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磐安 玉山 历代 管辖 归属

磐安 玉山 历代的归属(归哪里的政府管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20:57:10 浏览7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浙江出茶,“西散乙外武甲弱突会城又族湖龙井”自是闻名遐迩,然而除了龙井之外,自唐宋以来“婺州东360问答白”便被列为贡茶。陆羽《茶经》云:“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研精且汉江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为佳,列为贡品。”由于浙江产茶,且多产好茶名茶,随着茶香幽幽远扬,许多因茶而派生的正英见史黑朝果事物便产生了。饮茶斗茶,便得有与之相适应的好茶具,于是自唐以降,浙江便产好瓷。“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这越窑的秘色瓷在唐代之时为全国诸窑之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便是其写照。婺州古瓷也名列全国第三。后来的南宋官窑、龙泉窑的瓷器更是名闻世界,被欧洲人称为最漂亮的“哈雪同”。随着茶叶种植的发展,古代茶叶的交易场所也随之而兴。在古代的浙江货,古茶场林立,浙江的茶与瓷一道随着水上的丝绸之路,也被人称为“瓷仅既乡开告宁洲茶之路”走向世界。然而现存之古茶场却少之又少,磐安玉山古茶场就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茶场之一。

  磐安玉山地处大磐山北麓,海拔高度在600~800米之间,为火山汽为损带轻病形成的山顶台地,其四周陆环它便北其确赶沟壑纵横,而山顶则是一派丘陵地形。由深厚的火山灰形成基质的土壤,加上千百年来由于良好植被而治确胡术雨宣静领错汽果形成的腐殖土,其土壤略带酸性,并由于地势之故,终年云掉儿谓算织胜农雾较多,是种植茶片逐包待用论状叶的理想场所。由于盛产茶叶,自古以来茶叶交易便十分活跃,玉山茶场便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玉山茶场地处玉西机外山的玉峰山下,距磐后训卷先宣安县城40公里,距天台、新昌各50公里左右,地处于历史上由婺州通往天台、新昌、宁波的古驿道旁。据《磐安县志》的大事记中所载:“明代正统八年(1443),玉山茶叶和白术外销获利。有‘上半年靠茶叶,下半年靠白术’之说。”(1)因此玉山古茶场在玉山茶叶的发展与外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古茶场的起源

  玉山古茶场的设立从何时起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据传说,玉山古茶场黑乎胶求义院染起始于晋代。在玉山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姓许名逊者,为一道士,游湖历至玉山,见玉山土民喜种茶,且茶叶质量上佳,清值香醇悠,但是土民的生活却十分清苦。许逊心中一动,便从当地土民中要了些茶叶,纸谓使道童与徒弟带着茶叶,到各地道观施茶。各地道长、名士喝了玉山的茶之后顿觉神清气爽。于是玉山茶叶得到了各地名士的好评,四方茶商闻名纷纷来到可州龙玉山,使得此地茶叶名声鹊是起,土民也因种茶获得收益。到了唐代,这一带的茶叶便被称为“婺州东白”而名声远播,成了贡茶。玉山的玉峰山下便自然地形成了茶叶交易场所,也即古茶场。而许逊也被民间尊为“真君大帝”,作为当地之“茶神”。

  但根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就大相径庭了。在《东阳玉山周氏宗谱》就这样记载着:“先君子尝访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场山,蹑崖崚步,岩磴直跻其巅。茶场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迎御命,曰‘茶纲’。”(2)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场之设似应早于宋代。在宋代,这茶场已经专门“设官监之”,也就是说在这里已经有了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的使命是“以迎御命”,也即“茶纲”,也就是负责挑选好的茶叶以供皇室宫廷之用。这种记载在以前的有关茶的资料中是很少见的。可见在宋代,这玉山茶场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茶场。在宋代为皇室宫廷采办花草湖石的称为“花石纲”,在杭州设置制瓷的窑,称为官窑,在这个意义上说,玉山茶场应是“官茶场”。而这种“官茶场”的设置是非常少见的。《东阳玉山周氏宗谱》中《茶峰晓翠》中是这样写的:“宋之南有榷茶地,其山如绣茶如簪。一枪一旗闹初旭,谁与采者头 。不妆不饰曳布袄,火前撷得浮青岚。供租奉税岁不足,那及萝晤樱桃篮。夜分作饭向山去,岩蹊石磴追 。排云蹑雾瘁肌骨,心苦讵谓茶其甘。手拈雀舌酷侵晓,敢私余绿斟江潭。迩来不榷茶更好,沦倩玉手社先酣。朝褰竹帘玩清霁,黛眉镜莹珍珠函。染人罗袂双袜,薄翠艳绝江之南。”(3)在这里,“宋之南”似乎应理解为南宋。在古汉语的语法中,这“之”可以作动词用,因此“宋之南”可以理解为宋室南迁。因此这《茶峰晓翠》之第一句“宋之南有榷茶地”,便是指玉山茶场是在宋室南迁之后被定为“官茶场”的。此诗后面这些文字是描写茶叶之好,茶农之艰辛。这首诗歌的作者姓陈名发,字景武。虽不见其经传,但从诗中所反映的许多方面来看,如“供租奉税岁不足”,“心苦讵谓茶其甘。手拈雀舌酷侵晓”以及“迩来不榷茶更好”等句上看,其人应为南宋时本地的文人。他在诗中一方面称赞茶叶质量之好,另一方面诉说茶农之艰辛,同时以“迩来不榷茶更好”之句说明“官茶场”的设立使得茶农“供租奉税岁不足”。

  玉山的茶叶在历史上其产量是很大的,宋时设“官茶场”自不必细述,在明代时设“巡检司”对其茶场实施管理,清代时,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进行管理。但到清代晚期,茶场的交易品种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白术等药材,粮食也归入市场进行交易。现存茶场中的“咸丰二年”“东阳县正堂”立的《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便是最好的见证。但是在清末由于国力衰弱,茶农生活日下,茶叶产量也大不如前。但即使这样,仍然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产茶万担,销杭、嵊、绍每担银十四元”。玉山茶场周围的茶叶产量由此便可见其一斑。

  二 古茶场的布局与内容

  古茶场由茶场庙、管理用房和交易场所三个部分组成(图一)。从这古茶场的正立面图和平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茶场庙”“管理用房”和“茶场”一字排开。

  茶场庙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门楼(图二)、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大殿为一三开间的建筑,其结构是明间为九檩前后栏四柱的抬果式,次间山墙为九檩五柱的穿斗式结构。面阔12.15米,进深13.45米。大殿中供奉着茶神,这茶神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茶神大都是陆羽,而这里的茶神则为许逊,其原因前面已讲述。同时,许逊不但是茶神,而且是玉山八个都乡的总土地爷。玉山现属磐安,以前属东阳。现今的磐安由原东阳的瑞山乡、盘山乡、玉山乡和缙云、仙居、永康、天台的一部分组成。原玉山乡为东阳的二十四都(现尚属东阳管辖)、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古茶场所在地属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一都,据当地老百姓说,因为许逊派道童为当地四处推销茶叶,使当地百姓获益匪浅,所以当地百姓不但将其尊为“茶神”,还称其为“真君大帝”,视为当地的保护神,为总土地爷。并立庙祭祀,希望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茶好粮丰。

  中间为管理用房。依次为前后二进,第一进为门厅,中间为一小天井,天井后为一三开间的办公用房,两边则是厨房和卧室(在厨房的楼上)。整个通面阔14.5米,通进深15.6米。这管理用房就是历代管理茶场的官吏住宿和办公处理公务的地方。清代咸丰二年的那三块《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图三、四)便是立于此处。这碑刻上面的字迹,虽然因为在文革期间被当地老百姓拿去当成池塘边埠头上的洗衣板而被磨损,显得模糊不清,但是仔细辨别,还能看出其中的一些关键的文字。在当时直接由当地政府派员对茶叶市场进行管理,而且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清代晚期,持续时间700余年,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见的。

  最左边是茶场(图五)。茶场由前后三进和二侧厢房组成,通面阔20米,进深37.56米,依次由大门、小天井、第二进、大天井、第三进组成。大天井里原有戏台一座(因后来被酒厂占用时被拆除)。整座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为一上下二层的楼式建筑。楼下为交易场所,可分为二部分,一部为固定摊位,即是小店面的商铺形式,这主要在厢房。据当地老人回忆,每间厢房即为一茶叶铺。民国初年,其茶叶铺在出茶时节收购茶叶,平时则做粮食药材的生意。一小间房子即为一店铺,里面十分简陋,只不过是一张桌子加几条凳子及秤、斗、方箩诸物而已。另一部分为散摊。据老人回忆,民国初时,这里每逢五逢十(农历)为市日。后来茶叶和药材衰落了,这市日也便没了。在民国初年,每逢市日(即交易的日子),四乡八村,十里八里的人们便到这里赶市。大天井中的戏台在平时也为散摊利用,到庙会之日则作为四乡八村所请班子的社戏演出场所。楼上的结构为四面通连的走马楼,即楼前面用廊连通,使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通过两边厢房前的走廊相连。其整个楼的功用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前面的廊为整个建筑楼的通道,便于楼上各个部分的联络。二是“榷茶”之所。据当地老人回忆,每年春秋茶叶上市之际,整个茶场汇集各地茶商,由官府派当地管理茶场的官员主持“榷茶”。当地茶农将各色不同等级的茶叶送至楼上(图六),由茶博士当场冲泡,根据茶叶的色、形、味、香等确定茶叶的等级以及价格,然后进行交易。这“榷茶”的场地便是第二进楼上,其上空旷。只是在“榷茶”时放一些八仙桌与椅凳之物。三是楼上的其余场地,诸如两侧厢房与对面(即第三进楼上)均构成小间,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叶之用。

  三 古茶场的春、秋社与龙虎大旗

  据当地老人回忆古茶场的重要集会,主要为春社与秋社。

  古茶场地处古驿道旁,古驿道是当时东阳通往天台、新昌之要道,同时这里又是玉山的中心。古茶场的东边是三单、岭口,北是尖山、胡宅,西是下苍、尚湖,南是浮牌等大村庄。在民国初时,逢五逢十的市日除各地茶叶外,各种山货都聚集到这里,甚是热闹,但是最热闹的还是春社与秋社。

  春社的日期为立春后的第8个戊日,秋社则为立秋后的第8个戊日。清晚期以降,春社又改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秋社改为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自从宋时尊许逊为“真君大帝”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将春秋二社和祭祀“真君大帝”以及乡村中的一些乡风民俗活动都结合起来进行,形成了一个以茶为中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春社日,当地的茶农,特别是那些采茶的姑娘大嫂都刻意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真君大帝”,然后聚在茶场里观看社戏。同时,社日的茶场还是当地各种山货物资交流的场所,因此热闹非凡。清末,又将春社的社日和元宵节合在了一起,那就更加热闹了,除了祭祀茶神“真君大帝”、看社戏、买卖山货及日用品之外,又加上了元宵的花灯和龙灯。关于这个古茶场的春社之热闹,有周显岱(当地的文人)的《玉山竹枝词》为证,其诗云:“茶场山下春昼晴,茶场庙外春草生。游人杂还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声。”(5)清代东阳县令汤庆祖在《茶场春社》中是这样描写的:“隆隆皮鼓声,逢打白云坞。衣冠热闹场,鸡豕走田父。借问此何时,数点梨花雨。”(6)其间玉山八都乡都到茶场去赶热闹,真可谓“年少女郎连袂生,看灯都集煮茶亭”(7)。

  春社自是热闹,秋社更是有秋社的特色。秋社的时间为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因民间传闻,十月十六日是“真君大帝”许逊的生日,这一来便使得秋社不同于春社。

  物资交流大会是秋社的一大特色,春社时虽然也伴有物资交流,但由于其日巧值元宵,主要还是以祭茶神、迎龙灯为主。到古茶场的人也是以玉山八都为主,外地人不多。买卖的东西也仅为春茶春耕服务,品种不多。然而秋社则不同,俗话说春种秋收,到了秋社之时,到古茶场进行买卖的品种大大增加。当地茶农或农民在秋收之后,便有许多东西要卖掉,又要为下半年的过年过节或者办事(诸如造房、婚庆等)置办东西,所以各种山货、农具、家具都从四村八乡以及邻近的新昌、天台、嵊县等各地云集到古茶场,使得秋社的人气大大超过春社。

  谢茶神是秋社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春茶、秋茶的采摘,当地的茶农口袋里便都有了几个铜钱。生活虽然不容易,但中国的老百姓是很会感恩戴德的。据传“真君大帝”许逊的生日也恰好是十月十六,正好与社日相合,于是在这日里便有了竖大旗的活动,这大旗便是龙虎大旗。龙虎大旗本是道教中的一种仪式,据说始于东晋。《抱朴子》云:“(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这大概是龙虎大旗之理论依据。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扰沿海,玉山虽有夹寨(明嘉靖抗倭寇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卫,但倭寇还是经常深入玉山侵扰。玉山人民为了抗击倭寇,便利用茶场的秋社,以祭许真君,竖龙虎大旗号召抗倭。从此相沿成习,竖大旗便成了秋社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这里的龙虎大旗不同于任何地方的龙虎大旗。“农历十月十六日,从各村来的大旗均竖于庙前田畈中,主杆一根,撑竿60根,放松索8条。竹竿分上下两段,下段为一根大杉木做成,长2丈7尺;上段是一根特大毛竹做成,套在下段之梢,衔接处用9个铁环紧扣。60根竿头高于套接之处,似伞架。主竿顶旗头,旗头下系麻绳8根,为旗索,备竖旗时用。旗面套在主竿上段,用绸300丈做成,上绘龙凤花鸟,边饰翠布。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脚架,供迎竖时扛抬。参加迎竖者称旗脚,每面需120个壮汉。竖大旗时,密锣紧鼓,喊声震天。竖起后,由众人扛抬,徐徐绕场一周,尔后固定于场上。”(8)竖大旗也成为古代当地文人歌咏的题材,有周显岱的《竹枝词》为证:“十月中旬报赛忙,茶场人得看场旺。载罗百幅为旗帜,高揭旗竿十丈强。”(9)可见当时竖大旗是何等的壮观。现在尚存一面较小的清代古旗,其长16.1米,宽17.6米,面积约283平方米。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看到最大的旗,摊开来有一亩多地大。正因为如此,秋社的规模和热闹情景便大大地超过了春社。

  榷茶自然也是春社与秋社的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春社与秋社的榷茶活动中,其参加者大都是地方乡绅与文人。据老人回忆,“听祖辈传,在前清的时期,春社与秋社的社日,在社戏开始前先由乡中的好佬在茶场中品茶,评出当年的好茶”。在评出好茶之后,便将好茶泡出,放在煮茶亭中,让乡亲们一面观灯猜谜,猜中者便奖上品好茶一杯,猜错者,便罚劣等茶一杯。被评上上品好茶的农户,便披红挂彩。到后来由于茶叶市场的衰落,这榷茶的活动便逐渐衰落,到民国初时还偶尔搞一下,到抗战时便完全销声匿迹了。

  古茶场自宋开设以来,伴随着岁月的千年沧桑,国兴则茶兴,国衰则茶衰。古茶场破了修、修了破,但是还是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的古文化增添了许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