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的中国正陷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在抗击外敌与内敌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与老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战争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迫于无奈之下,红军战士只能向湖北一地主借了400大洋,用以维持军用开销。而如今,地主后人拿出了这张泛黄的欠条,在今天这400大洋究竟价值多少呢?
深入农村,积攒力量
大家都知道,我党在成立之初,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进驻到一个村庄后,我党红军就会帮助人民群众,清除村子里的封建残余势力,也就是地主、土豪阶级。
而之所以会制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是因为我党想在要在敌军统治力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民武装起义。这也是为了最大化的运用群众的力量,一起对抗敌人。
虽然这个时候的清王朝早已覆灭,可农村还是有很多霸占着土地和粮食的地主和土豪。红军在进驻到农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土豪,分田地,将这些物资和土地统统还给老百姓。
拥有了土地之后,老百姓就能够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了。所以,红军的举动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展开全文
但是红军将物资都分给了百姓后,他们自己的物资也所剩无几。因此,看到了红军艰苦的处境后,百姓开始给他们赠送物资。可是我党的初衷是为人民服务,又怎么能够随意地接受他们的赠物呢?
处境艰难,只能“借用”
就在我党在帮助人民群众获得更美好的明天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国民党的追杀。1927年爆发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运动,国民党利用着这两场政变,大肆地屠戮和残害着共产党员。
要知道,此时距离共产党诞生才7年,一切还未稳定下来。因此,对于我党来说,他们需要在躲避国民党迫害的情况下,开展救亡图存事业。
此外,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军中所需的物资数量也在提高。然而这个时候,国民政府对红军的迫害更加严重。
这就意味着红军不仅根本没时间去获取物资,还要抵挡来自国民党的进攻,所以,红军战士的处境更加艰难。
可他们又不能随意接受百姓的救济,为了解决生存困境,他们只能向百姓“借”东西。在收到百姓提供的物资后,红军战士就会将这些物资折算成对应的银钱,写一份欠条交给百姓。
慷慨解囊,无私奉献
1930年,红军来到了湖北孝感,路过了一个村庄。此时这支红军队伍已经面临物资匮乏的窘局了,但他们还要继续向前赶路。无奈之下,只能向人民借东西。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户富庶的杨家。杨氏的祖辈是地主,家产传到这一辈还剩余着不少良田。而且,杨家现在的当家人杨长银又是一个能干精明的商人,更是为杨家积攒不少的家产。
并且,与旧社会中那些剥削农民的富绅地主阶级不一样,虽然杨长银家中富裕,但他却从来不会利用家中的财富去迫害村里的百姓。
有时候,看到谁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他还会拿出银钱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假如遇上荒年的话,杨长银还会将家中的余粮拿出来与村民一同分享,一起共克时艰。
所以,杨家在村里的风评一直非常不错。所以1930年,红军会在进入村庄后,也没有用之前对付旧地主的方式去对付杨家。
而杨长银在得知红军的到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也想像红军一样,将中国从这个黑暗的深渊中拉出来。就算他只能出一点微薄之力,也心甘情愿。
在真正亲眼见到红军的时候,杨长银也感受到了红军的艰难。落满补丁衣服、草鞋,一些红军战士看上去十分瘦小。因此,杨长银就觉得自己应该为红军做些什么。
但他也不太可能投身于红军打天下的事业中,因为他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所以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捐献一些钱财给他们。
于是,杨长银将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但他觉得不够,因为红军战士的人数很多。所以,杨长银就又去借了一点钱,总共凑齐了400大洋,交给了红军首长。
在过去旧社会中,这400大洋可是一笔不菲的资金。所以,红军在看到这笔钱的时候,连连拒绝。但杨长银却是真心想为红军出一份力,他就坚持让红军负责人收下。
考虑到队伍已经没有多少存粮了,负责人也就没有再推辞,于是,收下这400大洋,并且写下了一份欠条。
四百大洋,价值多少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为了感念之前帮助过他们的群众,所以就想要将之前借百姓的东西还给他们,于是就宣布,只要之前留下欠条的,都能拿到政府去兑换。
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的杨长银没有去兑钱,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将这欠条好好收好。因为,对于杨长银而言,这是他当年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的一份心意。
然而,近些年,杨家也早不如往日般的富有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拮据。此时杨家现在的当家人是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他知道爷爷的嘱托,可这个时候的他身体状况也不好,需要钱。
所以,迫于生活的杨明荣,只好带上了这张欠条,去找政府兑钱。经过专家的查验后,证明了这张欠条并非伪造。
于是,按照当时的物资价值,一个大洋相当于现在100块钱,杨明荣领到了4万块钱。
收到钱后的杨明荣也松了一口气,内心十分激动,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能够解决目前家中的困境了。没想到已经隔几十年的欠条现在还能兑换,这让他无比感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