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 意识 自由

《无主之作》个体意识中的自由与“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2 22:34:03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不要望向别处,任何真实的事物都是美丽的。”

影片根据德国视觉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人生经历改编,通过讲述艺术家前半生的成长经历,表现其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艺术、寻找艺术、实现成功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人公开始绘画,这些这些画作不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一整个世代的创伤。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二战题材电影《无主之作》时间跨度29年,影片从1937年-1966年,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将德国历史割裂为三个时期,该片从二战的纳粹德国讲起,一直到战后的东德和西德,将人物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描绘了艺术家KurtBarnert在时代历史下个人成长的缩影。在被纳粹统治的时代,到处都弥漫着恐怖的气息,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们对于自我的意识逐渐淡化,对于自由的向往受到限制,在这样压抑、残酷的环境中,有的人选择被禁锢,有的人则解放天性,渴望自由,以至于在当时的时代里,渴望自由的人被视为另类一样的存在,认为他们经受着心理与生理的精神疾病,更甚者被认为是一种民族缺陷,泯灭了追求者的天性,将他们推入万丈深渊。

展开全文

电影中的男主KurtBarnert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一直游走于自由和“我”之间的意义,始终追求灵魂的自由,在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中,不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限制、束缚、控制,亦或是不存在的,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解放”之意,没有外力的驱使,自己作主,使其明确行为动机。追求自由和“我”的意识使其察觉到自己的一切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不是简单的意识内容的转移,而是人的心理随着各种因素的产生、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完善自我的个性认知,从而实现个体的灵魂救赎。

《无主之作》和《冷战》两部电影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探讨“自由”的永恒话题,以时代为背景,在意识形态的冲突下逃离与寻求的境遇。不同于《冷战》的是,《无主之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对个人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从某些镜头处显然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但最终该片还是对观众放低门槛,体现了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存在主义内涵。三个时期的割裂也造成了影片的电视电影感较强,保守却又不失精彩。

回归电影本体,从二战的纳粹德国讲起,一直到战后的东德和西德,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缓缓展开,从而凸显了主人公KurtBarnert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中的处境。导演并未刻意强调29年这个跨度中人们的苦难、痛楚、伤害的残酷现实,而是以一种极为平静且克制的视角来看待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走向。主角KurtBarnert能在环境中游刃有余,作为难民来到德国,他吸取了小姨的教训,不突出自己,在行动之前总是先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再逐渐尝试向前迈一小步来实践,这一幕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国家中艺术家生存的真实状态,导演对于精致主义者所具有的真正的生存主义者的刻画,比其他的残酷更加能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是一种平淡的摧毁。

导演另辟蹊径,采用反高潮的叙事结构手法的处理,给观众造成错觉,反类型化电影的情节在影片结尾又打破观众对于类型片的颠覆的局面,使得本片的复仇总是在当时人并不知晓的状况下进行的,这种反常规的手法,导演对于最终杀害ElisabethMay的凶手这件事情不做过多的赘述,而是将事件割裂开来,最后导致观众误以为导演能将凶手绳之以法的错觉。

电影中妇科医生(KurtBarnert的岳父)ProfessorCarlSeeband在第一个时期受纳粹之命,成为了“优生学”政策的判官,给ElisabethMay判了死刑。在之后的情节中,KurtBarnert在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的画展中,将自己模糊临摹的三幅画意外重叠在一起,这个画面的心理建设给观众造成了真相浮出水面的错觉,然而导演却并未将笔墨重点挥洒在此处,直至影片结束,真相也没被揭穿,主人公KurtBarnert还是处于什么都不知晓的状况。这一幅模糊的画贯穿全片始终,几近无限接近真相,却又中道而止,是对于真相隐藏。

《无主之作》真实而又模糊、平静却又克制,通过人物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生活状态反映出了宏大时代背景下的残酷现实,人们对于自由与“我”的渴望和意义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该片对于人物、艺术、现实之间关系的把控还是有待考量的,试想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现实的历史事件与个体、艺术碰撞的探索,从而挖掘更具有价值内涵的意义所在?

一影一话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