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斌 东欧 西欧 南美 情迷

徐小斌:惊艳东欧 情迷西欧 魔幻南美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09:48:11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家徐小斌

惊艳东欧

卡罗维发利的铁玫瑰

在世界旅游城市中,布拉格仅次于巴黎排在第二位。而布拉格最美的地方当称卡罗维发利:那绝对是个童话王国,美得令人难以置信。1997年我们出访捷克那次,本来并没有去卡罗维发利的安排,结果在拜会大使时,以朱大使为首的使馆工作人员异口同声,说是来捷克不去一趟卡罗维发利太亏了,于是才临时换戏。卡罗维发利的秋天呈现出一派雍容华贵的金色。金风把金的树叶吹向金色的屋顶。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看到路边小摊上摆着的一排排玻璃器皿,晶莹而多芒,在太阳照耀下发出如同雪山融化一般的亮光。有一套镶金边的高脚杯,非常精美,且价格低廉。谁都知道捷克的玻璃器皿世界驰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卡罗维发利的玻璃,是最美的。沿着林荫大道一路走过去,是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古堡。我们知道在古堡那边,有着一个神奇的所在,那就是卡罗维发利的温泉。喝温泉水是很讲究的,一般都要买一种扁壶。在温泉旁边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扁壶,是烧成的陶,自然与中国的不同,那美丽的陶器并不寒冷,在阳光下,它温润如玉。我买的是一只极便宜的扁壶,但是颇不俗:颜色是暗豆沙色,花纹突现在底部,是一朵青灰色的玫瑰。随使馆秘书小高的指引,我们用各自的器皿盛了温泉水,喝一口,是微咸的,但是滑而温,口感极佳。就在这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捷克人把一枝玫瑰花放进泉水,就在众目睽睽之下,那枝玫瑰竟慢慢地变着颜色,变成一种铁砂色,好像枯败了的花朵,虽然失去了香气,味道却更足了。原来,这才是卡罗维发利的主打节目!小高说,商店橱窗里,到处都是铁玫瑰,铁玫瑰成了卡罗维发利的象征。吃过午饭去逛商店,果真有很多铁玫瑰。但不知怎的,让售货员拿了许多铁玫瑰放在眼前,却提不起兴致来买。那些本该美丽鲜艳的花朵变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在它变化着的时候,你觉着它是新鲜有趣的,但是当它完全成为另一种物质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它什么也不是。好像同伴们也有同感,于是那一大堆变成铁质的花朵,就瘫在了那儿,稍一恍惚,就看到仿佛是一堆纯净铁水流过之后的废铁渣,一点儿美感也没有了。卡罗维发利的东西便宜,我买了扁壶酒杯,还有小石头,惟独没有买铁玫瑰。

布拉格:那一块雨中的墓碑

那一次出访,我们去了布拉格,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黑山,维也纳。在欧洲看到了真正的碑林与墓地。欧洲的墓地,与教堂一样美。但是墓地与墓地,很不相同。维也纳的墓地,是精美的。所有的雕塑都是完美的艺术品。墓地的大门打开了,在祭品、花环、圣灯、水瓶、甲胄、箭筒、银制的面具中间,有着巍峨的雕像,本邦的守护神与童贞女。巴赫、勃拉姆斯、贝多芬、莫扎特……或者拉着他们的小提琴,或者托着他们思想的额头,沉思着。莫扎特的金像,在维也纳的天空下灿烂辉煌。在那些大音乐家的碑林中,始终荡漾着音乐,那个冥冥中的演奏者有着细腻的技巧,精纯的音色,丰满的和弦,微妙的底蕴和完美的表情。那些凝固了的音乐全都变成了碑文。那庄严美丽的墓地上,到处撒落着花朵。那是一种深深的和谐与宁静。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了塞尔维亚南部的中古时代的墓地。和那些大音乐家的碑林相反,这里的雕塑是简单的、粗犷的,只有两三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石碑上的沟槽,那些不规则的名字,还有断裂了的碑基,所有的碑都是东倒西歪的,但惟其如此,才令人感到了真实与惨烈。那片碑林像是一个广袤的古战场,在那片古战场上,曾经发出过荡气回肠的金钺之声。但是印象最深的,却是布拉格的一小块普通的墓地——那是捷克作家丹纳的墓地。那一天,我们与捷克著名的汉学家何老先生约定,去凭吊丹纳。那一天,细雨蒙蒙,布拉格沉浸在一片灰色的阴霾里,那种灰色的调子使我想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者《玩笑》。但现在的布拉格,已经不是米兰·昆德拉描述的那个背景了。那是一种柔和的甚至柔软的背景,曾经翻译过《好兵帅克》的刘星灿老师反复地说,捷克是个性格温和的民族。是这样的,一直随同我们的老汉学家以及他的孙子,都显得非常温和。他的孙子的中国名字叫作何志达(我们叫他小何),只有二十几岁,看上去却要老成得多。那一双深邃、敏感又有点神经质的眼睛,让人一下子想起卡夫卡,正巧卡夫卡的出生地也在捷克。同行的肖复兴也有同感,就说了。没想到,他真的演过卡夫卡,在他上大学期间,他应捷克国家电视台之邀,客串了一把卡夫卡。我们于是看着他笑起来,他也笑,羞涩而温和。在参观捷克国家图书馆时,几个学汉语的同学和我闲聊,他也在其中,他们纷纷报出他们的中国名字:吴华、丁楚红、何亚娜……每报出一个来,我就叫一声好,唯独说到何志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我说,这名字好像一般了点。他就着了急,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这名字是爷爷起的,意思很好的。我见他着急,急忙更正说,何志达这个名字,要细想一下才觉着好。他就笑了,仍然是那种羞涩而温和的笑。雨中的墓地,很冷。我们挑选了鲜花和蜡烛,献到了丹纳墓前。我们吃惊地看到,银发银髯的何老先生,竟然站在雨中的石碑后面等着,团长王火老师上去和他握手。谁也不知道,他到底等了多久。出来的时候没想到这么冷,穿得少了,便有些发抖。小何把他的大羽绒服脱下来,披在我身上,我言不由衷地推辞了一下,没想到一向温和的他十分强硬,他用生硬的汉语结结巴巴地说:“你……一定要穿上,因为……你是女的……我是男的……你是客人,我是主人……”我穿上了,身上一下子暖和起来,就对自己说,这倒是个很好的理由。他的大衣服穿在身上,我顿时显得很滑稽,王火老师说,像好兵帅克。离开墓地前我们合了影。小何没有忘记在墓碑前的烛台上点上蜡烛。那一小片烛光,在灰色的雨地里,显得晶莹透明,它烛亮了那块雨中的墓碑,使它变得晶莹起来。那一块雨中的墓碑,温暖柔和,不可忘怀。

展开全文

情迷西欧

1999年,我如愿去了西欧的几个国家。荷比卢总是放在一起提。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荷兰童话《银冰鞋》,那是个非常美丽的童话,从此就把荷兰与“银冰鞋”放在了一起,再大些成了球迷,就又加上了荷兰队,还有郁金香。再后来,又知道荷兰有一位华裔女作家林湄,林湄成了我的好朋友。但是这次去荷兰,林湄正好去了鹿特丹,没有见到。郁金香还没到盛开的季节。至于银冰鞋与荷兰国家队,就更是虚无缥缈。只剩下了风车和木鞋。到了专门制造木鞋的地方。一个年轻的男子,就像荷兰童话里那样的打扮,在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地方,挖着木鞋的孔。木屑到处都是。周围的货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木鞋,还有各种蓝白两色的瓷器。木鞋和瓷器都很粗糙,不知是不是有意这样粗糙。总之对于荷兰的工艺品我很有保留。当然也有个别的很精致。譬如我挑出的一双朱红彩绘木鞋,只有手指甲那么一点点大,颜色却艳丽得戳眼,当然价钱要比一般的木鞋高出七八倍。比利时的象征当然是那个撒尿的小男孩于连。小男孩周围从早到晚围了那么多人,难怪小男孩的尿永远也撒不完。我对比利时最深的印象却是巧克力。比利时的巧克力千姿百态,价钱从低到高有无数个档次,即使最穷的穷人也能买块低档巧克力吃吃。我买了一盒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价钱也颇不菲,带回来,大家吃了,余香满口,都认为是一种享受。后来看了法国获奖影片《巧克力》,就更加觉得巧克力魅力无穷,一块鲜浓牛奶味的巧克力,咬上一口,真的会把所有的郁闷都丢在了九霄云外!报纸上一会儿说吃巧克力会发胖,一会儿又说吃巧克力对男人特别好,最近又说巧克力不但不是发胖食品,还可以治疗抑郁症呢。爸爸在世的时候常说,要是事事都听报纸的,就干脆别活了!比利时的巧克力,的确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荷比卢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刻最美好印象的地方,是卢森堡。那一天大雾弥漫,大雾之中拿破仑的铜像依然是那么戳眼。与拿破仑自然是要合影的。从很早的时候就喜欢拿破仑,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霸气与伟业,还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一个有魅力的、漂亮的男人。最典型的拿破仑画像是大卫所作的那一幅:面孔清癯,略有些苍白,挺直的高鼻梁和轮廓鲜明的嘴唇,还有那双坚定、犀利、智慧的眼睛,略略有点长,眼角微微上挑,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据说拿破仑永远穿着一双特殊的鞋子,因为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八,其实这位年轻的统帅大可不必为他的身高忧虑,因为他实际上是个巨人,所有的高个子都对他高山仰止,拜倒在他的麾下。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世界是由矮个子来统治的。我们只要知道孙中山只有一米六七、邓小平只有一米六一、巴尔扎克只有一米五七,而中国的脊梁鲁迅只有一米五五,就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了!说来好笑,最近连续见到的两个老板都是身高不足一米六五,有朋友说,惟其如此,才能成功。他们要想掩饰自己身高的缺陷就只有成功。拿破仑铜像旁边是个小卖店,我买了一盒酸糖,嘴里嚼着酸糖走进了卢森堡大公国的市中心。这个小小的国家干净、安静、美丽、平和、富裕,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相比之下,倒是巴黎一开始有些让我失望。走进巴黎市中心的时候,没有什么令人惊奇的。真的没有。就像是走进了西单的商业街。那些建筑,真的没有当下北京或者上海的更漂亮。不过巴黎是一点一点地揭开它迷人的面纱的。首先要去的当然是卢浮宫。说起卢浮宫就想起了一个笑话:几年前余华等四位中国作家去法国时到了卢浮宫,因为当时只有半天时间,四人冲进卢浮宫,如同没头苍蝇一般大喊:“蒙娜丽莎在哪里?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哪里?”这个笑话让张梅讲出来再让张一零补充,就更是让人笑破了肚子。我接受这个教训,想,参观卢浮宫一定要慢慢来,反正也没安排别的事。可是一进去就身不由己了。那么恢宏巍峨的宫殿,竟然挤满了参观者。人数最为众多的是来自各个国家的旅游团,每一幅名画面前都是人头攒动,和我想象中的优哉游哉地观赏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没有办法。保安说,几乎每天都是这个样子。我被人流裹挟着走过那些伟大的名画,久久回眸不忍离去。我在《蒙娜丽莎》前面拍了照,我与蒙娜丽莎离得那么近,近得可以看见她脸上油彩细微的裂纹。不知为什么,我始终不认为这幅伟大的画像中的女人很美。这是个非常一般的女人,我甚至觉得,正是因为她姿色平平,达·芬奇才选择她作为画的对象。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坛三杰之首,达·芬奇首先要冲破的是中世纪那种没有血肉、没有生命感的绘画模式,因此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平凡的女人。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等,都让我想起我的青少年时代。那时,我从我的老师家里借了一些画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像让我震撼不已。我曾经临摹了一幅俄罗斯画家的《女公爵阿尔玛托娃》。那时我醉心于描述女性迷人的肉体。现在,站在卢浮宫中,看着德拉克洛瓦笔下的女性,那些饱满而骄傲的美丽乳房,依然令我震颤不已。塞纳河当然是要游的,游塞纳河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一丝凉意。游船上站着或坐着来自各国的游客们,有一些看上去十分相配的青年男女,脸上透着阳光灿烂的微笑,让人觉得世界无比美好。法国女孩真的很美。最不同的是她们的皮肤,她们绝不像美国或者东欧女人那样有着大毛孔和白绒毛,她们的皮肤,甚至比东方人还要细致。这除了她们真的天生丽质之外,还很会保养,法国的兰蔻的确比资生堂的化妆品更加温和。香榭丽舍大道两旁是巴黎的高档商店。东西都贵,但是的确精美。我买了一面小钟,是树脂做的,钟表的周围全是做工精美的蔬菜玉米,特别适合挂在厨房的墙上。还有一面小镜子,是典型的19世纪风格,上面是洛可可式的宫廷图案。最喜欢的还是个洋娃娃。看着那个娃娃就知道为什么该叫洋娃娃了,因为中国的工艺永远做不出来,即使用了同一种模子,味道还是会变。这个可爱的洋娃娃长着淡金色的头发,穿宝石蓝的裙子,上面用金银丝盘成很精致的花,像是藤萝又像是风信子,脚上穿一双同样淡金色的高跟鞋,一双蔚蓝色的眼睛可以随意闭合,睫毛闪动,楚楚动人。对这个洋娃娃我爱不释手,可是买回北京,过了不到一个月就送人了。原因是一个熟人(注意,连朋友都不是!)的爱女得了急症,我去看望,情急之下找不到比这更拿得出手的东西,就只好忍痛割爱了。如果今生有幸再去巴黎,我一定首先要再买一个洋娃娃,一定要比过去那个还要漂亮!香榭丽舍大道直通凯旋门。凯旋门上空的蓝天白云令我想起1998年世界杯时法国夺冠的场景,不过当时天色已经黑了,但是灯光把香榭丽舍大道映得通明,整个巴黎变成了一座不夜城。一辆花车从人们的头顶缓缓而过,那上面站着英雄齐达内、图拉姆、亨利、珀蒂……几个月前,有谁能想象得到大力神杯的得主竟是法国队?世界上的事情也真是奇怪得很。人说成者王侯败者寇,可即使法国夺了冠军仍然有很多人不待见他们。真的,比较起贵族味十足的荷兰、阳光灿烂的英格兰或者野性未泯的阿根廷来,法国队实在是不大那么招人喜欢,整个队中像样的球星好像只有齐达内一个。但在现代足球中像法国队这样靠整体实力的才容易取胜,毕竟马拉多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看1998年世界杯决赛时是在“东方时空”,与白岩松共同做一期节目。当时白岩松把我领进演播室,几个大灯一烤,他连珠炮似的发出一系列的提问,这是他的惯技,但是这次他遇到了对手。就在演播室“东方时空”小伙子们的注视下,我和他唇枪舌剑地打了个平手,最后他心满意足地舔了舔嘴唇说,开始吧。当然,我们谁也没想到是齐达内的光头最终解决了问题,在北京时间凌晨5时许,上帝的手大概摸了一下齐达内的光头。可是现在站在香榭丽舍大道之上,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下一届世界杯究竟鹿死谁手,又成为新的悬念。大概正是这一个个的悬念吸引着人们有滋有味地活下去。我喜欢凯旋门旁边那座玻璃的建筑,那上面有着许多的字母,看上去非常特别,我就在特别的建筑前拍了一张照片。在意大利我去了威尼斯、罗马和佛罗伦萨。最喜欢的要属佛罗伦萨,这个常常被译作“翡冷翠”的地方。到佛罗伦萨时已是黄昏。找了临近郊外的一家小旅店。欧洲的旅店都是这样的,不大,但是非常洁净,恰如欧洲本身的风格。因为在京时刚刚做完装修,就特别注意装修的风格:似乎很简洁,有些像北欧的简约主义,但材料用的是一流的,那种瓦蓝色的大气规整的瓷砖,在灯光下特别莹洁坚润,十分高档。窗帘是乳白的剔空镂花,微微露出一丝外面的蓝天白云,有微风吹进,十分的温和。就忍不住走了出去。就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家皮具店。走进去,一点一点地发掘,就像找金矿似的,真的找到了几样价廉物美的货色:赭石色镶金边的小钱包,羊皮面烫金的笔记本,雕出凹凸花纹的皮杯子……工艺上都是精美得难以想象。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皮匠被人围着,人们拿出自己的皮带请他烫金,他只收很少的一点点钱。后来知道这种烫金工艺是这个店的招牌。也怪,只消烫上那么一点点金色拉丁字母或者古怪的花纹,皮带就一下子显得高档了似的。终于在许多的皮包里挑出一只镂空花的黄牛皮小包。镂空的花形是玫瑰,衬底是一种暗米色的丝麻,我把它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恰如捧着一个水晶玻璃人儿,既爱不释手,又无所适从。记得好像是二十二万里拉,算是皮包里最便宜的了,加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小物件,一共是三十一万里拉,店里规定超过三十万里拉就打七折,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到柜台去结账,其中一个店员竟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他看着我笑眯眯地说,你很会挑东西,都很精美。如果在小摊上,意大利的皮具则便宜得惊人。头天参观比萨斜塔的时候,顺便逛了那一连串的小摊。有各种各样的小皮包挂在摊位上,红红绿绿的特别醒目,皮是极好的皮,做得也精致,价钱也便宜,我买了一只,当时还很高兴,可是跟眼前的这只小皮包一比,可就差了些成色。说不出来是差在哪里,就像在国内,在赛特和批发市场买了同一种衣裳,牌子花色都是一样的,可看上去档次就是不同。后来我才知道,我去的是意大利最好的皮具店之一。人们看着我包里那价值三十一万多里拉(打折后仅相当于人民币六百六十元左右)的皮具,都惊愕地猜了一个个天文数字,当我得意地把实价告知的时候,他们更吃惊了。大家公认,将来我的生计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倒买倒卖为生,会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倒爷,不,是倒奶奶。在德国的时间很短,印象却很深。当时正值著名的巴伐利亚啤酒节,但是这个著名的啤酒节似乎与我没什么关系。比较起来,倒是巴伐利亚的那些小镇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小镇上那一条条石子铺成的街道两侧,都是小店。在街道的入口处有个非常干净的水槽,我看见一个男人牵着一条狗来饮水。那个男人身材高大,有很蓝的眼睛和很高的鼻梁,典型的大日耳曼血统,简直有些像电影里的那些党卫军军官。他的狗简直就是神界的宠物了:毛色雪白,颈项上一圈毛碧蓝透亮,一双蓝得发绿的眼睛,吐着红红的舌头,美得惊人,高贵得惊人,一看就是名种。我默默地站在那里看它饮水,它喝起水来从容不迫,非常干净,那个男人看着他的爱犬,眼里全是骄傲。我看了很久,待它起身的时候,和它打了个招呼,那个男人立即和我打起招呼,告诉我说,它叫Peter。也许我眼中的爱意打动了男人,男人让Peter做了个动作,和我告别。Peter做动作的时候,仍然是高贵无比,这就是狼狗与豺狗的区别。我久久站在那里,直到Peter的背影完全消失。真的后悔没有带一个小型的摄像机,把Peter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走进小巷,两侧都是小店。走进一家,看见有卖各色杯子的,有一只金属制成的杯子,上面刻着古典主义画家画的战争场面,还有一只乡村风味很浓的木制盘子,上面刻的红、绿、棕三色的花纹特别好看,就都买了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个小卖店的店主,一个剩不下几根头发的老人,竟仔仔细细地把我多交的两个芬尼追出来还给我,还微笑着招手再见。在国内似乎难得遇上这样的认真与温暖。在另一家小店里,还买了一个古代军队的纹章。我很喜欢这种纹章,有两把宝剑交叠着缀在一起,我把它挂在我的床头,对朋友说,这是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啊,对于我这种“奥伯洛摩娃”式的惰性十足的人,似乎永远需要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呢。

魔幻南美

去的最远处是南美的厄瓜多尔。

去之前犹豫再三,觉得三十多个小时的飞机不是那么好坐的。最后还是觉得机会难得,创联部的小阎还每人发了“红景天”。到了南美已经觉得快崩溃了,没有参加欢迎宴会径自回房,刚躺下便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服务生送水,这里的服务生样貌奇特,穿着很像是插画版《蜘蛛女之吻》里的人,手持的那个深口瓶子也有着极浓的异域风情的味道,于是突发奇想,或许,在这个南美小国,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奇遇呢。

之前对厄瓜多尔的了解基本等于零。只认识一个厄瓜多尔的女孩,就是我的小说《羽蛇》的责任编辑,长着一双大得出奇的美丽眼睛,聪明到了可怕的程度,如果不是她,《羽蛇》这种让中国大多数人都觉得难读的书,是绝不会那么顺利地走向世界的。多年以后她听说我去了厄瓜多尔,高兴极了,立即问我:是否看了蜂鸟?是否买了全世界最暖和的毛衣?是否买了植物的种子做成的项链?……

我们的任务是与厄瓜多尔文化部作交流,第一天,我们去了一所小学,厄瓜多尔的孩子们脸色黑红,特别爱笑,看上去非常健康,我们每个人讲了一段话,他们似乎非常高兴,最后合影的时候,背景是白墙蓝天,衬着孩子们黑红的脸,似乎到了西藏。第二天,厄瓜多尔文化部长宴请,我对面坐着的,正巧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于是狂聊起故宫的前世今生与中外文化之比较,并没有认真听我们代表团团长的即席赋诗。第三天仍然是换个地方开会。我一看大势不好,如若这般,等于往返六十多个小时的苦就算是白受了!于是及时改弦更张,自作主张地到外边逍遥游去了,立场不坚定如何立伟者,也一同去逛了市场。我们收获颇丰:买了全世界最暖和的毛衣,那毛衣沉甸甸的真结实,穿起来也确实暖和。植物种子的项链也买到了,确实是厄瓜多尔独有,在其他国家没有看到用这种奇特的彩色种子串成的项链,关键是那些彩色是纯天然的,没有一点点染色。除此之外,还买到一些特别有异域风情的小东西,譬如一个酒壶,一个盘子……都像是《鲁拜集》插图里的那些精美的物品。像以往一样,回国后便把这些美丽的物件分给朋友们了,自己只留了两件毛衣。

南美的异域风情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片土地上能诞生出一大批南美作家。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博尔赫斯的全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曾经极大地启发了我的写作灵感,有一阵,闭上眼就会看到一个女孩骑着飞毯在夜空中飞翔,星星和海洋融为一体,化作一片青蓝色的琉璃……

每逢北京的三九严寒之际,我便会穿上那件从厄瓜多尔买来的毛衣。那毛衣暖融融包裹在身上,似乎有一种奇异的魔力,令人真正体验到南美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

(徐小斌,作家,现居北京。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女性文学奖,加拿大华语文学奖首奖,英国笔会文学奖等。)

《密语》

徐小斌 著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徐小斌的精选散文集。共分我有迷魂招不得、当时只道是寻常、天涯飘泊我无家、繁霜尽是心头血、作家各自一风流、不依古法但横行、成如容易却艰辛七部分,五十余篇文章。

《徐小斌经典书系》

徐小斌 著

这是作家徐小斌的一套自选集,也是她迄今为止最全的一套文集,基本涵盖了她所有经典作品,是对她文学生涯的全面梳理。

排版:王 晶

初审:张溯源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