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华语电影口碑爆了。
总共220分钟,接近4小时。
一口气看完,竟然毫无倦怠。
几乎每个喜欢香港电影、喜欢武侠片的人,都会毫不意外地打上五星。
它是口述史,一言一语还原中国武侠电影与美的历史。
它是人物志,记录了一位华人顶级导演的一生——
《大侠胡金铨》
如果你是一位影迷,即使你没看过他的电影也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
徐克是他的小粉丝,吴宇森还曾笑言——
香港影坛有好多个胡金铨,当然我也是当中的一个。
有人说:胡金铨最大的成就是定义了“新武侠”的样子。
胡金铨之前,武侠动作电影的场景很大,没有多少特写,动作粗糙,一招一式之间舞台痕迹太重,更难谈得上艺术感。
他的《大醉侠》,借鉴了西部片和武士电影的精华,并将中国山水意境融入,全新定义了武侠世界的视觉,开启了新派武侠的潮流。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如今看到的武侠片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展开全文
李安曾说:胡金铨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所谓的“气韵”。
他对空间处理的美学,视觉感,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互动有着超高造诣。
千禧年之后武侠片示微,但那些叫得上名字的电影,几乎都能看到胡金铨的影子——张艺谋《十面埋伏》、陆阳的《绣春刀》和李安的《卧虎藏龙》。
特别是奥斯卡获奖的《卧虎藏龙》里面竹林飞翻,客栈打斗的场面几乎处处都是传承自胡金铨的电影。
《卧虎藏龙》
《侠女》
因为开创性的技术,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先进”,因此也是拿奖拿到手软。
《忠烈图》在芝加哥影展获得杰出贡献奖。
《大地儿女》《龙门客栈》在台湾金马获得最佳编剧。
《山中传奇》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大奖。
1975年,他带着《侠女》走进戛纳,成为第一个带着中国电影在戛纳上捧奖的人。
同时,他还被《国际电影指南》评为1978年世界五大导演,让西方看到了香港除了粗制滥造的B级片,还有着技术精湛,视觉前卫,内涵丰富的作品。
可以说,金庸古龙构建了文本上的武侠精神,胡金铨张彻则完成了武侠世界在视觉层面的传播基础。
《大侠胡金铨》这部纪录片,将胡金铨的电影人生一分为二。
前半集《先知曾经来过》说独创性的电影艺术,解析他开创性的视听语言。
后半集《断肠人在天涯》说他颠沛流离,一生无以为家的命运。
胡金铨的电影人生起源于香港,发展于台湾。
但是,他是个北京人。
胡金铨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曾是山西巡抚,父亲曾经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办了矿坑和面粉厂。
据介绍,他家曾在颐和园和北海都有着自己的游船。
每逢乘船出游,乐哉美哉。
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父亲对他的教育自然不必多说,他从小就学习古文绘画,还经常去长安大戏院听戏,这也为的电影人生打了基础。
后来,因为家庭背景问题,胡金铨来到了香港。
他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校对电话簿,又累又乏味。
好在有着绘画的工底,再加上不错的人脉,他顺利进入了制片厂,开始海报、布景的工作,后来也编撰电影故事,剧本。
他当上了电影导演的时候,几乎十项全能了。
胡金铨大多数知名作品《侠女》《龙门客栈》《空山灵雨》等都集中在60、70年代,他的作品有着划时代的美学感知力。
细节之处都是功夫。
首先是视觉上,比如置景。
一方宅邸都是现场搭建,为了呈现自然的视觉,柱子用火喷,再用力刮掉表面碳化的部分。
剧组不少人都看过胡导演在现场刮柱子的场景。
出来之后的效果也是惊呆众人。
宅邸之间藤蔓树木环绕,莺飞草长,古风古色。
而为了呈现自然的效果,很多植物都是移栽而来。
比如《侠女》中大面积的芒草。
拍摄的时候,芒草被摄影灯一打很容易发蔫倒塌,剧组只有不停边割边移栽边拍,到了后期拍摄地附近的芒草全部被割完了。
此时,胡金铨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等一年,让芒草长出来再拍。
最后,成片的效果挺有效果的,风萧萧、叶飘零、鸟四散,用纪录片的话就是“芒草都在演戏”。
而在人物的服装上,胡金铨就更讲究了。
在那个时代,很多古代形象是没有先作可以参考的。
书生的背篓是什么样的,锦衣卫的衣服样式怎样?此前的电影里并没有太多的参考。
于是,只有耐心查资料。
用他自己的话就是——
我对古人形象的资料来自文字记载和古话,除此之外不予考虑。
《山中传奇》中男主背的背囊从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玄奘取经图》中的素材设计。
这个角色建立了大众心里赶考书生的形象。
后来的很多电影里,我们才看到了此类的书生形象,比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
《山中传奇》
《倩女幽魂》
而他电影里的外景部分就更厉害了。
巍峨高山、俊雅小池、翠色竹林,目之所及皆是中国水墨山水画般的诗意。
一步一景,几乎逼死了同行——
“都不知道他的那些镜头怎么拍的。”
而色彩的丰富度也是此前电影中难得一见的。
落霞映照着紫红色的天色、山丘之上笼罩着雅致的青黛之色、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橙色......缤纷色彩中有着不同的人物心绪。
放到今天,这些作品的美学都配得上顶级二字。
因为对空间,动作,服装,置景有着超高的要求,他的武侠片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气韵”。
这也是他的电影和一般武侠片不同的地方。
很多人认识胡金铨,是一部《龙门客栈》。
这部电影在香港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创造了开埠以来中西片中的票房记录。在台北上映时,剧院天天都是客满。
一放票,几乎是秒没,大人小孩都冒雨前往看片。观众的信更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更是带动了武侠片的黄金十年,是华语武侠电影的里程碑作品。电影里的创新技法更是影响了诸如徐克、吴宇森等一众影人。
但高光之后,沉寂的岁月也开始逐渐显现。
走进80年代,港台电影越来越追求商业性,效率成了很多制片厂最看重的东西,而胡金铨一部电影能拍好几年,久而久之,成了片方避之不及的人。
他始终在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有人拿一箱钱找他拍戏,被拒绝了——
“我宁愿饿五年,也不要拍烂片。”
对电影一直有着自己的信念,做人也有自己的傲骨,颇有大侠风范。
为人直白,有什么说什么。
溜须拍马,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
在人生的中晚期,因为无片可拍也不得不面对略微凄凉的境遇,孤零零在美国生活着。
和妻子离了婚,唯一陪伴自己的就是一屋子的书籍。
想去当台北当教授,没有高等学历被拒。想画插画谋口饭吃,也因画风老派被拒。
虽然经济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电影之路,胡金铨最大的愿望,是拍一部中国苦工帮美国人修铁路的故事。
电影的名字取好了——
《华工血泪史》(I go,oh no)。
加州有两个小城,一个叫I go,一个叫oh no。
据闻两城为国人所立,却始终被白人驱逐。
再与白人血战后,华人最终站起来了。
以上,为剧本简介。
冷门的题材,昂贵的投资,几乎没有片方接受这个项目。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后辈吴宇森。
此时恰逢《变脸》在北美大获成功,他专门去见了吴宇森,对方爽快答应做监制,更拉来周润发做主演。
这一趟,终于让这部电影有了下文。
他知道,这部电影会要求很大的体力,所以在开拍之前,就约好了医院做手术,以免拍片过程中犯病。
然而天不遂人愿,手术出意外了。
片子还没开机,大侠已经撒手人寰。
电影被搁浅了。
这些年,时不时传来吴宇森接手导演的消息,可惜一直没有下文。
胡金铨,一辈子都在路上。
从北京到香港,从台北到美国。膝下无子,死的时候存折也只有一两千,沦落,却不丧气。
他的电影处处讲究,在生活中却并不讲究精致。
一生喜好读书,也爱画画写作。
一阵风似的轻快,不拘小节的浪荡。
如此一生,行走诗意江湖。
他,就像他电影中的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