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王伯祥卸任寿光县委书记32年了,这里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寿光大地上仍传颂着“百姓书记”的故事。
王伯祥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调研。
寿光人民都记得,王伯祥在县委书记任上的5年多时间里,集中力量办了三件大事: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盐碱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在改革先锋榜上,他是有胆、有识、有办法的改革先锋。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伯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伯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在寿光人民眼里,他是一位被人们记一辈子的“百姓书记”。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成为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他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把带领群众拔穷根、走上富裕之路一直放在心中。
王伯祥在大家洼调研。
展开全文
计之长远
“种菜书记”蹚出中国蔬菜种植产业化新路
1983年,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习惯于单一种植大白菜,结果导致种的2500万公斤白菜全烂到了地里。这件事刺痛了当时任寿光县长的王伯祥。1986年6月,43岁的王伯祥担任了中共寿光县委书记。此时,寿光还是有名的贫困县。“怎么能从向财政要饭吃,变成自己挣饭吃?”他把目光放在了“菜篮子”上。
1988年农历腊月廿八下午,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看了一根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冬暖式蔬菜大棚”进入王伯祥的视野。在王伯祥的支持下,王乐义去东北把“大棚技术连姐夫都不教”的韩永山师傅请到了寿光。聘专家、搞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首先在三元朱村推广成功。
在当时,建蔬菜大棚还是个新事物,六七千元钱的投资,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认准了的事,咱就得干下去。”王伯祥说。他让王乐义做指导,自己这个县委书记亲自干组长。
用寿光市原冯家尧河村党支部书记李锡福的话说,1990年从春到秋,为了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伯祥书记那辆吉普车就没停下过。
当年,全县5800个大棚,一个大棚年收入三万到五万元。第二年,寿光的蔬菜大棚一下子发展到3.3万个。
“等摸索出路来,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会紧跟上来。改革开放40年,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王伯祥这样点评当年的大棚推广。“什么叫正确的道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就是正确的道路。”
从此,大棚蔬菜“绿色革命”从寿光走向全国,原本冬闲的北方农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寿光大棚蔬菜丰富了全国的菜篮子,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
今天,被誉为“国际蔬菜产业硅谷”的寿光市,正在打造拥有蔬菜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每一个大棚都意味着一个“蔬菜工厂”,寿光农民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一抹绿色铺下了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底色,“寿光模式”领全国风气之先,不断推陈出新,为全国各地更好地寻求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
王伯祥在养虾场调研。
创新创业
“窝棚书记”改变“千年洪荒”
寿光由弥河一分为南北两地。寿南土壤肥沃,发展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而占全县面积近60%的寿北,满眼是盐碱荒滩。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看到当地群众生活十分艰苦,王伯祥坐立不安,寿北、寿南,手心、手背都是肉,“要富就要一起富起来。”
1987年10月8日,寿北大开发开始了,20万人齐上阵,修筑盐田工程、虾场工程……有人形象地说这是一场治理寿光“半身不遂”的战役。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他和所有民工一样,白天在工地干活儿,晚上一起住在窝棚。这种精神也带动了县里的其他领导,11名常委,9名住在工地上。经过45天的大会战,寿北这片“千年洪荒”的开发终于取得了胜利。
至今,在寿北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寿北开发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调研,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林乎加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光脚穿着一双胶鞋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个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紧握住王伯祥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发展没有坦途,实干、苦干才有出路。5年艰苦努力,寿北开发让12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40万亩的盐池、20万亩的虾塘和60万亩的棉田,年收入超过20亿元,盐碱地变为“聚宝盆”。
岁月如歌,大地为鉴。
“看到杨树排成了行,想起了当年的王伯祥。”至今在寿北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开发寿北,让寿光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寿北的老百姓动情地说:“没有伯祥书记,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祖祖辈辈感谢他,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王伯祥在企业车间调研。
补齐短板
“三问书记”打赢工业翻身仗
在王伯祥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实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襟怀。他有胆、有识、有办法,按照客观规律干事创业,大胆起用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寿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潍坊所有县市中排名倒数。
在当时的情况下,发展工业经济不仅难度大,而且干好也需要时间。当时就有人提醒王伯祥: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王伯祥回答:“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将来发展,我就是罪人!”
推进企业发展和改革,转变观念非常重要。为了打好一场工业攻坚战,对外,王伯祥带着70多人到南方先进地方取经;对内,他带着县直部门的负责同志,把全县重点企业逐一看了个遍,并展开了长达半年时间的调研,对全县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和测评,优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换,并从全县选拔有事业心的能人作为企业的后备厂长经理,企业人事管理厂长经理说了算……
公开考选、大胆起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用人机制一活,工业全盘皆活。寿光人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
时年53岁的陈永兴被派往县造纸厂,仅4个月就扭亏为盈,当初的造纸厂如今已发展成全国行业龙头晨鸣纸业集团;时年24岁的田其祥是选任企业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后来接任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将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
五年后,寿光不仅脱贫,而且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苦干实干还要巧干。曾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王家相说,王伯祥有个著名的“标杆三问”。他一直强调,只要各行各业都来个“三问”,就能把具体目标定明白了。为此,大家私底下称王伯祥为“三问书记”。县造纸厂的发展历程,就是“三问书记”的真实写照。
——“你造纸厂,在全潍坊市是个什么位次?”
安丘是第一,好了,那你就要到安丘造纸厂学习,班长学班长,车间主任学车间主任,厂长学厂长。
——终于在潍坊市夺了第一,再问:“你在全省是什么位次?”
找到目标,然后盯着学。
——最后问,“你在全国是什么位次?”
寿光造纸厂就是这样被一问再问,一步步“问”成晨鸣集团——如今全国造纸业的“老大”。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与百姓。一场工业翻身战为寿光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伯祥和护路工人交谈。
以人民为中心
“百姓书记”带领人民奔向共富
“党员干部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王伯祥被群众称为“百姓书记”。
1991年王伯祥任潍坊市副市长,从寿光往潍坊搬家时,一辆“130货车”就把全部家当装了个干干净净:一台冰箱、多年为伴的旧桌旧椅、自己打制的用得黑旧了的木床,再剩下的就是十几个塞满被褥衣物的纸箱子。司机看车上还比较空,干脆装上了院子里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
而对于老书记王伯祥,寿光人也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王伯祥被寿光人亲切地称为“伯祥书记”,每次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来和他打招呼,给他讲讲自家的事儿,走进寿光街头还能看到以“伯祥”为名的饭馆和商店,富起来的寿光人,以这种方式感念他们的伯祥书记。
一位已经卸任寿光工作几十年的领导干部,为何能让当地群众如此深深感激、久久牵挂?
王伯祥让寿光人忘不了,是因为这位奋斗在改革开放一线的先行者,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政绩经过了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给寿光带来了巨变。
寿光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那是王伯祥顶着风险、冲破“计划”坚冰建设的。
寿光有席卷全国、给无数人带来实惠的“绿色革命”,那是王伯祥倡导推广的。
寿光有一批业绩优秀、品牌过硬的企业,那是王伯祥挑能人、压担子发展起来的。
寿光有条件一流的学校、医院、体育馆、自办大学,那是王伯祥呕心沥血建设、完善起来的。
穿着布鞋,行走在田间地头;盘坐在群众炕头,嘘寒问暖……这样的改革者和奋斗者也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王伯祥为寿光发展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和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世世代代的寿光人永记于心。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文
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