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西周的君王——西周王朝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姬静。他拥有后世盛赞的美名,被誉为中兴之主,很多大佬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比如司马迁就说:“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意思是周宣王坐上王位之后,就勤修政治,效法他的那些贤明的祖先们,诸侯们看到之后,都被感化了,纷纷赶来朝拜!在周宣王的努力下,周王朝恢复了生机。
这种现象,史称“宣王中兴”。
但也有人认为,他压根儿就配不上这样的好评:穷兵黩武,丧师失地,而且在他手上,埋下了西周灭亡的祸根。
东汉名臣黄琼就说:“周宣王这个人,不按照老祖宗的传统籍田礼,不亲自种田,虢文公因此对他破口大骂,最后又发生了姜戎的叛乱,损害了他中兴的好名声。”
明朝的史官们则这样评价:“不亲自耕种农田,军队大败,杀害大臣,不听劝谏,他所谓的‘中兴’的美名,根本没有持续下去啊!”
这一来一回的评价,为什么看上去一个天一个地,两极分化如此之大?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展开全文
1.成也打仗,败也打仗
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后,就一直在搞事业——打仗!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周宣王姬静,他的日常生活,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去打仗的路上。
为什么周宣王要不停地打仗呢?
首先是客观原因,在西周的四周,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就是所谓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这些人不怎么听话,还经常来西周骚扰。为了保卫西周王朝,周宣王就命人打兵打仗。
其次,打仗能够提高宣王个人的威望,树立起他在诸侯和全国人民面前高大威猛的形象。于是,周宣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打仗生涯!
宣王三年,即公元前825年,周宣王命令大夫秦仲去打西戎,结果秦仲打了好久,却打了个败战,人还被俘虏了。这还得了,周宣王气急败坏,派了秦伯的儿子继续打,这次终于打赢了,周宣王很开心!立马给人家加官进爵,封了大儿子为“西垂大夫”,后人也称他为秦庄公。
有了成功的经验,宣王五年的六月份,周宣王又让大臣尹吉甫带人讨伐西北一带的猃狁。《诗经·六月》是这样说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我们的吉甫是个大大的人才,文武双全,他去打猃狁,直接把人家打到了大原,打得他们跪地求饶,发誓从此以后规规矩矩办事,老老实实做人!
打完了猃狁,周宣王觉得不过瘾,八月份他又让方叔领兵去征讨南边的荆楚。关于这件事,《诗经·采芑》记载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荆人啊,真是太愚蠢了!竟然敢跟我们大周叫板,活腻了吧!我们的方叔,那可是一等一的将军,他一出马,战争毫无悬念,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到了第二年,宣王又让召穆公征讨东方的淮夷。这淮夷人也不是傻子,打不过就向徐夷求救。周宣王知道后,亲自带领军队杀向徐国,结果一路上摧枯拉朽,打得淮夷和徐夷都服服帖帖的,乖乖臣服西周王朝。
此时的周宣王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了,把周围的都打服了,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人心也归顺了,要是他在这时候懂得休养生息,继续勤政爱民,好好发展GDP,拉动国内经济增长,那么带领西周人民奔赴小康之路就指日可待了!
只可惜!人的心一旦野起来了,就收不住了!周宣王既没有他的祖先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那样的资本,也没有他们那样的能力,却偏偏想要干出一番比他们更厉害的事业!
可这个时候,军队因为常年征战,已经疲惫不堪。所以,在周宣王的后半生,他对外的所有战争,几乎都输得一败涂地!而且,还是那种越打越烂,屡败屡战,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战斗力,一股脑就想往前冲!事实证明,当时周王朝的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支棱不起来了!
宣王三十三年,即公元前795年,宣王攻打太原的蛮夷。失败!
宣王三十八年,周宣王拉起晋国的军队,一起去打条戎、奔戎,结果毫无意外,再次失败!
第二年,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又跑去和西戎的一支——姜戎打仗。这次的战争,后来成了周宣王难以忘怀的噩梦!这次战争中,周宣王损失惨重,不仅没了战车粮草,没了核心部队,还丢了天子的威严,算是赔大本了。总的一句话,周宣王靠打仗发家,但也因打仗而毁了自己的名声!
2.干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
除了热衷打仗,周宣王还喜欢搞事!
前面我们说了,周宣王打仗打输了,丧失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这可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要是没有大量的物资准备和充足的兵力,以后要是敌人来了可就麻烦了。
周宣王要想继续打仗,为此,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料民太原”!
什么叫“料民”呢?就是人口普查!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呢!可在当时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大臣仲山甫知道这件事之后,连忙劝告周宣王说:“民众的数量是不能查清的啊!无缘无故查人口,这是上天厌恶的事,对国家是不好的!求求您,收回成命吧!”
为什么仲山甫要强调“料民”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呢?
“料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查户口的工作。在西周,常规性的人口调查,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去做,也有专门的官员管这事。
既然有专业人员,为什么周宣王还要亲自下场呢?可能是因为反对者太多,他必须亲自出马,才能把命令推行下去。或者是西周的基层机构已经奔溃,无法正常执行这一工作了。
总之,周宣王要亲自出马来查户口。堂堂天子,去做基层工作人员做的事,影响肯定不会太好。仲山甫主要反对的就是这个:之前因为打仗死了很多人,现在明明知道人口已经减少,还要大规模进行人口清查,这不就是公开告诉其他诸侯,我们百姓的数量正在减少吗?天子的实力正在削弱吗?
但周宣王表示,就算如此,他还是要查户口。
周宣王的逻辑也很清晰、简单:他要查清的,是能纳税和当兵的人,只有掌握了这些人的基本信息,国家才能向他们收税,充实国库,征发兵役,组建军队。毕竟已经损失了很多兵马,如果不征集部队,接下来怎么办?
仲山甫对此还是反对:本来人民的负担就很重了,国家还要给他们施压,这肯定会造成社会恐慌。人民是国家的根基,要是老百姓惊恐害怕,这个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社会根基都不稳了,又谈何振兴国家呢?
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周宣王还是“料民”。可见,他非常的固执己见。历史上对“太原料民”的评价都不高:可以理解,但影响不好。不过还没有到了动摇国家基础的地步。真正麻烦的是下面这件事。
有一年,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来国都朝拜。大儿子叫姬括,小儿子叫姬戏。也不知道为什么,周宣王一看到姬戏,喜欢的不得了,立马要求鲁武公改立他为鲁国的继承人。
这个要求一出,炸锅了。西周最著名的制度就是“封建制”,而“封建制”的基础就是奉行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按照礼法,大儿子姬括才是鲁国的合法继承人,但他却凭着个人喜好,强迫改成小儿子,作为天子你带头不遵守礼法,这样好吗?
除此之外,在封建制下,天子管天子的事儿,诸侯管诸侯的事儿,天子不会随意干涉诸侯国的内政。但周宣王这么做,可算是赤果果地干涉人家鲁国内政了。总之,周宣王是个规矩和制度的破坏者。
很快地,他就看到了自己破坏规矩的下场:在他的要求下,姬戏确实是当上了国君,但十年都没撑到。在登基的第九年,姬括的儿子姬伯御成功发动政变,侄子干掉叔叔,自己当上国君。
周宣王得知此事,气得不得了,等到姬伯御“篡位”第十一年,周宣王率军过去讨伐。他带着一大队人马,气势汹汹地跑到鲁国去,把姬伯御给杀了,然后了姬戏的弟弟姬称做国君。这件事让天下诸侯都很不爽:你周天子不是瞎折腾吗?
从此,周宣王的威信值就开始下跌了。但他还要继续惹事。
周宣王又把目标瞄准了他的亲家申侯。早些年,申侯把女儿嫁给了周宣王的儿子姬宫湦当太子妃,结为亲家。申侯看到周宣王每天只想着打仗,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西周迟早要败亡的,所以他好心劝谏,甚至不惜在朝堂上发生争执。
谁知道人家周宣王根本不领情。心想,呵,好你个申侯,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我还需要你来教我做事吗!于是,周宣王当众羞辱了申侯,气得申侯当场辞职不干了!
申侯回到自己封国的申侯,便一心一意搞发展,以此抵御别国的侵略。谁知惹来小人的妒忌,他们背地里向周宣王打小报告,说这个申侯,不老实,偷偷发展军队,想要起兵造反呢!
周宣王马上发兵申国!没想到,一战下来,反而是申侯赢了。
申侯虽然打赢了,但他也不是真的要跟周宣王作对的,他马上派使者去跟周宣王打招呼,说亲家呀,你怎么这么不明事理啊,我的女儿还在你们皇室里待着呢,你想想啊,我怎么可能害自己的亲生女儿呢,你千万不要听那些小人的话,他们都是胡扯的,你这样随随便便出兵攻打诸侯国,会给国家带来灾祸的!
也许是申侯适当给了周宣王台阶下,也许是他自己想通了,反正周宣王最终打消了再次攻打申国的计划。不过,这个申国和西周皇室的纠纷并没有消除,后来到了周幽王时期,就是这个申国勾结了外敌,直接灭了他们西周的。
3.原来一切都是错觉
明明是个穷兵黩武的帝王,为什么后世会有这么多人来吹他的彩虹屁呢?说到底,这还得靠同行衬托!
周宣王上有一个被老百姓赶下皇位的老爸,下有一个“烽火戏诸侯”亡国的儿子,这祖孙三代放在一起比较,他是相对正常的人,大家的评判标准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周宣王,好努力,好勤奋,好了不起啊!
众人拾柴火焰高,周宣王被捧上了天,还给起了一个“宣王中兴”的口号!于是,人们只记住了周宣王的好,逐渐忘记了他的糟糕之处。
南宋的林之奇曾评价过周宣王,他的话就很中肯,他说:“以周宣王观之,当其侧身修行任贤……固已无愧于文、武、成、康矣。惟其盛德之高明光大也,如此,故能复受天命,以中兴周室,……迨其末年,遂至不藉千亩,料民太原,而浸不克终。”
这段话很好理解的,就是说,周宣王早期是很努力的,他创造出来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人无完人,他晚年一直打仗,不听劝谏,破坏礼制,滥杀无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西周王朝的没落已经是可以预见了。
事实上,周宣王的结局也不好,据说是被人刺杀的。但幸好他死得早,西周没有亡在他的手上。他自己还得到了一个“中兴”的美名,把亡国之君的名头丢给了儿子周幽王。
但周幽王之所以亡国,与他爸周宣王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路读编辑部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原创文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