边,在荒无人迹的山路深处,以及山前天然的低洼水塘边,同时保留烈士纪念碑、纪念馆、人工湖等看似较为单调的景观。它昭示着改变旧的风俗、不宜人的荒野和城市景观,但也象征着对城市文脉的尊重。它是联结中心城区与政务中心的锁扣,是城东政务新区宜居宜游、年轻活力健康的有力支持系统。

自该公园破土动工至今,作者几乎一直居住在相邻地块,见证了该公园从城市火葬场旧址及其背后大片刚被征收的耕地转变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森林公园。该公园也为作者个人场所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地方身份认同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素材。

芜湖雕塑公园建设之初,旨在打造全国首个将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主题公园,将“立体美术”融入山水风光,构建出一个城市公共艺术文化空间。公园内的雕塑选择,依托于每年在芜举办的“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比赛评选和制作落地,是政府、专家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过程。

芜湖雕塑公园的雕塑,无疑美化了空间环境。雕塑家根据特定环境中的性质功能、空间结构、尺度比例及气氛,追求布置在其中的艺术效果。雕塑艺术品与所在环境紧密形成有机整体,用简洁抽象的造型,激发观赏者对园林风景和美好场景之间丰富的联想。

以下照片均由作者于2023年1月摄于芜湖雕塑公园内。

这里三座雕塑,安置于湖水四周,有的用不锈钢材质在形的层面让人联想起水面泛起涟漪与波光粼粼的美好场景;有的用琉璃材质,模拟水的颜色和水里的气泡。用坚硬的质感模拟水的柔,去固定转瞬即逝却能带来美好感受的声音、色彩和事物。在矛盾中实现形式和内容与雕塑和环境的和谐。

在开阔的自然环境中,公园在选择雕塑时,既考虑到尺度与环境相协调,也考虑到内容与人们利用周边环境开展社交活动的方式相协调。

大体量雕塑位于开阔草坪。有的雕塑所处的山坡,是公园最核心的开敞活动空间。它为各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了理想的休憩空间,主要是年轻夫妇带孩子来晒太阳,间或有情侣坐在草坪上聊天。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草地上满是从高处欢笑着向下俯冲的孩子。场地里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也使两座雕塑——草地上滚铁圈的孩子和草地上一前一后走的两只狮子,似乎也有了要活动起来的张力。

有的雕塑也安置在开敞的草坪,但更靠近神山公园的山体。游客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出于传统观念,不会在这片草地上开展社交娱乐活动。在此,公园选择了这座名为“山神”的雕塑。它与人们在此的肃穆相协调,守护、祈福的寓意也实现了对地方历史的回应,在地方建构中起到抚平、愈合创伤的作用。

公园中还有大量以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创作题材的雕塑。

图中三座雕塑,即分别以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元素、芜湖四大水系、李白作于芜湖境内的诗《望天门山》为创作题材。该公园作为许多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带孩子散步的首选之地。这些富有美感的雕塑,能很好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在通过眼睛看、通过手触摸,听父母讲解的过程中,儿童能深刻记忆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形成潜移默化的传承。

雕塑源于地方文化又高于地方文化,也能启发儿童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如以《望天门山》为题材的雕塑。让李白的本我与超我,投射在天门山的两山对望上。在这个环境中,父母可让孩子背会《望天门山》这首小诗,给孩子讲述李白在安徽的游历,还可启发孩子的哲学思维,以及分析这座雕塑的艺术手法。

公园内还有一类雕塑是可参与、可进入的。虽然这些雕塑的内容往往并不是期待人们与其发生近距离互动的,但因其形式有强烈的吸引力,常导致人们与其主动合影。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实践,雕塑公园对此类行为包容开放——包容其激发出的联想结果,包容观众的感知和欣赏方式。公园还主动为游客寻找这样的建筑,竖立“最佳拍摄地点”的标牌并提供样片。

这巧妙地创造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常是后来相识的两个人,某天偶然发现,彼此曾在同一个地点摆着同一个姿势从同一个视角拍了照片,进而共同回忆一座城市。或是长大后的同一个人,故地重游又拍了一张照片。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塑的宏大、永恒等特质,补足了时光、人际关系的纤弱,使其有了抵抗时间的力量。这一公共艺术实践模式,创造了无数锚定地方记忆的素材。

芜湖雕塑公园不仅是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实践,对一些居住在城市中心的芜湖市民来说,这是颇有市内“世外桃源”意味的公园。逢年过节带上老人小孩,来这露营晒太阳,是很多人的选择。充满象征意义的选址、地方政府十二年持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日常维护,以及园内景观设计与时俱进的更新,已使它成为城市生活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成为构建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

( 黄欣悦/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0级)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