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记

伯祥书记走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17:54:02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伯祥书记走了!

3月14日,山东头条news经向有关部门核实,“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王伯祥于3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王伯祥曾任寿光县委书记,被寿光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伯祥书记”。在寿光任职期间,他以富民强县为己任,立足寿光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和推广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2019年,王伯祥以“改革先锋”的身份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专访,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向我们讲述了那段带领寿光农民发展蔬菜、建设市场的艰苦创业史。

以下为王伯祥书记口述内容摘要:

“为让百姓富起来,我们怕什么?”

我当县委书记期间,寿光各方面基础较差,怎么样当好这个县委书记,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1986年6月,我在上任时就表了态: “我们的立足点就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

针对寿光实际,我任职的五年,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

一件是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把王乐义搞的蔬菜大棚技术推向全县、全国。第二件是组织了寿光县北部开发,在盐碱滩涂上开发出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60万亩棉田。第三件是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晨鸣纸业、富康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

这三件事,解决了全县老百姓的致富问题,打下了全县工业体系的基础。到1991年,寿光的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

王伯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杨飞 摄

展开全文

寿光这里的农民一直就有种菜传统,解决温饱后,大家就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菜上。1983年,寿光人一股脑儿地种白菜,秋后卖不掉,2500万公斤烂在地里。蔬菜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不如草!

蔬菜市场建设算是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抓的头一件事。为什么卖不出去?就是流通渠道不畅。

那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国营公司经销蔬菜。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也牵扯到一些姓“社”姓“资”的问题。因为要抓市场,就必然发展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就可能承担政治上的风险。我就跟大家鼓劲说:“批发市场是咱寿光人的命根子,为让百姓富起来,我们怕什么?”

资料图:王伯祥到寿光蔬菜市场调研。

我当时有个基本判断,抓流通重于抓生产, 市场是第一位,有风险也得办,风险再大也没有“白菜悲剧”重演的危险大。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没有交通就没有流通。1987年秋收一结束,全县开始筑路大战,16万民工齐上阵。一个月后,总里程140公里的“十纵十横”20条路全部竣工。

当年省道路评比,8项指标,寿光7个第一。 这第一那第一都不算啥,菜农卖菜顺畅了才是真第一。

从1986年开始,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全国215个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寿光菜,寿光也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王伯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杨飞 摄

“冬暖大棚必须盖,天塌了,我顶着!”

“市场”打出来后,我又开始新的思考,菜“夏天草,冬天宝”,怎么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呢?

1989年底,我听到了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大棚种出了反季节黄瓜、每公斤卖到20 元的消息。当时我兴奋得饭都顾不上吃,连夜赶到三元朱,动员村支书王乐义把技术传给全县农民。

我当时通过王乐义,以每年3万元年薪的“高价”从辽宁瓦房店请来早期冬暖大棚的发明人韩永山。

请来了韩永山,但建棚的六、七千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我当时就说,挣了算自家的,赔了县里承担。

三元朱村17名党员愿意带头,但要砍掉正在抽缨孕籽的20亩玉米建棚,“杀青”责任谁担当? 我当时也是拍着胸脯承诺了,受损失的农户,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当时我让大家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王伯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杨飞 摄

正当黄瓜生长旺盛时,却来了寒流。一连半个月,阴云密布,黄瓜根因地温低开始收缩。王乐义发动大家凑被子盖棚,但无济于事。我就给他联系篷布。当晚,30多块大篷布就盖在了大棚上。

1989年 12月24日,17个大棚的黄瓜开始采摘。一听黄瓜上市,我直奔三元朱,问王乐义黄瓜多少钱一斤,王乐义狠狠心说卖5块。当时的小麦是两毛多一斤,每斤5元的话,就是20多斤麦子钱。

我还是觉得太低了。整个江北就咱寿光有这17个棚,10块一斤差不多。当时村民一听这价格,吓了一跳,都怕卖不了。结果,当年三元朱的17个大棚每个赚了近3万元。

我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王乐义、韩永山任技术指导,我当助手。 当时有人说,我都快成三元朱村的副书记了。其实我想大棚搞成了,当村民也行啊。

三元朱经验成功后,我们就向全县推广。大棚一个个从土里冒出来。当年全县5130个大棚收入1.2亿元。

寿北大开发,20万人参与致富“战役”

寿光毗邻渤海,北部全是盐碱地,早年以外出讨饭者多而“出名”。直到上世纪 80年代,这里的20万农民才解决了温饱,但因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

寿光南部因为种菜致富了,我们不能让寿北的老百姓干着急。

1986年秋,寿光县委、县政府召开联席会,就寿北开发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我在县委常委会上号召大家齐心合力开发寿北地区。但寿北开发不是盲目蛮干,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开发。

有人认为“打扮”偏远盐碱滩不够“露脸”,我当即就火了。什么招不招眼,露不露脸,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足矣!

1987年,寿光县成立了寿北开发规划组,300多名水利、养虾、晒盐方面的技术人员,经过8个月调研完成了可行性规划。经过实地调研,我们总结了养虾、晒盐、种棉花的寿北开发路线。

1987年10月8日“寿北大开发”在120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上铺开。到1991年,寿北开发从开始的全县作战到后来的以乡镇为主作战,五年内从未停止过。

寿北开发真正解决了寿光的“半身不遂”。棉花种植、虾池、盐场、盐化工成了寿光加快发展的后劲、潜力所在。

资料图:航拍位于山东寿光的菜央子盐场海盐生产基地。许金鹏 摄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离任寿光的时候,寿光县有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4850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和10多万个“万元户”。五年半任期里,寿光的县乡村企业从303家发展到4854家,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了近10倍。

政绩要经得起检验,就得说了就干,不能说多干少、只说不干。直到今天,不少人会念起我们当时泥里来水里去、在工地上挥锹、在窝棚里办公的场景。

我这一辈子就是做个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个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个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

来源:山东头条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