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现在提到占领景区的美食,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答案,依然是旋风大土豆或轰炸大鱿鱼的朋友,已经被孤立了。
继旅游业放开以来,最近,全国网友都迎来了今年春天的新顶流——
竹筒奶茶。
就像商量好的, 竹筒奶茶 在景区生长、 像雨后春笋般 统治了每一条美食小巷。
在竹筒里打点茶水、茶水上挤点雪顶奶油、再撒点花生碎之类的装饰……
咋看咋像就是普普通通奶茶,只是从塑料杯换到了竹筒内。
贴上白纸黑字的城市地名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奶茶界的刘亦菲”、网红旅游地的打卡标配,身价飙升到35元一杯。
一开始还不是这样的,就如所有网红食品刚兴起时,都会收到一波食物原教旨主义者的反对——觉得好吃才是硬道理。
有博主就直言,竹筒奶茶太难喝了,贴个地名就开始赚钱是跟风、是被消费主义洗脑、是审美问题。
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碗装手拎筒差不多,平等地抵制一切网红产品。
展开全文
每次去旅游都会看到它,也令很多人无语。
竹筒奶茶也和大肠包大葱、拇指生煎包、以及“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一起,被一批人打入朋友圈土炮名单第一名。
然而,很多人却表现出了丝毫不受其攻击的坦然,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大剌剌出来认领:“做咩啊,在说我吗?”“干嘛骂我?”
据了解,这股竹里竹气的风,率先从江南水乡苏州刮起。
最开始走红的是苏州平江路一家小小的奶茶店,乍一看平平无奇,门口却总是排着老长的队。
凭借古色古香的竹筒造型、放在石桥上的它和姑苏水巷小河流水的经典风景仿佛融为了一体,无需再添加赘余的定位,光看照片一种氛围感就扑面而来。
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地打量、纷纷入坑。
via @Joy
然而,假设你是一个杭州人、周末去苏州玩儿,特地跑去平江路打卡竹筒奶茶发朋友圈,那么你很可能会在回乡后感到一阵”羞耻“——
看着西湖边上几步一家的竹筒奶茶店,发出了敢情它并非是苏州特产的感叹。
”我怕不是个傻子。“
比春风吹得还快,竹筒奶茶就不是苏州独有的特色了。
从杭州、南京、上海、长沙到北京……乃至全国,竹筒奶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大江南北。
现在走在景区美食街甚至市区里,你一转头,都可能撞到三个手捧竹筒奶茶的年轻人。
到底有多少人为它买单,在杭州西湖边,一位手忙脚乱的服务员小哥告诉探店博主的答案是:
“排队1小时,一天能卖出2万杯。”
via @大韩来了
而在北京南锣鼓巷,光一条700多米的路上,就散落着12家竹筒奶茶店。
一到周末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via @露思
就如这些年所有异军突起、俘获了无数年轻人芳心的新中式审美一样,竹筒奶茶也紧紧抓住了国潮中式元素。
从店名上就跟国风沾了点儿边,常包含竹、烟、雨的元素,给隔壁胡同里的北京大爷看得一愣一愣,“咱这儿好像一样也妹有啊”。
可一搭配上店门口“我在北京很想你”的蓝白文艺挂路牌就不一样了,仿佛一出《梦华录》魂穿《去有风的地方》。
菜单也很古典,什么江南烟雨、荷塘月色、桂花引……宛如打开了半部语文书。
同上
除此之外,卖竹筒奶茶的另一要义当然是上镜。
比如成都的一些竹筒奶茶店,为了再在视觉上增强一些当地的城市属性,会在雪顶奶油上专门再堆上一颗大大的熊猫巧克力。
从颜值上就瞬间抓住你的眼球,主打的就是一个出片率。
“开玩笑,也不想想在多少中国人心目中, 竹子本来跟熊猫强挂钩。”
via @蛋霸天
就连一贯主打一个时髦洋气的魔都街头,都出现了竹筒奶茶的身影。
还不忘在地名标签的贴纸上写上了上海迪斯尼,兴致勃勃地向全网宣布:
“外滩也有自己专属的竹筒奶茶了!”
via @胖白白
此时此刻,一个路过的广东人,在评论区里蹙起了眉头:“总感觉竹筒应该出现在江南古镇。“
上海人自己则表示:咖啡喝多了,偶尔换换口味没什么不好。
如果按半熟财经报道,竹筒奶茶早期在苏州火起来时,品牌创始人的思路是“创意茶饮+中式风空间设计”,包括店面装潢都要和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结合。
但眼下,很显然你在旅游时买到的竹筒奶茶,已经不止是各个城市因地制宜后的自创版,就连载体都脱离了门店的束缚——
不需要精心装潢的正经铺面,只需要一辆小推车、一张桌子、或者打开后备箱,在竹筒里装入奶茶、椰子冻、冰激凌……就能成为网红利器。
因此迅速入选为了《打工人最爱的热门摆摊选项》。
via @Win
这种国民性的爆款茶饮风口,一贯嗅觉敏锐的火锅店老板当然不会放过。
也顾不得把竹筒奶茶放在热腾腾的火锅旁,可爱小熊猫的卖相会不会也变得像在泡牛奶浴了。
纷纷争先恐后,薅起了竹筒奶茶的热度。
via @蛋霸天
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村博主不遑多让,背靠竹林,这简直就是他们的天赐选题。
跨过泥泞的山路,把原本准备砍来拦鸡圈的 竹子, 用弯刀劈成一截一截、洗干净拿来盛奶茶。
从头到尾记录下一杯原生态的竹筒奶茶制作全过程,妥妥一晒必火的热度担当。
via @蜀和春
竹筒爆火的辐射范围,不只是最频繁出现在广大网友视野里的“产业链下游”。
一些浙江、江西等地家里经营竹子生意的朋友,也纷纷感叹:
今年竹筒奶茶突然爆火,也意外带动了他们的批发生意。
从线下到线上,从景区爆款到互联网热贴,竹筒奶茶遍地开花。
并像它的器皿竹子的寓意一样,热度节节攀升。
现如今,打开小红书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1万多条相关笔记。
甚至,还卷出了竹筒奶茶的变体——竹篓奶茶、竹篮奶茶。
按大多数实体店里28-35一杯,路边摊20块钱一份的价格来说,你要说竹筒奶茶贵吧,价格也不算离谱。
但你要说它便宜,怎么讲, 蜜雪冰城3人餐也才20。
以至于不少人产生了狐疑“这是不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网红营销”、“消费主义的智商税”。
via @温州探店达人
事实上,社交平台上已经不乏一波竹筒奶茶“翻车”的帖子。
卖相是它难以逾越的关卡,不管挤得多好看的奶油,在气温热到中午可以穿短袖的南方,一位典型的手捧竹筒奶茶的网友可能是这样的:
好不容易排长队买到的鸭屎香竹筒鲜茶,端出来还没几分钟,就像一个吐奶的小朋友,开始一口接一口地呕了起来,没多久奶油就糊他一手。
“救命,有没有纸巾。”
via @小羊九十九
尽管很多人买的时候,也会觉得30块钱左右一杯的溢价有些严重。
但抱着“来都来了”的游客心理,一可以满足好奇尝尝鲜,二等于买到了朋友圈九宫格里最有地标性的一张旅游纪念照片,三再一打算盘:
不好喝也没关系,笔筒带带回去再利用,也算提升性价比之一。
小红书上,拿竹筒废物利用,种花种草、装笔装化妆刷的教程比比皆是,张张别有风情。
实在不行,给老爸当烟灰缸也算一个纪念品,“替俺一尽孝心”。
没想到就这还能中招,一位北京朋友去汕头玩时买了一杯竹筒奶茶,特地洗干净、大老远背回了家。
然而,就像所有曾经因为太干而开裂的木头家具一样。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他忽然听到一阵爆竹声般挨个 劈里啪啦响的声音—— 由于北方天气太干,竹筒裂了个大缝。
via @郊区小卖部
而南方的一些朋友带回家后则发现,由于太潮辛辛苦苦洗干净的竹筒它发霉,差点没长出毛。
最后,你会看到,一批竹筒奶茶的最终归宿是垃圾桶。
以至于不少网友组团出来玩时,都开始互相调侃、阻止对方费了巴劲地 排队买奶茶:
“别麻烦了,垃圾桶上捡一个拍拍照好了。”
就如今年一开春就莫名其妙、跻身为网红的北京老牌景点鼓楼、被全国大学生包围的各地大型商圈、以及一些犄角旮旯里也排队排出大门外的小众景点一样。
在这个放开后的第一个春天里,竹筒奶茶也许只是 全民旅游热风潮下的一个衍生品。
不是它,也会是别的网红爆款茶饮。
而在此之前,这种全国热门旅游景点都在复制的网红单品,已经断档了太久。
印象中上一个全网爆火的,还是答案茶。
2018年,这种主打占卜+茶饮的奶茶,一时间火到炸裂,几乎也是全国奶茶商跟风。
但靠网红经济起来的它,很快也就消失在了很多人的视野里。
如今回想起来,久远得像是上辈子的事情。
竹筒奶茶同样陷入了风口浪尖,争议不断。
最主要的就是对它食品安全的隐患,成为很多人下单前犹豫的最后一环。
在网上,关于竹筒奶茶的竹筒卫生问题传言四起。
有人说在西湖边每天有人蹲守捡竹筒,“甚至日薪高达1000元,不知道是真是假”。
甚至,还有网友发视频表示,刚买完一杯,转头就看到大妈在河边清洗竹筒,怀疑是循环使用。
”当时就觉得太恶心了。“
尽管事后,当地市场监管局开展了现场检查。
阿婆也辟谣了自己洗竹筒,是拿来种菜的。
但在这种隐患下,谁也不能保证,竹筒奶茶不会像答案茶一样昙花一现,迅速过气。
不过现如今,对于正兴致勃勃地准备打卡更多景点的年轻人来说,一杯贴着城市地名的竹筒奶茶依然是一次值得一试的选择。
毕竟,”来都来了,下次又不一定再喝。“
也许,作为自由出游的见证和亲近自然的具象化,竹筒奶茶好不好喝、土不土也不重要了。
在这个春天,大家太需要一个软萌甜蜜、荡漾着春光的东西,来感受这种久违的快乐了。
via @殷如是
(原标题:被笑“土炮”的竹筒奶茶,突然火得一塌糊涂)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