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云 盘点 半年 电视剧 还有

电视剧半年盘点:潮退,剧冷,爆款无,还有那片不散的阴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10:19:03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整个上半年,从剧,到剧场,到资本市场,再到上海电视节,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冷清。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内容本身,都说去年是电视剧大年,这并不是因为一堆“天价剧”诞生,而是因为《人民的名义》《白鹿原》《风筝》在那儿站着。如今,观众还在,但剧场冷清,剧也冷淡,上半年甚至没有一部所谓的“爆款剧”。

剧集:剧冷,无爆款

去年上半年,不但出现了十年一遇、CSM52城平均收视率破3.5的《人民的名义》,而且《因为遇见你》、《欢乐颂2》平均收视率都超过1.6。同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引爆了传播话题,《鸡毛飞上天》、《白鹿原》都算口碑之作。

周播剧中,《楚乔传》、《择天记》都CSM52城平均破1,《漂亮的李慧珍》也接近1。下半年更有《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延续收视火爆,《风筝》则是“雅俗共赏”。

而在2018年至今,除了跨年播出延续到今年的《风筝》,今年开播的剧目还没有一部剧CSM52城平均收视率超过1.6。周播剧也没有一部平均收视率近1。

展开全文

上半年CSM52城平均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恋爱先生》,平均收视率1.56,但是一个讲“欢喜冤家”爱情故事的标准商业剧。

紧随其后的卫视剧是《美好生活》和《谈判官》,CSM52城平均收视率都在1.2上下,在半年电视剧收视榜分列第9、第10(不计算《风筝》),但这两部电视剧跟《恋爱先生》一样,商业上成绩不错,成色上难称优秀。

在今年播出的其他剧中,《和平饭店》算是口碑较好的品质之作,《归去来》也力图在人文情怀、社会话题、商业价值中寻求平衡。未上星播出的网剧《北京女子图鉴》则在上半年传播话题最多。

但从整体效果来说,未能出现去年《人民的名义》、《风筝》一样的剧,实现收视效果、社会传播、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剧冷,爆款无。

但“半年剧冷”的情况依然可从数据上看出,在2017年上半年,一共有4部剧全国网收视率破2,其中湖南卫视播出的《人民的名义》和《因为遇见你》还实现了平均破3。而今年到目前有且只有一部实现了收视率破2。

剧场:芒果下滑,番茄趋稳

从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网收视湖南卫视黄金时段依然是省级卫视老大。在CSM52城,湖南卫视已排在省级卫视第二,微弱领先的正是笔者去年预言卫视竞争要从“三足鼎立”转向“湘沪争霸”的东方卫视,尽管全天平均收视率依然是湖南卫视第一。导致湖南卫视黄金时段相比去年下滑的原因在于剧场。

浙江卫视CSM52城黄金时段的收视已经掉到第5,既令人意外又不意外。剧场迟迟未振,靠综艺一条腿走路,掉队也只是迟早。排位能否提升,目前还得看王牌综艺节目的表现。

从业者:无人不冤

制片方和制片人也冤,从资方到明星再到平台,一个个都得罪不起,四处求爷爷伺候奶奶。都说制片人外行指挥内行,但制片人的工作不应该包括为各自工种找到最内行的那一个吗?否则就成了武大郎开店。

趋势:台退网进成大势,流量剧和品质剧终将各行其道

传统电视台一直以为自己相对新媒体,最引以为傲的是有“内容优势”。但在这一年影视剧的发展当中,尽管有“套路剧组解散”等事件,但已经体现出很明显的形势:传统电视台不但将内容优势让了出去,而且在题材类型探索和内容创新上全面落后。

新媒体进行的内容创新和题材类型探索,是传统电视台本该在周播剧场尝试的。但是,传统卫视最后都将周播剧场变成了“后晚间日播剧场”。视频网站先是选择卫视黄金时段受限的题材类型,并先后至少开发出两个成熟内容品类:盗墓探险类和刑侦犯罪类。

当积累完制作经验和资源之后,他们又开始进军新的题材类型,例如科幻、公路等题材,甚至是传统电视台的传统题材,例如行业剧。

并且,视频网站还以传统电视台做不到、却可以有效提升内容品质的新剧集形式去包装:例如5集的《东方华尔街》,12集的《无证之罪》,20集、但30分钟一集的《北京女子图鉴》,这种美剧式的季播剧气质,这种集数和时长,传统电视台根本不尝试。

他们习惯做的是收视率高,就和制作方一起想办法拉长集数,尽管这会伤害内容本身。

在传统电视台拿手的“三板斧”上:迎合大妈的宫斗剧、婆媳剧,吸引年轻人的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还有谍战剧、职业剧等,新媒体都通过“网台联动”以及采购力优势,同样可以播出。

并且,这些“传统题材”的内容竞争力已经进化到传统电视台前面。如果说以前“青春剧”是芒果台招牌,但现在22岁以下学生当中口碑最好的青春剧,已是几部纯网剧:《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都说有质感的都市剧可以通杀一线卫视,但今年话题最足的都市剧,却是优酷富有烟火气息的《北京女子图鉴》。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付费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高度类型化的美剧,而流量剧的对标是韩剧、日剧。两者终将各行其道,会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品质要求,不同制作流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