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火》爆红的背后,湖南籍俄罗斯人的三世三生
尘归尘,土归土
尘归尘,土归土
说实话,“魔性洗脑口水歌”几乎可以算是互联网热梗的常客。它不需要多动听,不需要多有内涵,只需要拥有哪怕一小段足够让人上头的旋律与歌词,就能让它有机会火遍全网。
《爱如火》就是这样成为2023年第一首爆款歌曲的。
而《爱如火》虽然是一首完整的歌曲,但它最为洗脑的歌词,只有短短5秒:“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你在笑疯狂的人是我,爱如火会温暖了心窝,我看见爱的火焰闪烁。”
自1月底登陆QQ音乐内地榜以来,《爱如火》陆续在各大主流音乐平台的榜单中现身,并实现了长期霸榜。一时间,各种《爱如火》的翻唱版本蜂拥而至,“爱如火”这个标签,也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数十亿的播放量。
即便是《爱如火》的翻唱版本,也能做到音乐榜单的短暂登顶。《爱如火》拥有的巨大热度,可见一斑。
展开全文
但实际上,《爱如火》却也并不是今年1月底才诞生的歌曲。去年的11月26日,《爱如火》就作为歌手“那艺娜”的出道单曲,诞生在了互联网内——只是当时的《爱如火》,还并未拥有太大的热度。
《爱如火》是怎么火起来的,这个我们放到后面再说。还是先来聊聊《爱如火》的演唱者“那艺娜”吧,她是个极有故事的人——而“那艺娜”,是她在互联网内“三度转生”后,现在拥有的“躯体”。
初看“那艺娜”的外貌,你或许就能感受到,她有着几分“外国人”的感觉。而“那艺娜”自己显然也知晓这点,在初入互联网时,就利用上了她的容貌“优势”。
“那艺娜”最初的ID叫“俄罗斯娜娜”,凭借自身的容貌与短视频平台上的外国人滤镜,出身湖南的“那艺娜”摇身一变,成了一位金发碧眼,热爱中国的“俄罗斯人”。而“俄罗斯娜娜”的作品内容,自然是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一口刻意模仿出的“洋中文”。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洋人夸中国”这套,不管有多么做作,但就是行得通。伏拉夫用自己的经历给广大“洋人”们树立了个“好例子”,不管他再怎么卖丑,再怎么刻意,但现实就是,他收获了无数粉丝,赚了大钱,还住上了别墅。
或许你会觉得,伏拉夫这种大喊“我真的太爱中国”的人,收割的只是对互联网缺乏认知的中老年人,稍微有点辨别能力的人都不会被他骗到。但实际上,这只是以非受众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内核不变,形式一换,收割的就会是另一拨“有辨别能力”的人。
即便是所谓“玩明白了互联网”的年轻人们,在遇到直播学中文的外国虚拟主播时,也难免会对其产生亲切感,一句“谢谢”就足以诱导他们为其消费——这与“我们中国真的太厉害了”,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俄罗斯娜娜”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她的“伪装”虽然说不上天衣无缝,但确实能够骗到一部分人。在这套“角色扮演”下,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累积了近200万粉丝。
有人说过,“宇宙的尽头是带货直播”。而在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后,“俄罗斯娜娜”也像无数网红一样,开始了她的带货直播——至于内容,当然是各类原产地东北的“俄罗斯特产”。
不过,带货直播却也直接导致了“那艺娜第一人生”的结束。视频创作尚有排查缺漏的空间,但直播却没有回旋的余地。别扭的“洋普通话”、时灵时不灵的特效滤镜、漏洞百出的带货话术,都将“俄罗斯娜娜”推上了风口浪尖。她的“俄罗斯人”身份,也遭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
纸终究包不住火,“俄罗斯娜娜”拙劣的伪装被彻底识破。“俄罗斯娜娜”的账号,也由于“滥用平台道具”“仿冒虚假人设”等原因,被平台封禁。
而央视网更是将“俄罗斯娜娜”作为典型,对这种欺诈行为展开了批判。至此,“那艺娜的第一人生”,结束了。
但“俄罗斯娜娜”的谢幕,并不是“那艺娜”故事的终点。早年短视频平台就曾经封杀过大量拍摄土味猎奇视频的博主,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活跃在抽象圈的“虎哥”“刀哥”等人。即便账号被封禁,利用上他人的身份证,来一波“秽土转生”,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那艺娜”就是这么做的。在“俄罗斯娜娜”被封禁两个月后,她利用自己丈夫的身份证,创建了全新的账号,开启了“那艺娜的第二人生”。而这一次,她的名字叫“大中国娜娜”。
不过,失去“俄罗斯人”的身份,穿上了大红棉袄的“大中国娜娜”,并没有像她之前那样如鱼得水。在讲求“又短又好”的短视频平台,“大中国娜娜”实在是算不上有什么特色。
“大中国娜娜”依旧做着她的网红梦,但即便她尝试了各种视频风格与内容,但才艺与特色的匮乏是难以掩盖的,这都让“大中国娜娜”没能再掀得起波澜。
但“大中国娜娜”却也没有因为热度的难以找回,而就此“摆烂”——她从未停止自己的“自救”之路。
“大中国娜娜”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一家名为“北京群星伟业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企业,并参加了它举办的“星耀中国好声音”活动。
而在活动之后,“大中国娜娜”进一步与“北京群星伟业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接触,在缴纳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后,《爱如火》诞生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她全新的艺名。
“那艺娜的第三人生”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上。
正如前文所提,《爱如火》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太高的热度。在如今“网红遍地走”的时代,除了白手起家,社会上还涌现出了无数“网红孵化公司”,他们以近乎流水线的方式培养网红。可虽说明面上是“培养”,但这种形式其实更像是“抽卡”——有一个人能爆红,就有无数人在底边打拼。
至少在这样的环境下,“那艺娜”的“开局”并不是很理想。
《爱如火》推出后的一个月,“那艺娜”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阶段。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她大概也就会就此沉沦,继续各种尝试,最终进入“标准结局”。
但在一个月后,她宿命中的“敌人”,或许也是宿命中的“贵人”出现了。
改变“那艺娜”与《爱如火》命运的人,网名叫做“三梦奇缘”。
短视频平台拥有两大独特的直播形式。其一,便是前文所提到的带货直播;而另一个,则是依托于短视频平台诞生的连线PK。早期的连线PK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不成熟,经常会沦为双方互飙脏话的骂战。
虽然平台经过了数次大规模整改,如今的连线PK也变得越来越有创意,越来越有“活”起来。但这自诞生之初就存在的PK形式,却始终没有消失,双方针锋相对的骂战,依旧是PK的重要形式——而这种骂战,也往往是以直播间被管理封禁作为结局。
“大中国娜娜”在回归后,由于没有特色,也经常参与此类连线PK。或许是因为与之前的高流量落差太大,“大中国娜娜”的风格也逐渐趋向于“真实”,经常在直播间内不管不顾,参与各种骂战。
而在化身“那艺娜”后的一次直播里,她与“三梦奇缘”和另一位主播“万邦万人迷”对上了。三人歇斯底里地互掐对骂,整场战斗持续了近20分钟,成了“那艺娜”与《爱如火》的转折点。
如果要问如今互联网内什么样的梗文化可以最快速传播,并短时间内衍生出各种分支的话,那么抽象文化将会是最好的答案。实际上,“那艺娜”在此次事件前,并没有与抽象文化产生过联系。土味是抽象的组成部分,但土味并不等同于抽象——在这之前,“那艺娜”至多也只能算是个“土味博主”而已。
但此次连线PK的参演成员之一——也就是“三梦奇缘”,却与抽象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与从一开始就想成为网红的“那艺娜”不同,“三梦奇缘”刚开始并没有多少“做大做强”的想法。她最初的作品,大多也是一些日常分享——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大概就是她有些“臭美”吧。
不过将自己分享到网上,就给了网友们评论的空间。在“三梦奇缘”早期的视频下,部分抽象观众形容其外貌酷似杨幂。而这也导致了“三梦奇缘”在诸多类似评论出现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初,“三梦奇缘”是不以为然的,她秉承着“我就是我”的理念,继续进行着创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抽象观众开始对她进行调侃,她也明白了自己的外貌给自己带来的流量。她开始主动碰瓷杨幂,坚信是自己的美貌吸引了网友们,并在之后的创作中吃起了溜溜梅,唱起了《爱的供养》。
由于调侃她的抽象观众,大多都是年轻人,且带有二次元属性。于是为了“讨好”观众,“三梦奇缘”开始了自己的Cosplay生涯——她经常会发布自己Cos诸如《王者荣耀》《原神》等作品中角色的视频。
外貌抽象、心态抽象、行为抽象,在一众抽象观众的“引流”下,“三梦奇缘”成功变成了一位“抽象人物”。
也正是由于“三梦奇缘”的抽象属性,加之她与“那艺娜”和“万邦万人迷”的PK过于有节目效果。于是,众多抽象观众开始试图将“那艺娜”与抽象文化扯上联系——不扯不知道,一扯还真有令人惊讶的巧合。
由于“三梦奇缘”被抽象观众评论像杨幂,于是他们首先从“那艺娜”的外貌入手,希望能找到与之相似的明星。
这一找就找到了谷爱凌。但人长得像哪位明星并不是件很少见的事,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产生多大的热度。在这之后的“发掘”中,惊人的巧合出现了:谷爱凌曾经在视频中隔空感谢过杨幂。
这样,一切就都对得上了。“那艺娜”与“三梦奇缘”的对决,就好像谷爱凌与杨幂的“梦幻联动”。很快,“万邦万人迷”也被抽象观众找到了“替代品”。这场PK,也在后来被称为“谷爱凌、袁娅维、杨幂的三足鼎立”。
这样的联系传播甚广。时至今日,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爱如火”时,搜索结果的联想,甚至会指向谷爱凌本人,足可见抽象文化的传播之广。
于是,“那艺娜”就这样搭上了抽象的“顺风车”,获得了巨大的热度。而她的单曲《爱如火》更是让抽象网友们“如获至宝”,开始了对其的二次创作与传播。
借由抽象文化的推动,各种“阴间二创”大批涌现了出来。而《爱如火》本身的歌词与旋律,更是由于其过于魔性与洗脑,为歌曲本身的“破圈”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如果是纯粹的抽象,那《爱如火》的结局,大概也只是能在小范围内“圈地自萌”一下。但实际上,《爱如火》本身却是一首“有水平”的歌曲,并且具有极强的普适性。
《爱如火》的演唱者是“那艺娜”。但正如前文所言,这首歌是“那艺娜”在“北京群星伟业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帮助下诞生的。“那艺娜”只负责了“唱”的部分,而作词与编曲,则是出自一位名为“卫婷婷”的作曲人之手。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卫婷婷”虽然不是那么出名,但却是一位正经的音乐人,创作过许多风格迥异的音乐。
而《爱如火》这首歌曲,最初就将适用平台与目标人群,定在了短视频平台的观众上。“卫婷婷”根据短视频平台的视频风格,让《爱如火》拥有了极短的前奏与大量重复的旋律和歌词,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洗脑而魔性,与短视频本身也有着极强的相性。
可以说,整首《爱如火》从作词到作曲,甚至是歌曲的调音,都是“卫婷婷”与其团队所包办的。“那艺娜”是个没什么特别才艺的人,即便是她本人,在直播时也唱不出单曲中的效果,调音为《爱如火》效果的提升,不可谓不巨大。
但说实话,“怀才而不遇”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像《爱如火》这样的“口水歌”也太多了,如果没有合适的契机,想要一飞冲天实在算不上易事。
而抽象文化就给予了《爱如火》这个契机。《爱如火》诞生于大众,发展于抽象,最终又回归大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爱如火》本身在创作时的普适性,还是抽象文化在传播时的感染性,甚至是“那艺娜”本身的“传奇性”与连线PK的偶然性,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或许不能说缺一不可,但至少一定是环环相扣的。
《爱如火》的爆火绝不是空穴来风。它可能确实算不上什么“优质音乐”,但也不必过于苛责它。事实就是,它最终很好地完成了在创作时被赋予的使命。
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得知下一个爆火的会是什么,但每一个爆火对象的背后,都一定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
世界很大,大到无数偶然的堆叠,看起来却像个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