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因校址设在广州黄埔岛上,故通称为黄埔军校。它是在1924年6月,由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帮助下亲自创办起来的,直到1927年蒋介石反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前,它是国共合作创办的一所崭新的革命军事学校。
这里的崭新军事学校,主要指的是在主义建军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对推动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一主义建军的崭新军事学校,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威力、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1、黄埔军校拥有良好的基础
黄埔军校的建立并非历史的偶然,它拥有良好的建军基础。一是在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却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后来,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斗争,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可都未能找到正确道路。他总是幻想联合这一派军阀去反对那一派军阀,企图从军事投机中取得胜利,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中国社会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之中,挫折、失败、使他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革命的武装,正如他指出:“这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成功。”他说:“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见,孙中山创建革命军队的思想就是在他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展开全文
黄埔军校的创办,则是他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二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以“建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对十月革命的胜利表而创立起来的。示十分钦佩,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1年他又再次向苏联表示学习的心愿。列宁对中国革命也十分关心,曾多次派代表来华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想法,这正与孙中山的想法不谋而合,促进了孙中山作出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及建立军官学校的决定。
此后,在黄埔军校的建立过程中,苏联派来了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担任教育工作,并且提供办学经费和运来多种军械武器。中国共产党也对军校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真心实意地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建立革命的武装:一方面在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之间穿针引线,起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派代表、会谈等形式,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坚定改组国民党和创办军官学校的决心和信心,有力推动了筹办军校的步伐。如周恩来、聂荣臻、萧楚女、熊雄、叶剑英等都先后在军校担任各种负责工作。党还从各个地区抽调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这些党团员在各期学生中,都起了骨干和核心作用。
2、黄埔军校凸现了新三民主义建军的思想
在军校建立初期,孙中山就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惨痛的教训使他认识到:不以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无异于没有灵魂,正如他所看到:列宁领导的年轻苏维埃共和国,之所以能抗击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原因在于其军人皆有主义。而中国军队历来实行封建的雇佣制,没有什么政治工作,不懂什么主义,这种军队不过为军阀和帝国主义之工具,没有一种军队是革命军。因此,要创造革命军,首先必须以党的主义武装官兵。于是,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仿效苏联红军的制度,在军校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以确保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新三民主义的贯彻,把学生培养成有主义的信仰,有革命的精神,有战斗的本领的革命军人。进而开创了我国军事学校的一个新时代,成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地。
为使孙中山主义建军的思想得到实现,黄埔军校政治制度能够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给予了积极支持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方面他们与校党代表廖仲恺合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健全政治工作机构,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官兵进行广泛的、深入的,以新三民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政治教育。所有这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革命军人的光荣职责,决心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军人。此外,为确保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新三民主义的贯彻,在组织机构上,建立了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度。军校在教导团率先实行政治工作制度,教导团是以第一期毕业生为骨干组成的革命武装,共两个团,每团分三营,每营分三连,每连分三排,称为“三三制”。各级均配备指挥官和党代表,分工管理所属部队的军事与政治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支实行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度的革命武装。后来教导团扩大为第一军,党代表制和政治工作制度被推广到全军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对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对推动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3、黄埔军校贯彻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尽量采用最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和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军事技术。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根据战场的需要和技术装备的改进,改革训练内容,以新的内容和方法训练学生。如将学生的军事教学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教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军事理论;术科教以制式教练、实弹射击,战斗教练以及行军、宿营和战斗联络等军事技术。还制定了军事演讲制度,讲授军事形势,战役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在军事教学中非常强调参加实践锻炼,以丰富课堂和书本知识,提高对敌作战的能力,称为“知行合一”。表现在他们充分利用战争环境组织学生直接参加实战锻炼,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战场上应用,并在战场上经受锻炼和提高。如第一期学生曾随孙中山赴韶关北伐,不久又回师广州,投入平定商团之战。通过这些实战,军校师生不仅为国为民立下了战功,而且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才干,他们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已经是一个饱经沙场,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了。
政治教育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培养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牺牲精神。成立初规定政治教育课程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解剖、社会进化史等。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自编了大量通俗生动的辅助教材,教育学生养成爱国爱民的思想,发扬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的精黄埔军人在战斗神,提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改组后,政治科目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苏联研究、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等26门课。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除课堂上听课外,还有政治演讲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并组织宣传队和出版刊物等,军校的政治教官主要由共产党人担任,如鲁易、聂荣臻、包惠僧、恽代英、萧楚女等,政治部还请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邓中夏、吴玉章、鲁迅等来校演讲。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己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在军校进步思想的灌注下,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明显提高,为主义奋斗,为主义牺牲的精神很快便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战斗中,同学们“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烈士陈冠业留下一封来不及发出的家书,写道:“想我为主义而奋斗,为民众而讨贼,身经枪林弹雨,虽有意外,亦是荣事,毫无顾忌也。"字里行间充满了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黄埔军校贯彻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注重实用,不泛空谈”,军校教育工作成就突出,是一所崭新的吸引成千上万革命青年的革命军事政治学校,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黄埔军校造就了一批军事政治人才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成了国民革命的中心。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三年时间里,共招收了6期学生2万余人。其中除了第5、6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的外,其余4期共4981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毕业的。他们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特别是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洗礼,培育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奋发向上,献身革命,爱国爱民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中,创造了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鼎盛局面,黄埔军校的声威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他们大都成为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其中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如徐向前、刘志丹、陈赓、左权、蒋先云、周士第等;有的则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如胡宗南、范汉杰等。
正如当年曾任政治部秘书的聂荣臻回忆:“黄埔是出了不少人才的,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都有。日后许多人成了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历史证明,共产党的道路是正确的,国民党的道路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