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利性 受制 自知 转身 往往

一提学习就转身而退,往往是因为受制于“人的逐利性”而不自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2 14:00:02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头条创作挑战赛#

注:本文承接“很多人不爱动脑思考并不是因为笨,而是人的逐利性在搞鬼”。该篇小哥提出:智慧可被分为两种:与分析问题有关的智慧,简称为“心智”;与解决有关的智慧,简称为“法智”。而受“人的逐利性”影响,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更在意解决问题(“法智”),而非分析问题(“心智”)。当“重法智、轻心智”逐渐成为习惯时,大脑就变得“笨了起来”,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也就变得困难重重。本文将承接上述内容,以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中实现快乐”的三个特质为切入点,探讨“人的逐利性”在现实中对学习及其可能带来的快乐的影响。

引:

太多的人对于学习都不感兴趣,即使说是“一提学习就转身而退”也不过分。

有人说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材料。有人说,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填鸭教学让人喘不过气来,怎么还能感兴趣呢?还有人说,学习没有用,不学习照样过得很好。……

说什么的都有,总之,各种各样的回避太多了。

在这里,逍遥要问大家一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次因为“学会了些什么”而喜悦的经历吗?不可能没有!越是年少时,这种喜悦越多,可能仅仅是因为做对了一道数学题就很高兴,也可能是因为学着别人画了一幅简笔画而快乐,有可能是因为学会了炒鸡蛋而心生惬意……

学习有很多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笨,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被“人的逐利性”包围起来而不自知,进而逐渐丧失了由于学习而自我提升的快乐感罢了。

展开全文

一、人人身上都有三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学习的快乐

1、第一种特质

人人都有智力,这是一个人天生的特质。现实中,我们经常用“聪明”和“笨”来表示一个人的质量水平。学得快、反应快、记忆快等等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聪明,与之相反的往往就是所谓的“笨”。很多人都羡慕所谓的聪明人不假,但是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智力上的“笨”呢?绝大多数人都是介于“聪明与笨”之间罢了。换言之,只要有大脑,有智力在,我们总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提升,感受通过自我提升带来的快乐。

2、第二种特质

在面对相对简单的知识时,智力通常会直接帮助我们体会学习的效果。而面对相对复杂的知识时,其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仅有智力恐怕就不行了。例如学习“如何将某一理论用于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时,我们需要分析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而且提出适合实际的具体解决方法。这些要求通常靠天生的聪明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这时候,后天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跳出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果。而这种后天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统称为智慧。

(在上篇小哥中,逍遥把分析、判断的能力简称为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为法智。心智与法智的统一就是智慧。)

3、第三种特质

其实,智力与智慧都和人的“大脑思维”密切相关。但是,我们都清楚,很多时候,学习光靠大脑思维是不够的。心理反应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往往也是非常大的。

当面对复杂,难度大的知识,尤其是智力和智慧暂时还没有发挥出作用,尚未爆发智慧帮助我们学习明白的时候,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信心等等心理反应的结果就非常新的了。逍遥认为:上述心理方面的特质是人人都拥有的。

为了方便陈述,逍遥将上述特质统称为“人格素质”。“人格素质”,其实质是一种“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反应能力”。当面对复杂知识(问题)时,人格素质能够帮助我们积极乐观,帮助我们坚持到底,甚至能帮助我们促进智力与智慧作用的有效发挥。

虽然,从理论上看,人人都有三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果,获得学习中的快乐。但是,现实中,受“人的逐利性”影响,这三者往往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二、先从天生的智力谈起吧。

逍遥一直认为大脑的活跃程度是促进智慧发挥作用、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而智力的表象——先天的“聪明劲儿”是促进大脑活跃的新的因素。甚至可以有些绝对地说,只要聪明劲儿还在,就有机会学明白,有机会发现学习中的快乐。

但是,逆向思考一下,现实中,聪明劲儿是否都用在了学习的正地儿上了呢?

记得女儿刚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她忘写了老师留的一样语文作业。老师问及原因?她回答说:“妈妈只是让我背了,没让我写啊。”老师说:我也没告诉你妈妈有这样作业啊!”

女儿坦言:她其实是不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告诉她:“老师的回答已经告诉你她发现你有说谎的嫌疑了。只是她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你留了点面子。”

说到这时我突然间想到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姑娘的行为和掩耳盗铃是多么相像啊!为了自己的利益(女儿是为了面子,而掩耳盗铃的人是为了心仪的铃铛),不惜说谎,自以为聪明,实则已经显现出愚蠢。

原来我一直认为掩耳盗铃是在讽刺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那天,我突然理解了多数人自欺欺人的原因——在 “人的逐利性”的影响下,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很多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所谓的精英)就失去了智慧。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愚蠢!

不难理解,当我们用“耍小聪明”去代替“智力”来学习的时候,学习的目标就自然不自然地变成了如何成功获利,而不是学明白,不是融会贯通,难免会专注于法智而忽略心智的作用,进而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当自认为能够或已经成功获利时,通常还会抑制大脑的活跃程度,阻止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浅尝辄止、投机取巧也就难以避免了。长此以往,聪明劲儿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了。

三、现实中,智慧真的在发挥作用吗?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被一种和智慧有着密切联系的因素所影响,看似在用智慧来学习,在用智慧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则却是在抑制智慧发挥作用,进而抑制学习效果及其快乐感。这一因素就是我们尤为熟悉的“经验”。

1、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经验与智慧的联系吧。

通常情况下,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个人的智慧水平也会相应提升。原因不难理解:由于经历过,所以再经历时,往往很容易分析、判断、评价与解决相关问题。而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智慧水平往往也就相应提高了。因此,无论是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还是从书本、别人等非亲身之处得来的间接经验,“经验”往往被认为是智慧的新的表现。

另外,经验往往同逐利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成功逐利就会有成功的经验,逐利失败自然就会有失败的经验。所以,渐渐地,在“人的逐利性”的影响下,我们往往就在不知不觉间,在潜意识中将经验同智慧混淆了。

2、假如我们真的在“人的逐利性”影响下,逐渐混淆了经验和智慧,结果又会如何呢?

经验其实就是在逐利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而成功获利的次数越多,经历越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就越丰富,而经验越丰富,成功逐利(趋利避害)的概率往往也越大。

随着成功逐利次数的增加,我们在继续增加经验值的同时,会逐渐增加“按某种方法就能成功获利或按某种方法就会逐利失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强。而这种预期的持续增强会逐渐提升“按既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就可得出合理结果”的自信心。

当这种自信心和逐利的天性紧密结合时(往往有多种表现),我们往往就会忽略心智的作用了。需要由心智去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分析、判断与评价的过程逐渐变成了“由经验快速决策”的过程。说得直白一些:新知识能不能学明白?新问题能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学明白?如何才能解决?等等问题往往通过“与既有的经验简单对比”就能进行快速决策。

更有甚者,即使发现了新知识与新事物的实际情况同既有经验的适用范围并不一致,在逐利的天性影响下,也不承认自己按经验快速决策的失误。毕竟,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对多数人而言,不承认失误不过就是一种“避害”的表现罢了。而且,一旦承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验不适用了,还能继续成功获利吗?变数恐怕非常大吧?“人的逐利性”是不会轻易放过这种能跳出来的机会的。

往往就是这样,智慧的作用被一次次地限制了。而同时,思维的活跃性也会受到影响,智力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了限制。各位朋友,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事情呢?当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用“经验”来影响(甚至代替)“智慧”去学习、去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心智的作用还有多少呢?学习的效果会有多大呢?自我提升空间又会如何呢?

四、现实中,人格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吗?

前面,逍遥克服困难的勇气、决心、信心等等心理反应起了个统一的名字——“人格素质”。人格素质越强大,我们往往就越积极乐观,越能在遇到新事物、新问题、新困难时努力坚持。同时,“人格素质”的提升往往会帮助我们的大脑更专注于“变化的环境与事物”本身,进而促进智力与智慧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自我提升。

但是,道理虽然如此,“人的逐利性”却往往并不愿意我们提升“人格素质”。

现实中,在“人的逐利性”的影响下,大多数人形成了区别于勇气、决心、信心等的另一大类心理反应——好、恶之心。

什么是好、恶之心?无需给其下个定义。毕竟,喜欢自己喜欢的,厌恶自己不喜欢的是人之常情。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利),往往能带来快乐;而遇到自己厌恶的事物(害),往往就很不快乐。快乐是“为我所愿”的,而不快乐是“非我所愿”的,好、恶之心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所以,在遇到新知识、新事物、新困难时(都属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快速判断一下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利与弊,有利的自然就很高兴了,往往就能坚持,就愿意学习、愿意思考、愿意去解决问题;而有害的往往就不高兴了,直接否定,坚决放弃,得过且过,糊弄了事往往在所难免。

不难理解,虽然同属后天的结果,但是,在“人的逐利性”影响下,好、恶之心的作用通常会远远大于人格素质的作用。所以,现实中,用好、恶之心去抵制人格素质,用好、恶之心去应对学习往往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会喜欢面对经验库中找不到相似内容的新知识、新事物甚至新问题呢?而如果这时候,“我”依据自己的好、恶之心做出了快速决策,我们是否会选择直接放弃学习呢?即使没有选择放弃学习,智力和智慧的作用还会剩下多少呢?而离开了智力与智慧作用的学习,其效果会如何呢?由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还会有多少呢?

总结:

智力与小聪明;智慧与经验;人格素质与好、恶之心,三对影响因素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每对影响因素的前者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后者却恰恰相反。但是,受“人的逐利性”影响,现实中,我们却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后者。很多时候,我们还自认为后者是我们的优势。这些所谓的优势恰恰成为我们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在学习中感受快乐的巨大障碍!

莫要再一提学习就转身而退了,正视“人的逐利性”才是明智之举!至于如何正视并应对“人的逐利性”,且听逍遥的后续分解吧。