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岛要办这16件实事!最全解读来了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展开全文
第一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3.7万个以上,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 解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尤其是在当前,保证就业是重中之重。
2022年,全市人社系统坚决扛牢稳就业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8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5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20条等新政,组织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就业见习万岗募集、春暖农民工等行动,全力稳存量、扩增量,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完成既定目标的104.29%,增量全省最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2023年,青岛市将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完善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加大实体经济人力资源支持,构建更加完善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同时还将继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就业工作品牌,持续扩大优质就业岗位供给。还将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失业人员实名帮扶机制,持续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专项活动,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并将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全面推广“直补快办”“免申即享”服务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完善人力资源供给链,建立产业用工提前储备、规模用工点单配置、个性用工专员服务的用工保障制度,提高企业用工配置质效。
稳就业保就业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2023年本市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目标的完成,将更好地实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大龄人员等困难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也将为本市企业主体岗位用工提供有效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实事中还提出“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3.7万个以上”的目标。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措施。去年青岛市全年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万余个,帮助4.97万名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农村大龄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群体上岗就业、稳定增收。2023年,青岛市将继续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持续加大岗位开发力度,全年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3.7万个以上,为本市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2022年本市政策性扶持创业3.08万人、带动就业6.89万人,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稳定经济大局、促进就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青岛市计划全年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
第二件:实施节能保暖工程64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个以上,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共同推进加装电梯、户内下水管道改造等工作。 解读:
老旧小区改造一直市市办实事中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市办实事中提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0个以上”,这将直接关乎13万余户居民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老旧小区改造主要实施道路、绿化、水电气暖信等基础类应改尽改;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无障碍设施及适老化等完善类和养老、托育等提升类能改则改;引导居民共同出资,同步推进加装电梯、户内下水管道等设施建设及改造。目前,本市改造范围主要对建成于2005年以前、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
2023年计划改造的473个城镇老旧小区,不同程度的存在地下管网老化、道路破损严重、空中线缆乱拉乱扯、安全设施缺失及环境脏乱差和生活不便利等问题,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将深入开展意见征求、科学组织规范施工、依法推进改后管理,进一步鼓励居民参与、压实属地责任、探索开放式楼院改造后成片管理模式。
通过对473个以上老旧小区的改造,将改善13万余户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可以带动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居民在室内装修、家电换代、门窗厨卫更换等领域的消费。
2023年全市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共计473个小区,涉及居民13.7万户,涵盖全市7区3市。目前,各区市主要对计划实施项目进行征求居民意见、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下一步将陆续开展实施方案修改完善、方案设计、项目立项、招投标等工作,力争9月底前项目全部开工。
节能保暖改造通过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加装保温层等措施,能使建筑物外观焕然一新,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空气质量品质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2016年起青岛市更是连续7年将“实施节能保暖改造工作”纳入市办实事。2022年计划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工程233万平方米,目前共完成28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改造任务。
今年计划实施节能保暖工程640万平方米以上。改造任务完成后,将惠及约8万户居民,居民的获得感、舒适感和幸福感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升约1800余栋老旧建筑品质,降低采暖能耗40%左右,每年可节省燃煤约3.2万吨,减少碳排放约8.8万吨。
第三件: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推动续建完工5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70所;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和心理健康筛查。 解读:
2018年至2022年青岛市连续五年将教育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市办实事,累计建设中小学 112所、幼儿园208 所。2023年继续把“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推动续建完工50所”列入市办实事项目。8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优质学位约7.95万个,同时有效提高办学、办园条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据了解,计划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具体包含7所幼儿园和23所中小学,总建筑面积约70.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优质学位约3.36万个。7所幼儿园均是新建项目,进一步增加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23所中小学包含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更加注重提升现有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增强学位供给能力,有效缓解热点区域就学压力。3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各区市均具备典型性和示范性,列入市办实事,将进一步明确各学段教育资源配置主体责任,有效完善教育设施建设机制,提高建设标准,为教育硬件资源的优质均衡奠定良好基础。
项目落实和项目开工同等重要。2022年青岛市首次将推动完工中小学和幼儿园项目列入市办实事,进一步加快推动建设项目尽早完工、尽快投入使用,取得良好成效,获广大群众一致认可。2023年保留了“推动完工50所”实事项目,具体包含20所幼儿园和30所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工作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监督续建教育设施项目的后续建设工作,确保按计划完工,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发挥社会效益。5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续建项目确保年底前全面完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后将提供优质学位约4.59万个。
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项目主要指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主要解决部分农村幼儿园年久失修和资金不足等问题,计划2022-2024年分年度实施,今年将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70所,列入市办实事,并向经济困难市提供市级资金支持,由各区市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当年完成改造,及时消除幼儿园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 2023年,青岛市将“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和心理健康筛查”列入2023年市办实事项目,免费为全市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年级、初中八年级三个年龄段约30万儿童青少年做视觉健康筛查,免费为全市小学四年级、初中七年级、高中(含职高)一年级约30万儿童青少年做脊柱健康筛查,免费为全市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全部学生约80余万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实现视觉健康、脊柱健康、心理健康状况的及时掌握,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近视率、脊柱弯曲异常发病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测评筛查和科学干预,保障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据了解,视觉、脊柱健康筛查采集数据会实时上传到青岛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并形成连续性的电子健康档案,筛查结果也会实时以纸质版形式同步通知家长;心理健康筛查将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专业筛查工具进行,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平台查看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会形成电子健康档案,根据需要也可以以纸质版形式反馈家长。教育部门会监督筛查结果的通知反馈情况,并做好反馈进度、筛查异常学生干预情况的跟进。同时,筛查结果的数据将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无关人员透露。
此外,心理筛查机构将会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档案,学校会根据检测结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跟进并采取措施,对重点群体及时制定干预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辅导、干预或者转介等救济措施;学校也会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必要时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业卫生机构做诊断,并持续跟进诊断及治疗效果。另外,家长也要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密切配合学校和专业卫生机构,共同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第四件:完善提升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5处,建设以助餐功能为主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600处、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10处。 解读:
为推动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升级,充分发挥镇(街道)辖区内养老服务枢纽功能,让老年人有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23年青岛市将对45处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完善提升,其中市南区10处、市北区15处、李沧区2处,西海岸新区16处,即墨区1处,胶州市1处。完善提升后,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具备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全托、日托、康复辅具租赁等服务功能。
在这一实事中,对需要扩大服务面积的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会同区市民政部门和属地镇(街道)实地考察,采取新建、改扩建、整合利用闲置设施等方式,保障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扩建所需的房屋设施。在保证服务面积足够的同时,优先选择离居民区近、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位置,方便对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2023年3月底前,完成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完善提升所需的选址工作。2023年12月底前,45处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投入运营。
据了解,此次镇(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完善提升的标准有以下四项。一是房屋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长短期托养床位不少于20张,签约家庭养老床位不低于200张。同时配备容纳不少于40人就餐的餐厅。配备居家上门服务质量监控大屏。设置助餐配餐区、医疗护理区、助洁助浴区、长短期托养区、康复辅具租赁区、康复训练区等六个主要功能区域。
此外,2023年本市将继续加大社区(村)一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完成以助餐功能为主的社区(村)养老服务站600处,其中市南区10处、市北区44处、李沧区41处,崂山区20处、青岛西海岸新区40处、城阳区116处、即墨区80处、胶州市79处、平度市104处、莱西市66处。
失智老年人生活难以自理,给老年人家庭成员带来很大负担。通过建设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为失智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康复训练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既能够提升失智老年人生活质量,又能够减轻老年人家属负担。2023年,本市将建设完成10处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每个(区)市建成1处。每建成1处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政府予以10万元奖励补贴。
据悉,本市建设的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将以失智老年人特点及照护需求为导向,以失智老年人居住及照护舒适性、便利性为目标,统筹整合优质医疗、养老照护资源,为失智老年人提供集居家照护服务、专业诊治、康复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服务。此外,示范性失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还将经常性开展认知障碍相关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引导老年人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有效降低失智发生率。
第五件:提升托育服务供给和质量,对备案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按照二孩300元、三孩380元每人每月进行补贴。 解读:
“幼有所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托育服务需求,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供给和质量,市办实事中将“托育补贴”列入其中,成为一大亮点。据了解,青岛市自2023年1月起,由市、区市两级财政对备案的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按照二孩300元、三孩380元每人每月进行补贴。
随着全面三孩政策的推进落实,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愈发突出,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孩子无人带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通过政府对备案的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实施分档补贴,可以激发社会力量办普惠托育意愿,较快扩大普惠、优质的托育服务供给。项目实施后,全市每千人口托位数有望超过3.11的预期值,预计增加托位8000个以上,普惠托位占比进一步增大,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普惠为主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将初步形成,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在经历了2016年、2017年两年的生育高峰后,从2018年起出生人口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但不能否认,不想生、不敢生也大有人在,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特别是孩子无人带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意见》,本市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典型引路、项目带动,托育机构有了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市备案托育机构132家,总托位总数达到2.7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6个。目前,已备案的托育机构月平均收费3000元左右。
但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从调查情况来看,3岁以下的婴幼儿家庭,39%的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现有托位机构的发展离群众的需求差距也比较大。本市将借力市办实事这个平台,通过对托育机构落实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为三孩政策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推进这一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将制定《青岛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这一办法,对经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的托育机构存续期间,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根据实际收托数(不超过机构最高核定托位数),按二孩300元/人/月,三孩380元/人/月给予普惠托位运营补助。
托育机构可向所在镇(街道)卫生健康部门提交《青岛市备案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补贴申请表》《备案托育机构申请在托普惠性补贴明细表》和可证明孩次的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镇(街道)卫生健康部门审核后,将《青岛市备案托育机构在托普惠性托位补贴申请表》《备案托育机构申请在托普惠性补贴明细表》上报区市卫生健康部门,区市卫生健康部门审核后汇总形成《区市在托普惠性补贴汇总表》报本级财政部门并报市卫生健康委备案。
各区市卫生健康、财政部门于7月底前,对本年度上半年专项补助资金进行结算,于次年1月底前对本年度下半年专项补助资金进行结算。市级补助资金采取一般性转移方式下达到区市。各区市卫生健康、财政部门收到补助资金后,会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至补助对象。
第六件:实施城市未贯通道路打通30条以上,通车20条以上;开工建设立体人行过街通道设施6处,推动续建完工4处;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0条;全面摸排市政道路等重点区域排水窨井,安装防坠落设施20万个以上。 解读:
为优化调整周边公交线网,结合市民出行需求、市区步行街改造、地铁及综合客运枢纽衔接等需求,2023年,将继续优化线网布局,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其中,2023年第一季度,拟计划实施106路、113路等有人售票改制(含联动调整共5条线路)、926路优化调整。因上马停车场改造,对120路、911路等9条线路优化调整。
2023年第二季度,在地铁4号线运行2-3个月后,根据客流变化等实际情况,拟计划对119路等4条线路优化调整。还有部分线路需待道路具备完善的通行条件后,或场站交付使用后实时调整。计划2023年底前,完成70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
据了解,这一系列调整优化,将重点解决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等部分热点难点区域公交出行问题,覆盖株洲路、劲松五路、驯虎山路、硕阳路等热点盲区,提高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换乘衔接效率,满足市民更加便利、经济、高效的出行需求。
市办实事还关注到了百姓“脚下的安全”,大力推进排水窨井全面摸排和防坠落设施安装工作。据统计,本市现有市政公用排水窨井约29万个,已安装防坠落设施的窨井仅有8万余个,尚有20余万个窨井未安装,而学校、公园和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楼院)等重点区域防坠落设施也缺失严重,该部分窨井盖出现丢失、移位或顶托时,如果发现不及时,会对人民生命财产产生较大安全隐患。
2023年,本市计划对全市范围内排水窨井进行全面摸排,并完成安装防坠落设施20万套以上。其中,青岛水务集团负责所属市政排水管线(含未纳入市水务集团养护范围内的市政排水管线)及原房产局直管房楼院排水管线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安装工作(约15万套),其他区(市)负责所属全部市政公用(包含暗渠)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安装工作(5万套以上)。另外,各区(市)还需按计划积极推进辖区内学校、幼儿园、广场、公园、绿地和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楼院)等重点区域专用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安装工作(8000套以上)。
近年来,本市每年都将打通未贯通道路作为重点工作来部署、推动,始终保持高强度的打通节奏。按照规划,计划2023年实施未贯通道路打通30条以上,实现通车20条以上。
此外还计划2023年开工建设立体人行过街通道设施6处,推动续建完工4处,通过建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形式因地制宜满足市民过街需求。方案设计时将力求与周边建筑、道路空间风格相融,对具备条件的项目配建垂直电梯、雨棚等设施,细化装饰装修、照明亮化、监控标识等附属设施,让市民行走于天桥或地道中更加安全、舒适。部分项目与城市高架路、快速路等路网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工程同步实施,持续将好事办好办实,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第七件: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推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1.2万个以上。 解读:
近年来,电动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对充电桩的布局需求激增。2023年,青岛市计划再新增充电桩12000个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市各类充电桩保有量7.3万台,换电站保有量100座,建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城市充换电网络。
青岛市将研究出台《进一步规范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流程》,明确主体责任和办理流程,基本实现充电桩接电业务一网通办。还将指导充换电产业发展协会研究制定充电行业服务标准,全过程规范充换电设施选址、建设、验收、投运及日常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创新社区充电服务模式、商业运营模式、企业集中运营模式、换电模式等四种模式,探索“分时共享”“多车一桩”“众筹建桩”等举措,鼓励加油站、加气站等与换电设施共建,优化充换电设施运营服务能力,打造本市充换电行业特色品牌。
按照规定,居民个人购置或租赁期1年以上的专用固定停车位可以申请安装私人充电桩。物业服务企业对申请方提出的充电基础设施安装申请,按程序进行登记并出具证明,配合业主或其委托的建设单位及时提供图纸资料,协助现场勘查、施工,无相关部门书面认定意见,不得以安全、电力容量不足等理由阻挠业主安装自用充电桩。如物业公司不配合业主进行符合规定的充电桩建设,业主可向物业主管部门反映,物业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协调,责成物业公司履行职责。
此外,在本市投资建设公用或专用充电站,适用简化建设审批手续。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无需单独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手续。新建单独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手续。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按照加油加气站用地供应模式,优先安排土地供应。向供电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工商业及其他用电类别中两部制电价的,2025年底前暂免收基本(容量)电费。
停车场建设也十分受市民关注。2023年,青岛市将通过“人防+停车”、“公园+停车”“立交+停车”“公建+停车”“边角地+停车”等多种建设模式,不断深挖停车场建设项目,持续增加泊位供给,力争2023年全市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
第八件:继续推进太平山、浮山高品质保护整治,启动合肥路北山、双峰山等7处山头公园整治,建成口袋公园60个,实施城市空间微更新改造100处;启动中山路改造提升,保护繁荣老城区。 解读:
2023年,本市将继续推进山头公园建设。太平山、浮山在已建成环山绿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绿道周边的景观提升,改善山林景观面貌,建设休憩服务设施,通过“小景点”来提升文化品位,增加游览性和趣味性,完成由登山、游山到赏山、品山的转变,让太平山、浮山成为市民假日休闲最佳目的地。
在前两年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攻坚克难,解决好山头公园用地矛盾,启动市北区合肥路北山、李沧区双峰山、城阳区老虎山、即墨区盟旺山等7个山头公园整治建设,本着“还绿于民”的根本出发点,“拆实墙、还绿景、通园路、便市民”,通过征迁房屋、拆除私搭乱建、规范坟头墓地清理山林,以山体恢复、生态修复为重点,以修建登山路网、完善服务设施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建设休闲游憩场地,增加景观小品和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野趣、享受生态的休闲空间,感受良好生态中实现健身、娱乐的多样化需求,感受到绿色带来的民生福祉。
以合肥路北山为例。合肥路北山位于市北区劲松四路以东、齐鲁医院以北,占地面积约15.6公顷,居民区密集。公园总体定位为“健康生活”,目前定名为“齐鲁康体公园”。拟充分利用现状地势高差,地上规划建设为绿化景观、健身广场,地下为公共停车、配套设施的公园。公园服务于周边市民,满足全龄段休闲、活动、康养等需求,注重康养植物的应用,融入低碳智慧互动设施,合理组织公园环路及健身步道,合理布置各年龄段活动场地,为中青年、老年人、儿童等打造各类丰富的休闲健身场地和空间。同时,为城市增加近2000个社会公共停车位,有利于缓解周边停车压力,提升片区城市品质。
2023年,本市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空间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计划建设60个口袋公园,分布在全市10个区市,重点选择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其中市南区8个、市北区8个、李沧区9个、崂山区5个、西海岸新区5个、城阳区3个、即墨区6个、胶州市8个、莱西市5个、平度市3个。
城市“微更新”是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维护、修缮、局部改扩建,改变建筑使用功能、提升风貌和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活动的更新方式。为全面提升全市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2023年,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全市实施100处城市微更新改造,每个区(市)选取10处微更新改造项目。
为重聚“老街里”的“烟火气”,激发“老青岛”记忆,2023年计划完成中山路、太平路等街区3万平方米道路、景观和配套设施升级,导入旗舰主力业态,主要内容为道路铺装、景观、绿化和亮化提升改造及导览标识系统升级等,推进中山路商业街区产业提档升级和业态提质焕新。按照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部署安排,青岛市全力打造“青岛上街里”品牌,按照5A级景区标准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建设。
第九件: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300处,开工改造弘诚体育场;打造集全民阅读、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书房10处。 解读:
城乡书房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市民群众身边的“微型公共图书馆”,与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可以融入非遗、文创、艺术、微型餐吧等多种业态,打造便于市民阅读体验的全新公共文化空间。
近年来,本市进行了“青图驿站”“啡阅青岛”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本市将全面启动规范化、特色化“城市书房”建设,2023年按照省级标准每区(市)率先打造1处示范性“城市书房”,年内完成10处建设任务,到2025年力争打造50处集全民阅读、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微型图书馆”。按照山东省“城市书房”建设试行标准,城市书房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藏书不少于5000册,而且可以与县区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也就是说市民在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在城市书房里也可以通用。
城市书房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管理”的模式建设,由市、区(市)两级财政实施资金奖补,广泛动员各类公共文化运营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城市书房”建设运营,引入多种文化融合业态,在保障基本图书借阅服务免费提供的同时,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
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2023年将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300处,开工改造弘诚体育场。
2023年上半年项目力争全面开工建设,12月底之前完成10处体育公园和30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施工并交付使用,力争弘诚体育场主体施工取得明显进展。
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是指依托城市公共空间、商业街区或居住区等建设的,具有体育健身、游憩观赏等功能,并能彰显本市风貌特色的中小型开放健身场地。公园选址与建设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00平方米,安装10件以上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路径器材、建有健身步道、能够满足不少于3个运动项目的体育运动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或乒乓球场等,配备座椅、照明等基本的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公园,符合青岛城区人口密度大、可利用空间少、市民健身需求旺盛的客观实际,是对以健身路径为主的传统全民健身场地的有效升级。
第十件:为全市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依托基本公卫系统,实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慢阻肺风险评估,开展“三高”高危人群并发症筛查和慢阻肺高危人群肺功能检查,加强三级医疗机构协同诊疗,实现“三高一慢”健康管理全覆盖。 解读:
“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项目将于2023年9月全面启动(当年10月至次年6月为实施接种阶段),至2024年7月完成年度接种任务。届时,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将做好校园内健康教育和宣传动员工作,对在校适龄女生进行摸底和登记,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预防接种通知书”等材料,组织目标人群完成接种。预计至2028年底,在校适龄女生HPV疫苗人群接种覆盖率将超过90%,全市将逐步构建起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网络,实现癌症的主动预防、早期筛查、早诊早治、规范治疗和康复管理,有效降低发病率。
HPV疫苗免费接种的实施范围为全市所有区市,接种对象为新进入七年级,年龄≤14岁(15周岁之前)且无HPV疫苗接种史的女生,以区市和学校为单位实现全覆盖。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9到14岁女孩作为首要接种人群,越早接种效果是越好。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将根据项目的推进情况,在全市中小学加强宣传推广。同时在做好家庭教育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对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与指导力度,提升青少年对宫颈癌防治的关注度和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岛城未成年女性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进而提高全体女性对该病的认知,形成全社会重视宫颈癌防治的良好氛围。
本项目原则上使用国产2价HPV疫苗,由各区市统一组织采购、分发。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实施接种,受种对象也可根据需要自愿选择自费的HPV疫苗。国产2价HPV疫苗对于接种首针年龄≤14岁半女生采用“0-6”两剂次免疫程序,即第1剂次接种满6个月后再接种第2剂次。自费HPV疫苗的免疫程序参照疫苗说明书。
据了解,“三高一慢”健康服务包项目面向全市患有“三高一慢”疾病,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慢阻肺的患者,也面向具有患病风险的人群,如有这四种疾病家族史、吸烟、中心性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
在项目实施中,根据国家规定的诊疗规范及有关服务规定,对“三高一慢”患者和有患病风险的人群,由医共体(医联体)内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规范,提供分级分类的服务。
第十一件:推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提质增效,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0元;提升职工门诊统筹保障水平,一、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60%、50%,年报销限额达到1700元。 解读: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长期处于失能(失智)状态的参保人员,提供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和基本生活照料费用保障的制度安排。2023年,青岛市要着力破解居民长护险筹资渠道单一且标准低的突出问题,在从居民医保基金按照每人每年30元进行划转的基础上,增加居民长护险财政补助筹资渠道,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使参保居民人均年筹资标准提高至60元,为制度的健康稳定运行夯实资金基础。
要突出抓好长护险源头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本市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完成与国家标准的并轨统一,确保参保人公平享受长护险待遇,更大程度提高基金使用绩效;持续完善精细化标准化经办管理,大力培育和充实照护服务队伍,推动定点护理机构合理布局和标准化服务管理,完善多维度监管机制,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2023年,本市长护险待遇享受人数预计将达到5.3万人,农村地区享受待遇人数明显增长。全年培训照护服务人员约2000人,全市照护服务人员超2.6万人,本市长护险服务将更加可及、管理更加规范、监督更加有力、运行更加稳健,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更强。
此外,青岛将进一步提升职工门诊统筹保障水平。提高职工门诊统筹保障,有利于将更多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报销,减轻参保人就医负担,本市428.8万职工参保人均会因此受益。
2023年青岛市将在延续现行职工门诊统筹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保障力度,提高保障能力。系统改造后,2023年1月1日起,职工参保人可正常享受门诊保障。
与现行职工门诊统筹政策相比,主要有“两扩两提”。一是扩大了门诊统筹签约定点范围。由仅限在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就医扩展至所有等级的医疗机构,职工参保人门诊就医有了更多选择权。二是扩大了门诊统筹目录报销范围。由立足基层的门诊统筹目录扩展至医保“三大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门诊保障范围得到大幅拓宽,其中,西药和中成药的品种数量扩大至2860种;医疗服务项目扩大至8300多项。三是提高了门诊报销比例。基层报销比例由现行的60%提高至75%,提高了15个百分点。二、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60%、50%。四是提高了门诊年度支付限额。职工参保人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由每人每年1120元提高至1700元,报销额度增加了580元。
职工参保人选择一家有门诊统筹资质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后,在签约机构就医,享受门诊统筹保障。签约后,门诊就医报销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个人无需其他操作。目前,本市已开通了多种签约途径,通过“网上办”“掌上办”“现场办”方便参保人签约就医。最为便捷的方式,大家可以通过关注“青岛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进入掌办大厅,选择门诊统筹业务进行相应操作。
第十二件:实施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7台,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0万户。 解读:
2023年,青岛市将继续推进“煤改气”工作,督导能源集团成立各热源“煤改气”项目专班,营造“以项目论英雄、从落地看作风、凭进度比实力”的浓厚建设氛围,通过周、月重大项目调度会形式,按照“制定作战图表、倒排计划工期、逐项挂图推进、严格督考问责”的原则,全力以赴、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2023年,计划再建7台燃气锅炉,基本实现东岸城区“无煤化”供热。
“煤改气”完成后,据估算,东岸城区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约125万吨,实现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零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将大幅度降低,同时每年将减少进入市区重型运煤货车7.3万余车次,极大程度上减少由此造成的大型车尾气污染、交通拥堵、道路碾压破坏、沿途撒漏、扬尘等问题。
结合“煤改气”,青岛还对市区各热源点进行了优化整合,市区有望拔掉4处热源(包括南京路供热站、开源后海供热站、一热西部供热站、金港供热站),并对保留的热源进行去工业化改造,将减少大量煤场、输煤廊、脱硫塔等工业化厂房和设施,“大烟囱”作为工业化的标志物也将逐步隐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的新厂区、住宅、写字楼,能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此外,“煤改气”压减下来的碳排放量指标以及热源拆除后腾空的土地,都可以用于本市重大项目、产业的引进,将为岛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3年,还将以政府、企业、居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指导,坚持系统化、规范化推进工程建设,完成10万户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本市清洁取暖水平。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同步推进农房节能改造,不仅让农户家里热起来,还通过加强外墙保温等方式,把温暖留住。
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后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空气品质,实现农村冬季散煤取暖占比降低到4%,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20%,每年减少CO 2 排放507.35万吨,有效助力本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十三件:打造市区垃圾分类五星小区2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15个、示范村200个。 解读:
五星小区是指通过提标打造和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后,垃圾分类投放点等硬件设施配置水平、小区分类现场管理水平、市民分类投放准确率等都能够达到标准要求的小区。示范镇和示范村除了满足“分类投放定点、分类收集定时、分类运输定车、分类处理定位”要求外,还应在体制机制建立、宣传动员、资金保障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
实施五星小区提标改造和示范镇村创建,目的是在本市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城乡覆盖的基础上,解决了“有没有”向攻坚“好不好”转变的关键节点,在各区市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小区和示范镇村进行集中打造,着重解决分类设施设置水平不高、重设施建设轻日常管理、发动市民参与的方法相对单一、市民主动分类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形成不同小区在硬件设施、管理方式、群众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下一步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各区市均打造形成多个成熟的示范区域,为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起到以点带面、示范突破的效果。
预计在2023年年底,实现提标打造五星小区不少于200个,创建示范镇(街)15个、示范村(社区)200个的目标,所涉及区域将实现垃圾分类硬件和软件的双提升,对小区(村庄)的环境改善带来积极影响,预计惠及居民(村民)15万户。
在全市选树一批“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起查、经得起考”的小区,按照投放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小区管理和作业人员队伍齐全、责任落实,小区设施维护到位、垃圾清运及时,小区居民知晓率高、参与积极性强的要求提标打造,最终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高的目的,有助于总结不同类型小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实效、提升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打好坚实基础。
很多市民会有所顾虑:分类后的垃圾是否仍然混合收运?据了解,在分类收运环节,青岛市按照“颜色一致、标识一致、车桶一致”的原则对新购置的分类收运车辆的外观进行规范,四类垃圾四种车运输,并结合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持续调整和优化各类垃圾的分类收运线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垃圾的收运线路910余条,其中,居民厨余垃圾专用线路250余条。
具体收运作业中,青岛市要求是一类车只能运一类垃圾,如果有居民看到一辆车来收运两个及以上颜色垃圾桶的垃圾,那肯定是混合收运了。对这种行为,青岛市是发现一起、处罚一起,真正做到“零容忍”。
第十四件: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 解读:
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民生工程,是美丽青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市政府决定将建设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列入为民市办实事。项目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村庄基础设施提档、人居环境面貌提质、乡村产业发展提级、公共服务能级提升、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打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乡村新图景。
涉农区市经申报程序予以备案的村庄都可以申报。示范村创建申报以自然网格村为基本单位,以行政村为主体组织申报,采取村庄自愿申报、镇(街道)审核上报、区(市)评审确定、市级备案的程序。
据了解,美丽乡村示范村分为省级、市级、县(区市)级三种,原则上要逐级创建申报。申请建设市级示范村的原则上要首先申报区级示范村。根据《青岛市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管理办法》,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申报应符合以下条件:
1.市及区(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覆盖的村庄及相邻相近村庄优先考虑。
2.村庄党组织书记能力强,班子团结,群众威望高,无信访积案。
3.村民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意愿强烈、积极性高。
4.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基础较好,行政村上年度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本区(市)平均水平。
5.每个示范村项目规模不低于200户,同一项目联合创建不超过2个自然网格村且相连相近。每个区(市)每年度联合创建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2个。
6.城市建成区内村庄、列入五年内拆迁规划村庄、房屋闲置率超过30%村庄,不纳入申报范围。
7.拟创建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排名位于所在镇(街道)前30%,残垣断壁得到有效治理。
8.2017年以来,已纳入奖补范围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移民村和市级财政奖补超过200万元的自然网格村,均不纳入申报范围。区(市)明确不享受市级奖补资金的自创项目除外。
根据《青岛市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市级财政对创建达标并通过市级考评验收的示范村有奖补资金。市级奖补资金依据验收考评结果确定,区(市)可根据建设方案和村庄实际,在示范村间适当调整奖补额度。
其中,对平度市、莱西市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奖补标准,以区(市)为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值村均达到800万元的,市财政按照村均400万元予以奖补;达不到800万元的,市级奖补资金按照比例相应扣减。
对崂山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和胶州市的市级示范村工作奖补标准,以区(市)为单位,竣工决算审计值村均达到800万元的,市财政按照村均200万元予以奖补;达不到800万元的,市级奖补资金按照比例相应扣减。
第十五件:创建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以上,整治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占路经营等问题,推动市区在营农贸市场全部达标。 解读:
2023年,青岛市计划在市区范围内开展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创建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40处以上,整治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占路经营等问题,推动市区在营农贸市场全部达标。
农贸市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调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事关群众利益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民生工程。为做好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作,需要开展规范化创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场开办单位主体责任,引导市场改进管理服务,提升硬件设施,树立示范标杆,提升本市农贸市场整体水平。
市政府在2017-2020年,连续4年开展了市办实事星级农贸市场创建,着力提升市场软硬件建设水平,为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部分市场硬件设施渐趋老旧,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凸显出市场建设管理方面的短板,迫切需要开展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
2023年市办实事中相关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农贸市场经营消费环境,提升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管理水平。
按照规划,将组织在6月开始启动测评,并在四季度召开评审会,确定2023年规范化市场名单。通过开展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将提高农贸市场整体水平,使农贸市场硬件设施、环境卫生、交易秩序、管理服务、诚信经营意识、食品安全措施等得到有效提升,做好市场疫情防控工作,为市民创造良好购物环境,打造符合现代流通体系要求的新型市场。
为确保公平公正,将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市场开展实地测评。创建过程中的有关结果会及时通过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官网向社会公示。
每创建一处优秀规范化农贸市场,市级对所在区进行资金奖励,各区按1:1比例进行配套,奖励资金用于优化提升未达到优秀规范化标准的市场。
第十六件: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围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打造不少于30个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市民大厅,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解读:
营商环境关乎城市发展和民生幸福。“市办实事”中提出,将推动青岛市民中心管理数字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便利化,将青岛市民中心打造成为数字市民大厅,满足企业群众的多样化办事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标杆,搭建全国首个智慧政务全场景体验平台。
通过在市民中心布设多类型数据采集传感器,建设大厅基础设施感知网及数字绩效管理、服务状态监测、窗口压力分析、群众体验流程升级等应用场景,借助数字化赋能驱动管理和服务能力升级,提升企业群众线上线下办事体验,设立“线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和“远程办”体验区,将市民中心升级为能感知、会思考、懂决策的数字市民大厅,实现绘就数字孪生无处不在、生命体征无所不知、智能监管无时不有、精准服务无处不享的治理新蓝图。
建成后,数字市民大厅将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线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和“远程办”等体验内容。
线上办可通过整合人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税务、防疫等涉企涉民高频事项,搭建智慧审批平台,让企业和居民无论是在路上、在公司、在家中,都能随时办理不同领域的政务。
自助办可通过自助终端设备,打造综合性24小时无人值守办理大厅,提供无差别的自助办事服务体验,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在非工作时间不能办事的问题,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
就近办将围绕“行政审批事项向街道延伸、基层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两个目标,整合四级便民服务场所3300余个点位,覆盖范围全省最广,切实解决企业和市民办事“路途远、折返跑”等问题。
远程办中,在企业或市民在办事过程中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在就近办网点随时向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发起咨询,实时解决办事的难点、堵点,让体验中心和企业市民之间,缩减为指尖触碰的距离。
在数字市民大厅,通过政务数据分析,结合办事人特征数据、办事历史数据、事项关联数据,形成用户政务服务精准画像,把握和预判群众办事需求,综合分析和预判企业群众的办事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化主动服务。
2023年“无证明城市”工作也将持续发力,争取惠民利企水平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新高度。优化完善现有无证明系统,实现从“能用”向“好用”“管用”转变。全面夯实“无证明”数据支撑能力,政务服务表格(表单)字段共享率、证明材料共享率分别达到60%和70%。围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打造不少于30个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加快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能力。比如,在银行领域,将实现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流程自动采集企业经营信息,通过AI算法自动研判,减少人工信息筛选干预程度,最大程度实现信贷业务办理数字化水平。在保险领域,针对企业客户,尝试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营业,实现在理赔环节“减证便民”。在通信领域,市民通过出示电子身份证即可办理套餐变更、补换卡、挂失/解挂等办理类业务以及详单查询、余额查询、账单查询等查询类业务。除此之外,在进景区、住酒店等领域,在2022年工作的基础上,将推动实现场景更丰富、角色更多样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